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众科技》2008,(11):5-6
中国国家航天局近期向媒体发布消息称,中国9月上旬以一箭双星成功发射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简称‘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A、B星,现已成功建立起星座系统,并转入应用评价阶段。预计未来两个月,该小卫星星座系统完成在轨测试评价工作后将正式交付使用,转入业务运行阶段。  相似文献   

2.
空间信息技术减灾应用及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灾害形势和灾害管理需求,强调了环境与减灾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国家防灾减灾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其中环境与减灾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由在轨稳定运行的4颗光学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组成,并根据业务需要进一步增加高轨、敏捷等成像能力,目前第一阶段“2 1”星座已经成功建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无人机监测站合作机制、卫星遥感数据减灾合作共享机制和空间信息服务框架,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利用环境与减灾小卫星数据以及国内外合作机制,把遥感等技术有效应用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澳大利亚火灾等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的响应中。最后针对当前防灾减灾领域应用与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发明与革新》2014,(2):48-48
去年底,我国首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一“高分一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高分一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寿命大于5年的低轨遥感卫星,也是国家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的首星,它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国产化迈出了决定意义的一步。它将在国土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4.
动态     
正我国首批海洋观测卫星投入业务化运行6月28日,"海洋一号"C卫星及"海洋二号"B卫星在轨交付。这标志着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立项批准的首批海洋观测业务卫星实现业务化运行。"海洋一号"C卫星于2018年9月7日成功发射,是接替"海洋一号"B卫星的业务卫星,设计寿命5年。该卫星可获取全球24小时水色水温信息、全球海岸带和内陆水体50米分辨率高精度多  相似文献   

5.
天兵 《科学中国人》1997,(10):27-28
我国今年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中国第1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多时次地监测可观测区域内地气系统的动态变化,从而大大提高对灾害天气系统的监视能力。 “风云二号”卫星的功能 “风云二号”卫星定点在东经105φ的地球静止轨道上。它是一个直径2.1米,高1.6米的圆柱体,重600公斤(发射质量1.3吨),采用自旋稳定,设计寿命3年。其有效载荷由观测分析系统,数传与云图  相似文献   

6.
日前,"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环境应用系统工程"项目在京通过验收。验收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表示,卫星环境遥感业务化运行平台的建成,形成了覆盖水、大气和生态环境的遥感监测能力,实现了大范围、全天  相似文献   

7.
千里眼雷达     
“格里芬”式TRS2630型雷达这是汤姆逊-CSF公司为南朝鲜军队提供的一种对空监视雷达。它可以与“克罗塔尔”NG地对空武器系统配套使用。它的功率为200瓦,监视距离对活动目标为19. 7千米,对悬停的直升机为11千米,监视高度为2.8千米。雷达的最大  相似文献   

8.
正"您拨叫的用户不在服务区"可能是所有手机用户都遇到过的事情,但这一现象或将成为历史。据央视报道,我国将开始着手建设全球低轨卫星星座,并在今年发射系统的首颗星。整个星座主体预计在2023年建成,到时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由卫星提供的互联网接入服务了。即将建设的全球低轨卫星星座被命名为"鸿雁",随着我国航天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人们对于互联网服务需求的提高,未来将通过卫星提供更快、更稳定,  相似文献   

9.
<正>6月5日,我国在黄海海域利用"长征"11号固体运载火箭将首颗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反射信号技术的"捕风一号"A/B试验卫星成功送入太空。这支国产小卫星"编队"将实现我国全天候探测海面风场零的突破,为台风海洋监测预报业务提供重要数据支撑。海面风场是台风预警和预报最关键  相似文献   

10.
据中国气象报报道,我国首颗碳卫星国内6个长期地面验证观测站全部确定。这6个地面验证观测站包括中东部城市下垫面综合观测站(北京)、高纬观测站(黑龙江漠河)、低纬观测站(广东广州)、西部城市下垫面观测站(新疆乌鲁木齐)、沙漠下垫面观测站(新疆塔中)、大气本底观测站(青海瓦里关)。我国首颗二氧化碳监测卫星将开展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与应用示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2月2日15时5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一颗名为"张衡一号"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成功地发射至预定轨道。这是我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的第一个天基平台,也是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3天之后,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就收到了该卫星发回的数据。这次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月9日发射的我国首颗民用立体测图卫星“资源三号”是我国自主设计、研制和处理的精度最高的卫星。该卫星充分继承了我国资源卫星系列的平台技术,装载前后下视3台全色相机(下视相机分辨率2.1米,前后视相机分辨率3.5米)、1台多光谱相机(分辨率5.8米)、3台星敏感器和2台双频GPS接收机,实现对地三维摄影和多光谱探测,并获取相机成像时刻的高精度轨道与姿态测量数据。地面处理系统利用定期在轨几何检校成果,研究构建了“资源三号”测绘卫星高精度严密成像几何模型和有理函数模型。建立了满足测绘以及相关行业需求、与国内外成熟先进商业卫星接轨的“资源三号”影像产品体系。生产的“资源三号”影像产品无控制点平面精度达到10米,高程精度达到6米,带控制点平面精度达到3—4米,高程精度达到2—3米,处于国际同类领先水平,全面满足1∶5万和1∶2.5万比例尺的立体测图(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山区)的精度要求,并可开拓研究其在1∶1万比例尺困难区测图应用的可行性。目前,“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在轨运行正常,卫星测绘应用成果丰硕,数据已开始全面应用于我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生产以及更大比例尺地图的修测更新和地理国情监测,正积极服务于国土、规划、林业、农业、减灾等行业,并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  相似文献   

13.
1999年10月14日,“资源一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至今一周岁多了。俗活说,三岁看大。而对于在轨运行两三年、三五年,最多不过10多年的卫星来讲,一岁就看大了。“资源一号”作为我国传输型对地遥感卫星中的独生子,它首次上天就成功运行,其优良的性能、良好的表现,令世人惊叹。“资源一号”卫星是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作为我国首颗传输型对地遥感  相似文献   

14.
《科技新时代》2006,(5):37-38
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想知道自己的确切位置就不再仅能依靠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了。因为随着“伽利略”计划的启动,届时采用新一代卫星定位技术的欧洲定位系统将组建完成。组建完成后,这套系统将拥有30颗卫星在轨道上运行定位误差不会超过1米(美国的GPS系统的定位误差为45米)。去年12月,欧洲航天局(ESA)已经发射了一颗试验卫星,而最初4颗正式工作卫星的订单也已经于今年1月签订。欧洲航天局希望整套系统在2010年能够正式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5.
“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将由30颗轨道卫星组成,卫星的轨道高度为2.4万千米,倾角为56度,分布在3个轨道面上,每个轨道面部署9颗工作星和1颗在轨备份星。“伽利略”将为用户提供误差不超过1米、时间精确的定位服务。“伽利略”与G PS相比,有较大的不同和优越性。例如,“伽利略”系  相似文献   

16.
历经163天.航程2万海里。11月6日,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搭载我国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潜龙一号”抵达位于珠江口的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这标志着中国大洋第29航次科学考察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首个大洋航段调查胜利结束。  相似文献   

17.
资讯     
正北斗系统迈入全球时代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北斗系统于20世纪90年代启动研制,先后建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北斗三号卫星于2017年11月发射,到2018年底,已发射19颗卫星,基本建成全球系统;到2020年前后,全面建成由30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17年11月到2018年  相似文献   

18.
11月12日15时5分,根据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获取数据制作完成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正式亮相。据介绍,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图中最完整的一幅影像。  相似文献   

19.
周京平 《情报杂志》1993,12(4):98-99
气象情报是制约和影响军事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点在海湾战争期间得到充分证明。1 现代卫星为气象情报监测手段在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总共动用了60颗卫星,其中包括侦察卫星、预警卫星、海洋监视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等。美国动用了约12种,50余颗卫星参加了海湾战争的战场环境监测,其中3颗布洛克50国防气象卫星  相似文献   

20.
动态     
《科学中国人》2022,(2):6-7
我国高分多模卫星正式投入使用1月20日,国家航天局在京举办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以下简称“高分多模卫星”)投入使用仪式。利用高分多模卫星0.5米分辨率全色、2米分辨率多光谱数据产品,可进一步满足大比例尺国土调查与测绘、重点区域自然资源遥感监测、灾害风险与应急监测、农业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精细化监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城市精细化管理等领域对高精度遥感数据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