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更多关注的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知识性,忽视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僵化成枯燥无味的文字教学。这不仅违背了“大语文”的观念,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扼制了学习兴趣的萌发,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育人理念。语文教师应还语文课堂教学以生命,探索把人文性放在核心位置、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充满朝气和热情。而将网络技术引入语文教学中,实现语文教学与网络的“联姻”,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源头活水,为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性化提供了条件。一、利用网络的超时空性,实现课程资源的人性化网络使人们能够…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问题,是新课改以来教师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促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良好融合,实现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原则。随之而来的语文教学的教改之风却让我们的教学陷入了新的误区,一味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准确解读"人文性"的内涵,厘清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人文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是当前语文教学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针对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贯彻教育目的,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等方面阐述了人文精神培育的价值,并论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5.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师需要正确理解和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在教学中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科学地实施教学评价,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文学名著是人文教育的优秀教材.语文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普及和拓深,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处理教材、实施教学时,经常有意无意地夸大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性这一特点,以致把语文课上走样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已经大大超过了"语文"的范畴,政治的、历史的、地理的,甚至物理的、数学的人文性特征都在我们语文的教学中演绎着.很多教师正逐渐习惯了丢掉"语文"去探求"人文"."大语文"的讲法本来不错,可如果一不留神成了"泛语文",那我们的教学还是"语文"的教学吗?……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生成、教学方式运用及教学评价引导对学生人文精神所产生的熏陶与感染,应当区别于语文的人文性、人文性的语文教学,更要避免人文熏陶与渗透变成走向极端的多元解读、个性张扬。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是学生人格完善的目标指向、所有语文活动的内容指向、自我反思实践的方法指向。依据课文特点是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育要实现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的教学目标,必须对语文教育的性质进行理论思考.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必须关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0.
语文知识是一种人文知识,这是语文教学实现其人文性的前提。学生的体验和理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内在源泉。心灵时间——内时间意识是实现语文人文性的通衢。语文教学只有深入到心灵时间,才能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涵养,这要求教师通过多种形式营造浓重的情感氛围,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想象和感受,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坚持充满人文意味的教育信念。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是新课标和新课改所要求的.由于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缺失,所以才呼唤加强语文教学人文性的问题.其实人文性是各学科所共有的属性,运用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才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必须将其人文性和工具性很好地统一起来,力避顾此失彼,重此轻彼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正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二、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但传统的语文教学却过多地强调工具性从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结果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肢解课文,繁琐的分析与刻板的训练让学生对语文教学失去了兴趣。而不少教师又都走向另一个极端,谈到工具性,便认为是技术主义,于是语文又成为了"人文性"的天下,导致语文教育的目标逐渐被淡化。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语文教学呈现出更多的人文性是时代的要求。因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必要明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在充分挖掘文本人文性的基础上落实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聋校语文教学必须立足并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在此基础上发展人文性。工具性是聋校语文教学的起点,是聋生一切发展的基础。人文性是语文教育追求的目标,是聋校语文教育实现终极关怀的推动力。聋校语文教学必须在工具性的基础上提倡人文性。  相似文献   

15.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生相伴,互为依存的.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仅仅抓工具性一端,思想深度必将大打折扣;但若是仅仅抓人文性一端,则如空中楼阁,无法落实语文双基训练.要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完整统一,就要以语言文字为根,引领学生品读、评析、领悟,实现对文本内涵的深入解读,感悟人文精神.现以《船长》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人文性是大学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教育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宗旨所在.如何实现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学,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历时性考察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历史渊源,从现时性剖析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语境,从实践性探究大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17.
语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更应侧重人文性.本文从人文性的本质、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论证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重要性及实施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属性,也具备人文性属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兼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情感性、形象性与生动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实践调查的方式,积极对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进行理性探索,并结合教学实践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使语文教学更好地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的终极功能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结合。语文新课标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外,还强调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如何在提高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的同时提高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一个重要课题。孝敬教育是我国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重要体现。实践中,我通过读、说、写、行"四策略",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有效地进行了孝敬教育,比较好地实现了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纵观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学生的语文学习或者几乎被枯燥乏味的条理梳理和技巧训练所充斥;或者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而使语文教学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