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CO2减排目标的经济学分析与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就GDP的CO2排放强度下降率、GDP能源强度下降率、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因子下降率、非化石能源在能源品种构成中增长率等影响减缓CO2排放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数学推导和计算,进而测算了我国从1990~2005年GDP能源强度下降的影响因素中,技术节能的贡献率约为56%,而结构节能的贡献率44%。2005~2020年情景分析方案中,对促进GDP的CO2强度下降的贡献因素中,技术节能约为43%,结构节能约为37%,而能源结构改善的贡献率也可达20%,可再生能源和先进核能技术的发展对未来减缓CO2排放将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文中还分析了CO2排放实现零增长和负增长目标时各项相关指标需达到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德国实现京都减排目标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2007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1990年下降超过了21%,提前达到其京都减排目标,并且在主要领域均实现了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从温室气体种类来看,1990年-2007年德国CO2排放下降了19%,非CO2减排率达到36%;从部门来看,能源领域减排率为22%,国民经济非基础性行业能耗减排和能源结构调整是能源领域最主要的减排途径,其次是废弃物领域,其减排总量与能源工业部门相当,减排率高达72%。总结德国实现减排目标的主要原因有:东西德统一促进环境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助力排放控制,能源结构转变推动温室气体减排,能源价格调控能源领域的减排。由此得到三点启示:减排起算时间点对德国实现京都减排率计算意义重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中尽量避免对经济的冲击,要重视CH4和N2O等非CO2温室气体减排。  相似文献   

3.
温室气体减排对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我国农田非CO2温室气体(主要指CH4和N2O)排放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3%,预计2030年我国实现碳达峰后,化石能源逐步被清洁能源替代,农田CH4和N2O排放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比重也将随之增大,其减排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将日渐凸显。然而,现有农田碳减排技术由于缺乏立法教育宣传和成果激励机制等,并未得到充分转化应用与推广示范,使得减排成果难以落地坐实,不利于我国农业碳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文章总结了我国农田CH4和N2O减排工作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我国农田CH4和N2O减排所面临的问题,并在今后长效监测平台运维、新方法技术突破、大众减排意识提升及成果推广示范加强4个方面提出了技术和政策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宋飞  付加锋 《资源科学》2012,34(8):1439-1444
本文以美国、日本和欧盟等世界主要国家或组织为研究对象,使用国际能源机构、世界银行、联合国、欧盟委员会以及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能源消费、CO2以及SO2的排放数据,基于能源消费的视角,以火电行业为切入点,根据温室气体和SO2主要由能源消费产生的,且CO:为主要温室气体的特点,对能源消费与CO2和SO2的排放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欧盟进行的CO2与SO2协同减排进行实证研究,对其所采取的减排措施或者在预设的减排情景下计算其减排量,分析协同减排的前景,为我国进一步有效地对温室气体和SO2的协同减排提供经验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的能源消费与CO2排放的数据,计算得出能源消费与CO2排放以及SO2排放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91、-0.2965、0.9357、0.9978;而根据中国能源消费与SO2排放数据,计算得出能源消费与SO2排放的相关系数为O.8738。表明能源消费与CO2和SO2排放高度线性相关,在进行CO:减排的同时可以协同对SO2进行减排。依据欧盟成员国首脑在2007年共同明确的减排目标,即到2020年至少实现减排温室气体20%的目标,计算得出2020年欧盟火力发电行业可在2007年的基础上减排4.92MtCO2,与此同时SO2可减排218.05kt。因此,根据欧盟等发达国家协同减排的经验,我国在温室气体与二氧化硫协同减排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化石能源与工业(主要为煤炭)的生产与消费国,化石能源与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短期内很难改变,CO2减排形势异常严峻.中国承诺"3060目标",如何实现现有化石能源与工业的规模化碳减排与碳中和是"双碳"目标实现的重中之重.碳减排必须依赖众多创新技术,如节能增效、低碳能源、碳汇等技术,其中,CO2捕集、地质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是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与托底技术.同时,经济、安全与规模化的碳封存技术是中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大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6.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带来经济社会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科技是支撑碳中和目标的核心驱动力。文章在梳理碳中和相关概念基础上,分析了发达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碳中和的战略行动和科技布局特点,发现:各主要国家通过立法监管、能源战略、技术路线图、碳市场等政策行动全面推动碳中和目标;在科技方面,重点布局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先进核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变革性绿色低碳技术,抢占未来绿色工业革命科技制高点。文章针对实现碳中和的“减排”和“增汇”两条根本路径,围绕“构建零碳能源体系”“再造低碳产业流程”“生态固碳增汇/负排放”三大方向提出了需要重点布局的14个重要科技问题研究,以引导超过70项关键技术突破。在分析碳中和国际行动和关键科技问题基础上,围绕加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顶层设计,强化面向碳中和的科技研发体系,建立零碳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前瞻部署生态固碳等负排放技术,以及加强系统性解决方案在碳中和行动中的应用6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我国碳中和战略科技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并且因此产生的温室效应引发了一系列极端气候灾害,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通过利用全球首颗温室气体专用监测卫星(GOSAT)观测对流层大气CO2浓度时空变化,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区域碳源/碳汇信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大气CO2浓度增长速率,对于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碳达峰、碳中和”已经上升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2021年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由此可见,除能源技术领域以外,循环经济、碳汇等生态环境领域相关的低碳技术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是至关重要。因此,面向2035年这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点,遴选一批优先发展的生态环境技术课题,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轮德尔菲调查的技术预见结果,应优先发展8项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的生态环境技术课题,分别是:少水绿色低碳造纸技术,高精度全球变化数据产品,汇碳节水湿地恢复技术,超低排放控制技术,碳排放和减碳的影响评价及成本核算技术,全球碳、氮、水和能量循环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机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技术,碳分离与能源化技术。德尔菲调查的结果显示,研发投入、法律法规政策和市场可行性是制约上述技术课题完成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制约因素,从经费投入、制度建设、市场发展、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类活动致使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自然资源破坏,同时化石燃料的无节制燃烧,使得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快速增加,由CO2的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成为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2005年2月16日,旨在限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标志着国际社会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京都议定书》认可通过增加森林碳汇来履行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因此,对现有森林生态系统的碳蓄积加以细致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愈益彰显。  相似文献   

10.
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 支撑国家“碳中和”需求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途径包括"减排"(减少向大气中排放CO2)和"增汇"(增加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应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想方设法增汇,也即研发负排放的方法与途径,这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应强调主动作为。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和负排放研发前景。我国的海洋碳汇理论研究已走在国际前沿,并推动了科学与政策的连接。当前,应从顶层设计、及时布局,对外引领国际大科学计划,对内结合国情大力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打造负排放生态工程;建立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并通过大科学计划将其推向世界,占领国际制高点,为实现碳中和宏伟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1.
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但同时也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碳氧资源。减少CO2排放甚至降低大气中CO2浓度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世界性课题,本文通过介绍CO2作为碳氧资源在合成大宗基础化学品、燃料和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化学利用,说明CO2的规模化利用是积极应对CO2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不仅有利于减缓大气中CO2浓度的上升趋势,而且CO2可作为新型的石化和能源资源,大幅度降低石化和能源领域对化石资源的依赖程度,为实现化工和能源资源的原料来源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近几十年来,传统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利用引起了诸如温室效应、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开发既不依赖化石燃料也不排放二氧化碳的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巴黎协定》承诺在21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我国政府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未来几十年能源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氢能是全球公认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能量密度高、燃烧后无污染的特点,是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理想能源燃料,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温上升,努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人类面对气候变化危机的主动作为和共同追求。碳中和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庞大系统工程,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的指导,碳中和学应运而生。碳中和学的理论内涵包含两个“动态平衡”——全球碳排放与碳吸收之间的动态平衡、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技术内涵包括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捕集、利用、封存和移除的全过程及相关的技术体系。能源消费结构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新能源为主的转型,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将由当前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的“四分天下”,向以新能源为主的“三小一大”新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在此过程中,需构建煤炭、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多种能源协同发展。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也将从当前以煤炭能源为主的“一大三小”,向未来以新能源为主的“三小一大”格局发生革命性转变;新能源将主导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转型,最终将力争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独立”。但在能源发展中,始终把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发展新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社会、建设绿色宜居地球的关键。碳中和下新能源是世界能源转型的方向、能源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4.
<正>天然气综合能源利用技术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先进的物理信息技术和创新管理模式,以天然气为主,整合区域内其他多种可再生能源,实现多种能源之间的协调规划、优化运行和互补互济;在满足用能需求的前提下,有效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概述天然气作为低碳清洁能源,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2020年9月,我国向世界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了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持续控制能源消费中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与我国能源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气候变化及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历史责任,评价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政策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的客观效果,并对未来我国的能源消费和相应的CO2排放的趋势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我国未来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可能面临的压力,以及未来可能采取限控措施的代价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而对我国能源战略有关政策提出了一进一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碳中和目标下的若干地球系统科学和技术问题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碳中和作为21世纪最大规模的有序人类活动,亟待科学应对。文章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讨论了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气、陆地和海洋相关的地球系统科学中的若干科学和技术问题及现存的知识不足。从地球系统模式、气候监测指标、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碳源/汇核算方法体系等方面,阐述了支撑碳中和的关键技术手段及现存的问题。基于目前存在的挑战和不足,建议深入理解气候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完善地球系统理论与模式,从多圈层角度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气候变化理论基础;自主构建气候变化监测指标系统,研发温室气体监测与核查手段和平台,为碳中和目标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2030年前二氧化碳(CO2)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相关专家学者已对碳中和实施目标、实现路径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开展研究,文章根据云南省能源发展状况,梳理了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能源行业可能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为云南省实现碳中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世界各国均关注于减缓气候变暖、降低大气二氧化碳(CO_2)排放为核心目标的低碳和碳中和理念。海洋是地球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CO_2浓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碳由海洋生物完成。大型海藻栽培具有成本低、产量高、碳汇可计量、栽培可控性强等优势;在近海可形成产业化的蓝碳,是海洋碳汇值得推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此外,规模栽培大型海藻可解决栽培海区海洋酸化、低氧、富营养化、有害藻华等海洋环境问题。文章从大型海藻栽培、环境修复作用及综合效益评估等方面综述了大型海藻碳汇功能及其解决近海环境问题的潜力。大型海藻规模栽培是发展低碳经济、增加海洋碳汇、实现碳中和,以及解决近海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将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分类的基础上,侧重于从技术供给、技术扩散、技术实施的效应等方面评析可再生能源、碳捕捉与储存两种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研究的不足并结合中国的实际给予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何建坤  韦志洪 《预测》1992,11(5):18-23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迅速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之一。能源消费的CO_2排放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而能源又是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因此,研究未来能源消费的CO_2排放趋势以及减缓CO_2排放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对未来减缓CO_2排放的成本及效果进行评价,对于我国制定能源、环境、经济相协调的发展战略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