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版参考》2011,(21):28
本刊讯(记者王化兵)7月5日,由《海外文摘》杂志社和江苏可一集团联合推出的全新改版《海外文摘》杂志(英文名Observe)在国内隆重上市。《海外文摘》创刊于1984年,是一本集中报道海外信息的综合性中文杂志。内容主要为介绍国外的社会新闻、文化、财经等领域的优秀文章及图片,它的定位和宗旨(传播知识、传递信息、传导文化)满足了当时中国受众对世界信息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我国主流媒体为了加强对外传播效果、纷纷在Facebook上开设账号,随着新媒体传播效力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彰显,Facebook账号愈发为《人民日报》所重视,并被视作增强对外传播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人民日报》Facebook账号的实际情况入手,分析其目前对外传播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指出对外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提出应提升海外受众信任度及增加硬新闻比重的对策,以期为《人民日报》以及其他中央媒体的对外传播镜鉴.  相似文献   

3.
辛腊娟 《东南传播》2012,(10):154-156
电视纪录片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近期,《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的热播,为中国电视纪录片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本文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内容特色、定位视角以及制作投入等三个方面着重分析,旨在探索其成功的要素,从而为我国未来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借鉴。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纪录片将是海外了解真实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于小薇 《新闻世界》2012,(7):219-220
国家形象的重要性以及在塑造国家形象过程中的媒体作用已毋庸置疑。《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一个代表性媒体,本文试分析其所报道的内容以及海外读者的反馈,以期从中浅析其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作用及不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不少由国内译者主持的中国典籍英译作品相继走出国门,但目前针对这些译本的海外评价研究比较缺乏.本文调查引用《庄子》汪榕培译本的海外作者的评价、发表在国外权威学术期刊上的书评、美国亚马逊以及好读(Goodreads)网站的读者评价.结果表明,《庄子》汪译本的对外传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和海外英译本相比还有较大距离.目前看,主要原因不在译文质量.本文指出,修订再版《大中华文库》部分译本、借鉴国外译本排版方式、在好读网站推广国内译本、以读者为中心添加必要的注释等,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红高粱》作为莫言的成名作,代表着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践,有着厚重的文化蕴涵,其作品近年来英译文本的海外传播也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本文从《红高粱》的翻译特色以及出版商的良好运作等方面着手,分析了其海外传播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针对其英译与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文学作品的选择、翻译人才的培养以及传播路径的革新等方面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7.
杨昱  杜超凡 《今传媒》2020,(4):118-120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战略布局进程的不断加快,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大我国影视作品的对外传播力度,已成为展现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影视作品的“走出去”战略获得显著成效,部分作品不但被国外受众所认可,甚至引发了现象级传播。但也有一批优秀作品在海外受到冷遇。本文基于框架理论,从比较视野出发,通过对《甄嬛传》和《陈情令》在海外传播所产生的不同状况进行探索分析,从而为中国古装剧的对外传播提供可鉴经验。  相似文献   

8.
李勇  程前 《现代视听》2013,(5):13-17
江苏卫视娱乐节目《非诚勿扰》首开"海外专场"节目形式,把目光投向海外,与国外媒体合作,率先将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将国内综艺娱乐节目作为对外传播的节目形式向外推广,并运用"二级传播"策略,提升节目的传播范围和国际影响力。其传播路径和观念的创新为我国广电节目对外传播开辟了一条新道路,给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国家形象的建设以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形象纪录片的对外传播,是新时代外宣的重要课题,业界和学界对此已经展开积极的实践和理论探讨.本文结合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海丝国家《视听福建》纪录片展播项目"的对外传播实践,就中国形象纪录片的对外传播策略进行探讨,从实践中总结出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内容突出普世性和地域特色、传播渠道的精心选择与融媒组合、海外传播的效果评估等具有实操性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0.
徐庆颖  徐庆群 《传媒》2021,(18):37-39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在讲好中国共产党与外国专家的故事,以及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外宣话语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本文重在探索该杂志行之有效的报道策略和传播经验,以期对今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流工作提供借鉴.杂志在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重要论述、讲好外国专家中国故事方面,已积累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价值:一是策略上构建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和叙事体系;二是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凝聚以文化人的传播经验;三是拓展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能力建设的宏大图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创刊背景、刊物特点、翻译选材、翻译人才与译文质量及海外发行等方面比较了《中国文学》与《人民文学》英文版,分析探讨建国以来英文文学期刊的出版及对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中国文化印象》的调查数据,探讨海外受众对孔子学院的认知态度,分析受访者特点,从受众角度探析孔子学院对外文化传播策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报道动态资讯、展示中国发展新面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外传播的核心宗旨之一.自1985年创刊以来,《人民日报》海外版采用英语作为表述语言,保留了具有中国审美特色的报纸排版,推行多元化的报道形式,逐步形成了受到海外受众普遍认可的宣传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梳理和归纳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四个历史时期对外传播思想的主要特点和变迁轨迹.研究发现,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传播观念经历了从争取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援助,到让世界听见新中国的声音、树立和传播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变迁轨迹.这些观念具有延续性,同时也不断发展、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传播领域的守正创新.回顾党的百年对外传播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国际传播实践具有重要的经验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面抗战时期,加强对外宣传是中国共产党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新华日报》作为党的新闻宣传走向世界的"桥头堡",深度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对外宣传,为改善和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新华日报》的对外宣传,注重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依托建构话语体系,以生动事实为基础讲好中国故事,以"借口说话"为策略拓展传播渠道,以内外协同为原则强化议程设置,冲破了国民党的重重封锁,把握了外宣舆论话语权。《新华日报》不仅开创了革命战争年代对外宣传的崭新局面,而且集中展示了"胸怀天下"这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也为当前的外宣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张寅 《出版发行研究》2018,(6):86-88,92
海外华文媒体数量多、分布广,但大多数规模小、影响弱.近年来,华文媒体在我国对外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如何透过有效手段改善其生存状况、提升其传播影响力至关重要.《欧洲时报》凭借建构全媒体传播渠道、强化与国内外媒体合作等有效举措,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成果,值得其他海外华文媒体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7.
全书可分为《共产党宣言》的核心要义、《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共产党宣言》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章,重点讲述《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中国革命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现代化文化的影响和《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对中国当代现实具有的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然然 《新闻传播》2023,(8):100-102
作为我国对外传播重要策略之一,本土化被视为提升对外传播精准化程度最有效的手段。从以往我国对外传播本土化实践来看,渠道建设在资金到位、人脉扩展、市场打通后即可搭建完成,而内容建设则需要不断深入探索改进才能持续有效提升对外传播效果。本文以一档深受海外听众喜爱的英文播客栏目《桥》为例,通过分析其对外传播特点及内容建设方面的举措,探讨如何有效利用本土化策略提升我国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李平 《传媒》2024,(3):97-98
<正>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需要丰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内容、创新对外传播路径。中华文学名著的国际传播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渠道,需要立足于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丰富文学名著的传播内容,构建多模态的“传播”和“接受”路径,多维度促进中华文化多层次、立体化传播,焕发中华文化的生机活力。《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誉满中外。《西游记》的海外传播亦成为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诸多学者从文本、译介、传播、接受、文学比较和跨文化交际等多种角度对《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传播现状进行研究,逐步丰富了《西游记》在传播领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田婧 《出版广角》2016,(15):52-54
《救国时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海外开展抗日宣传的机关报,力倡“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救国时报》的抗日宣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探讨《救国时报》创办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其办刊特征,探讨其办刊启示,有益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编辑出版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