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们的日常观念中,一提起“科学”二字,就认定它是“自然真理”的代名词。其实,科学就是人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寻找自然的本质。在这个过程,必然存在失败和错误。本文通过介绍一些在我们观念中根深蒂固的科学误区,让我们了解到,脑子里有些勿庸置疑的“事实”其实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纯粹现象学是一门本质上全新的科学”,“这门科学由于其本质上的特殊性而远离自然的思想方式”,“我们称它为关于‘现象’的科学”。①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简称《观念1》)一书导论的开头,胡塞尔便确立了现象学之根本任务,尽管在这几句话中,他仍...  相似文献   

3.
科技快递     
肚子“咕咕叫”的秘密肚子为什么会“咕咕叫”?德国科学家发现,其实当人们说自己的肚子空了感到饥饿的时候,在胃部也并非是空无一物,而是存有空气与水。在这种情况下,胃部肌肉的相互“拉扯”运动,会使得胃部形成诸如一根“软管”一般的状态。“而空气和水就在这根软管里受到挤压,自然就会咕咕作响”,整个过程其实只是人体内一个很自然的反应。  相似文献   

4.
高策 《科学学研究》1993,11(3):7-10
科学中存在美。科学美的本质是什么?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认为,科学家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入大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自然的美,感受到了创造的美,也感受到科学理论的美,这些美是语言难以描述的,它们是“最深层次的宗教感情”。但是,在本质上,科学美是和真联系在一起,因为,美的感受与理论来自自然,最终还要回到自然,接受最后的检验。同时,美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它是鼓舞科学家从事科学工作的“充沛源泉”。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在不断进步,科学美的概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相似文献   

5.
科学本来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一块学术领地,可在不知不觉中它正在向另一种意境演化。只要冠上了“科学”二字,万事万物似乎会顿即“变脸”:理论从错误转向正确,事业从暗淡中透出光明,人物从平庸中显示高贵,行止在粗鄙下展示威严。“科学”一词确乎可以由于不同人的一孔之见或一己私利而被歪曲、被滥用、被亵渎,因此有必要讨论一番有关“科学”的各种认识误区。科学与技术人们通常把科学与技术紧相联,似乎科学是技术之母,技术是科学的实际应用,一个国家的技术有多么先进,必然科学有多么发达。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政治家把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把那些想法离谱,性格古怪,行为离奇的人称为“神经病”,尤其是在打逗开玩笑之时。其实,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以及影视节目中所使用的“精神病”一词是错误的。“神经症”和“神经病”一字之差混淆了“精神”和“神经”这两个概念,一个是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科技新时代,高新技术是又“高”又“新”,其科学原理似乎非常高深精奥,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不断给人惊奇。其实,高新技术离我们并不遥远,已经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从形式到观念改变着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8.
面对自然,科技可以主宰一切的观念是极端错误的,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是福祉与祸害同行.正确的自然观应建立在生态伦理与生态科学这两个基础上,"检视科学"与"敬畏自然"应该成为人类文明前进的"护佑神".人类不应该将作为智慧结晶的科学置于自然的对立面,在运用科学对自然进行改造时一定要谨慎行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对科学技术进行批判、监督、制约和改造,是对科学技术负责,更是对人类、对整个宇宙负责.敬畏自然,才是真正的科学观,也才是真正科学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9.
sos的由来“sos”是世界通用的紧急求救讯号。而“sos”代表什么却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拯救我们的灵魂”的缩写,有人说这是英文“营救我们的船只”的缩写。这两种解释都是错误的。其实,“SOS”不是英文缩写,  相似文献   

10.
我们给神话预言盖棺定论,并不是说未来不可预测,相反,无数成功的科学预测事实表明未来是可知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在自然领域,在一切领域,人们在实践中运用科学这一武器,一次次正确预言了事物的未来演变。倘若我们不知得出这些预言的科学方法和途径,只看到预言被证实时,无疑会惊讶不已——“真是料事如神!“而当我们了解了作出预言的具体过程后,自然会认为对所产生的惊讶已找到  相似文献   

11.
某些中国学者文人,每以中国传统文化能从事物的总体去观察,并注意人与自然协调,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自诩;对来自西方的科学,则鄙薄为分科局部,不察整体,还与自然为敌,不如所谓“东方科学”。其实这是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对地球科学不了解产生的误会。 中国古代是有过“天人合一”的提法,但很多时候,这个“天”并不是自然,而是超自然的神秘;有的贤哲把自然作为  相似文献   

1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其内涵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现在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较为忽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其实,在我们的思维里有“了科学”这一概念的时候,再去看语文教学,应该“说科学”无处不在。语文教学与科学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事实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辨证思维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相信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勇于怀疑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以及…  相似文献   

13.
一、科技管理应用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 科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精神力量,是潜在的生产力。但是,科技转变为技术,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这是“驱使自然力为生产服务并为人类需要服务的科学过程”。这个过程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运动过程,只有主客观有机地、有效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与文化》2006,(4):22-22
生活中总是存在着一些非常流行的“科学”理论或说法。这些理论中,有的确实如此,有些却是人们的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15.
科学观念的转变是最伟大的转变著名物理学家汤姆孙说:“在能够对科学做出贡献的所有因素中,观念的冲破是最伟大的。”在科学发展的重大关头,总是由于有人敢于冲破既有的观念,提出革命性的新观念,引领遭遇巨大障碍的科学之船,驶向新的胜利航道。让我们回顾20世纪里发生的几次重大的观念变革。  相似文献   

16.
探寻真相     
《科技新时代》2006,(6):8-8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不断地听到人们谈论着各种“科学真理”适度饮酒对人体有益、有幽默感的男人更容易受到女性的青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记忆力会不断减退、素食可以降低人们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大家似乎都认为事实显然就是如此.这些说法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一样不容怀疑。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有没有哪种貌似正确的说法其实是无稽之谈呢?如果某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其科学道理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有关“废伪”之争已归于平淡,使我们能够开始冷静而深入的思考。其实就“伪科学”一词引发的科学界的种种现象和争论,怎一个“废伪”能解决得了。更深入的是人们把目光指向了科普界指导思想体系。这不得不提到迷信与科学。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晚期以来的世界科学与技术在独特的历史情境中呈现出错综复杂的面貌。如何重新认识自然,认识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尤为重要的是如何认识和坚持客观性成为紧迫的时代课题。哈拉维将自然与文化定位在动态的、异质的实践过程-“技科学”中,发掘了自然与文化的内爆、自然的客体化的现状,提出“情境知识”的客观性新主张,形成新颖而具前景的女性主义技科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自然界里经常地接触着各种自然现象,全部人类的历史中,贯彻着人和自然的斗争,这正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过程。然而人们怎样去满足需要,以及怎样才能改善生活的条件就必须要在科学和技术上不断的提高。我们需要了解自然科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用来和自然作斗争。科学中的主要部门之一——化学——它是说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相似文献   

20.
读了贵刊2002年6期上《塑料泡沫餐盒不是‘白色污染’》一文之后,我从内心深处为作者王武生同志提出的环保新观念叫好,记得著名物理学家汤姆孙曾经说过:“在能够对科学作出贡献的所有因素中,观念的冲破是最伟大的。”而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就是唤醒人们重新审视现在流行的环保观念。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还是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人们认识滴滴涕的过程吧。滴滴涕(DDT)的化学名称是“二氧二苯三氯乙烷”,最早由德国化学家奥里默·蔡德勒于1874年合成,可是直到1939年才有人发现它具有强大的杀虫威力。随后,滴滴涕被推崇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