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十里长街送总理》记叙了1976年1月11日,敬爱的周总理的灵车经过十里长街时,首都人民群众对周总理遗体告别时的感人情景,表达了亿万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和依依惜别的深厚感情。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应把握以下几点:一、创设怕景,激伯人员情景主要是指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所造成的一种特有的氛围,它容易引起人的感情共鸣。《十里长街送总理》开讲前,如教师在教室里挂上周总理遗像及当时追悼会的图片,辅之教师情真意切的导语,使学生在悲痛哀伤的氛围之中将自己的思绪引入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行列之中。通过创设情景,学生真…  相似文献   

2.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记叙文,表现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爱戴、无比崇敬和深切怀念的情感。因此,我教这篇课文时试用艺术情感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所谓艺术情感教学,就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的教学。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要求我们教学要有艺术性、形象性、情感性。下面我们就谈谈《十里长街送总理》运课艺术情感教学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3.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记叙了首都人民冒严寒、踏冰霜,沉痛迎送周总理灵车的感人情景,抒发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无限热爱和深切怀念之情。理解人物的神情、动作和心理活动。体会情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如何抓住重点,缘文悟道,体会情感呢?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渗透,应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情感体验为手段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之中,结合《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谈谈我自己的一点肤浅做法。 教好《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关键是将学生带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去,让他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体会,自觉地受到教育,这种教育就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了。 现在的小学生,对周总理缺乏了解,人民对总理有那么深厚的情感,更是不易理解。周总理去世时我也才十二岁,对总理有一定的了解,但感情上也没有老一辈理解得那么深。这是学生进入情境的难点。 怎么突破这一难点,把学生带进作者所描写的情境  相似文献   

5.
六年制小语第九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动人心魄的课文。以前,我们尽管使用了多种教法,包括情境教学法,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对周总理的事迹了解甚少,因而,学生感知课文的真情实感就不是那么发自内心,教学效益并不是我们预期的那么高。去年以来,我们利用现成教材,先教学《一张珍贵的照片》,后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收到了显著的  相似文献   

6.
五年制七册32课(六年制九册14课)《十里长街送总理》是篇情意动人的佳作。课文通过情感透视生活,展示了首都人民群众向周总理永别的感人情景,表达了对周总理敬仰怀念之情。课文以沉痛怀念情感为主线贯穿全文,以情动人,情牵人心。教学时,要把握课文情感这一主线,开展教学“双向”活动。 1 自读质疑,了解情感流向首先可以向学生简介周总理的光辉业迹和他逝世前后的情况,有助于全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变化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灵车到来之前——灵车到来之时——灵车走过之后”事情发展顺序记叙,带问题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仁寿县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师谌学军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优势进行导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谌学军采用四种方法进行视听导读。激发情感,录音导读。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例。这篇课文记叙了1976年1月,敬爱的周总理逝世后,他的灵车经过北京长安街时,首都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8.
一、设境、感知、激情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加上抑扬顿挫的朗读,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受文中蕴含的情感。《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十分动人的记叙文。但学生对周总理的光辉业绩、高尚的道德情操了解很少,难以体会广大人民群众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情思。为此,我在课前让每一位同学准备一朵小白花,在第一课时设置情境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以低沉悲哀的语调向学生简介周总理的光辉业绩和他逝世前后的情况。在这种情境中,我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进入无限哀思之中,激起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真情实感。然后重点指…  相似文献   

9.
走过尴尬     
张波 《师道》2005,(5):36-36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曾经让多少师生感动、流泪的一篇章。周总理——这个影响、教育了几代人的伟人,他的经历、学识、智慧、人品等都令人敬仰!每次读这篇课,我对他的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0.
【课例简析】《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九年义务教材小语第九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内容具体,情深意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的人民群众对周总理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思想感情。可特意自制一套抽拉复合投影片。在教学中辅之以录像、录音等电教手段。“痛送总理”,能收到较佳效果。【导学设计】一、运用电教,巧妙揭题定“痛”调。授课伊始,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观看《温暖》、《送雨衣》、《周总理的睡衣》等投影片,进一步了解周总理关心清洁工人、爱护普通战士  相似文献   

11.
以境育情。情感具有情境性。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如展示图片、播放音乐、观看影视收听录音、实地参观等,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意境。学生就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变抽象为具体,化遥远为贴近,促模糊为清晰获得与教材相关的感情表象,从而产生情感。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播放配以哀乐为背景的课文录音,显示幻灯片,将学生带入课文所叙述的情境之中。学生很自然地越过时间界限,产生了对周总理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以情育情。情感具有移情性、感染性。教育家加里宁说过:“要使学生感动的,首先要教师感动。”教师要学…  相似文献   

12.
古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学习的动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要寻找最佳突破口,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方能读出文中蕴含之情。   一、情境迁移,唤醒学生情感积累   学生是情感丰富的个体,他们在生活实践和学习中积累的情感体验,是指导感情朗读的有效资源。因此,调动、唤醒学生的这些情感积累并融入朗读之中,有助于读出文中之情。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尽管配了哀乐,引导学生看了送周总理灵车的画面,老师内心产生了失去周总理的悲痛情怀,但学生的情感不一定会与老师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时如果放映学…  相似文献   

13.
自读能力的培养朗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如教《会摇尾巴的狼》,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可这样设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既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自读能力。语感的形成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我们要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浓郁的抒情散文,它抒发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范读时,教师饱含感情的朗读…  相似文献   

14.
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境”就是作者刻画人物抒发的情感,阐述的哲理。如果教学中重视情感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描绘的意境,才能深刻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其教学目的。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为例,试谈自己的一点粗浅做法。创设情境,诱入意境,激发学生情感《十里长街送总理》本文记叙了1976年1月11日这天,首都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5.
《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当时人们的悲痛心情,激发学生对周总理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学生对周总理生活的时代和他们的光辉业绩缺乏了解,要让他们与作者特别是当时人们的感情产生共鸣,以情悟文,是相当困难的。我在教学中借助电教媒体,突破了重难点。下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在学生预习全文,查抄了生字新词以后,我简介了当时的背景,周总理的光辉业绩。接着用饱含热泪的范读,形成了一种深沉哀痛的气氛,为全文定下  相似文献   

16.
一、说教材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讲读课,课文真实、具体地记叙了 1976年 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长安街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 1976年 1月 8日,周总理因病在北京逝世,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都为失去自己的好总理而无限悲痛,也为祖国前途命运深感忧虑。“四人帮”却认为他们篡党夺权的机会到了,发出种种禁令,不准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首都人民不顾“四人帮”的阻挠,自发聚集在长安街上,出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悲壮感人的一幕。   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本课目标为:…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二段中“人们回忆总理”的那几句时,我是这样来激发学生对总理的怀念之情的: 师:看到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人们心情十分悲痛。抚今思昔,人们仿佛又看到了总理那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联系  相似文献   

18.
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能够传达人的喜怒哀乐,表现人的情感倾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眼神,能够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作用。 一、运用眼神再现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讲读中,双眼充满了悲哀压抑之情,教学《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则目光里喷射着愤怒的火焰。……在这里,目光所表达的感情是对课文中内含情感的生动再现和有效强化,对学生具有极强烈的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有三篇抒情散文:《可爱的草塘》《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这三篇课文饱含着真挚的情感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儿童情感所具有的易感染性,激动性、情景性等特点,注意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相似文献   

20.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真实地再现了亿万人民迎送周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教学时要先简介周总理的生平事迹,使学生对周总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播放哀乐伴以范读课文,以创设情境,渲染沉痛、悲哀的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然后引导学生依序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