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地方高职院校应担负起地方文化的传承。在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的内容,是创新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拓展地方文化传承渠道的有效途径。泉州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积极融入闽南文化,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完善学生人格;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拓宽闽南文化的传承渠道;有助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闽南文化与泉州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对接,需着力开设校本通识教育课程、开发校本通识教育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活动,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新疆高职院校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感知状况、理解意愿、课程与社会实践和红色文化的结合程度等问题,以新疆具体高职院校为例,对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新疆高职院校研究项目的开展、实施、运营和落实情况进行调查,此举不仅有利于系统挖掘新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而且有利于地方红色文化与新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进而拓展、健全了思政教育在新疆高职院校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红色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职教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目前,在校园文化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三个方面存在着建设不到位、规划不合理和成效不明显的问题。高职院校要有效解决这一现实困境,必须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传承与创新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通过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体系实现文化育才,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育才,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实现实践育才。  相似文献   

4.
红色出版文化是出版专业教育的重要养料,其中红色出版家、红色出版物和红色出版地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德育价值,对高职院校培养立场坚定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出版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打造双维度专业育人课程、创新文化传承育人载体以及拓展多方联动实践育人阵地等路径,将红色出版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出版专业教育中,充分发挥红色出版文化的德育价值,有利于高职院校把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把专业特点转化为育人特色,提升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优秀的地方文化丰富了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内容。潮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潮汕地区的缩影,为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提供了新资源,带来了新方向。文章主要从潮汕文化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阐述,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心理育人实践,提升心理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6.
温州特色高职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为地方综合性高职院校,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以温州人精神为主要内涵的创业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中主动融入温州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把温州人的精神和区域文化与学院的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创业课程体系、创业文化体系、创业实践体系,对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弘扬温州人精神、传承区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地方红色文化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资源。将地方红色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系统梳理认知、路径和效果等方面问题的基础上,创新传承载体,丰富体悟形式,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地方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政教育内涵和宝贵的文化育人价值,在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不但可以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还能增强学生未来在本地产业和企业求职就业的意愿,提升学生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针对地方文化在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的融入问题,探讨将地方文化融入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意义,分析地方文化融入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现状,介绍淮安市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及相关产业,同时以淮安市的地方文化及相关产业为例进一步阐述高职院校将地方文化融入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专业文化是大学文化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子系统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实体支撑,是推动专业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灵魂,更是高职院校建设“软实力”的集中展示与体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核心价值旨归,应始终把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理念.文章站在专业文化视阈下,以推动文化建设为平台,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进行研究,力求为推动相关领域的实践发展做出有益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0.
陈晓青 《教师》2023,(1):15-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在育人目标和内容上存在耦合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凸显高职特色、提升思政实效、传承优秀文化、营造文化环境。针对当前融入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文章提出推动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多种多样的活动支撑、提升高职教师队伍文化素养、多维度厚植文化氛围,充分打造媒体化环境等措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河池区域民族文化底蕴丰厚,是促进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沃土和源泉。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是河池市唯一的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多年来深入发掘河池区域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高职教育,采取民族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创新高职教育工作机制等一系列的举措,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时候,应将地方特色文化有机融入。文章以河北省为例,探讨了燕赵文化融入河北高职院校育人体系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路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地方性的特点,学习实质上也是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燕赵文化研究成果丰硕且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河北高职院校燕赵文化融入的并不充分。建议河北高职院校建构融入燕赵文化的课程体系,建设融入燕赵文化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3.
程倍倍 《职教通讯》2019,(15):36-40
在职业教育改革推动企业全方位融入高职院校办学过程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对接融入企业元素日渐成为共识。要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效,寻求企业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点,通过与教学实践同频共振、与学生管理同向发力、与校园文化同步前行,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文化自信的指导思想,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推动新时代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发展的需求,根据文化创意理念的内涵,需要将文化创意理念融入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构建艺术设计类具有文创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更好地培养艺术设计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将文化创意的内涵融入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能够有效地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优秀特色文化,培养文创复合型人才,提升人才创新意识和竞争力,增强学生复合技能。教师应当重点落实:构建文创特色育人模式,优化课程设计,构建创新课程群链,创设生动有趣情景,创设多元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创作能力,提高艺术设计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它是闽南文化传承的主要区域之一。当前泉州高职院校较注重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闽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泉州高职院校传承闽南文化需着力加强传承意义宣传、理论研究、校园环境营造、教育资源开发、专业教师队伍培养、学科建设、实践活动的开展、交流活动的开展、文献资源共享、文化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课程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在课程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避免简单地把文化建设理解为文化课程的建设,而是要将知识传授与观念、理念、思维的培养协同起来,推行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本文基于高职铁道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多年教学实践与研究,提出了构建高职专业技术课程文化建设的概念、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进行了陶艺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结合了邯郸地方文化特色,专业建设中充分践行“三室一场”人才培养模式,将丰富的地方文化融入到陶艺设计课程教学之中,集邯郸文化、民族文化于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地方特色文化,提高学生创新创意能力和动手能力,注重专业先行。引导地方文化,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8.
张文州 《广西教育》2022,(6):158-160+164
本文以品牌设计课程为例,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价值,分析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品牌设计课程所面临的困难,提出深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深入运用传统文化素材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广西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提高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认知、完善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网络平台、优化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环节等对策,推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广西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现红色文化传承与时代育人目标的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20.
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实用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提高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