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聪慧 《学苑教育》2012,(15):12-12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活教育使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陶先生所说的"活教育"即指灵活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式,而"死教育"则是指那种一成不变的、僵化的、严重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式。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2.
"死了一个人"和"一个人死了"是一价动词同义句式。国内对于同义句式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准备在前人的基础上具体研究"死了一个人"和"一个人死了"这两个句式,对哪个是基本句式,哪个是派生句式进行确认,并分析由形式的差异所导致的意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育学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本来是很生动的,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却把"活"历史教"死"了。那么,如何让历史教学"活"起来?在实践中我尝试师生互动的历史课堂教学,既激活了课堂,又使师生在互动中和谐发展。那么究竟如何营建师生互动的历史课堂呢?  相似文献   

4.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为死君乎""可谓死君乎"的"死君"之义,大致有晋人杜预和清人王引之两家之说,今人祖述杜王而未得确诂。据《春秋》三传用词体例和《左传》文意推敲,可知"死君"即"死君命",意为"效忠君命"或"效死国君"。"其为死君乎"是"难道算是效忠国君吗?""可谓死君乎"是"可说是效忠国君了吧"。如此训释,文从字顺不致歧解。  相似文献   

5.
冻死的人也会复活?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世界上确实有不少人冻死后再复活的例子。1957冬天,吉林省某县有个在-40℃低温下整整冻了14个小时的男孩儿,当他被家人认为已死并装进木棺时,他却在棉被的暖和下活了过来,被当地人称为"冻不死的人"。1986年,法国科学家成功复活了一个在阿尔卑斯山冰层中发现的被冷冻了69年的"冰藏...  相似文献   

6.
周婉慧 《考试周刊》2011,(46):68-69
在全面推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做学生的引路人,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努力使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四变":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  相似文献   

7.
朱朝霞 《成才之路》2011,(25):78-79
班主任管理是实施教育任务的保证,教育是管理的目的,管理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管而不教则死,教而不管则乱"。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才能搞好班级管理工作,更好地实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标呢?下面,谈谈我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时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真实"的教育死了,当然教育的死亡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灭亡。走向虚无主义、痞氓之性、文化荒漠、规范正义与符号自由之途的教育注定只能一死,或许,"真实"教育的埋葬之地又会是"真实"教育的重生之地。  相似文献   

9.
纽曼从"知识"、"理智"、"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角度对其自由教育思想进行了雄辩地论述,使其思想堪称经典。其自由教育思想的实质是关于"理性人"的教育。纽曼坚守理性的培育使其思想具有恒久的历史价值,然而也有其局限性。整全人的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理性,还需关注人的感觉,关注人的个性、情感与生活。精神独立,敢于担当的人才能适应并促进今天民主工业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郑家林  郑立平 《学子》2012,(7):20-21
"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使教人变死。不教人变的不是教育。"这振聋发聩的语句,就是陶老论述师范生角色转换的一篇文章的开篇语。语言诙谐幽默,而寓意明了直接,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深思,至今仍被我们视为教育的至理名言。犀利的论辩、精辟的分析,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11.
教育政策贯穿整个教育管理活动,每一种教育管理行为的发生都来源于一定的教育政策。近年来,在教育政策研究的基本环节中,"人"的主体不断增强。对"人"的关怀往往是基于对抽象化的人的分析,在话语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人类学现实——人的性别存在。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与社会性别理论的兴起,丰富了教育政策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在教育政策研究中纳入性别意识,能够使教育政策研究更加贴切于"人"的存在,更富有"人性"。  相似文献   

12.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数学作为学生的一门基础课,教学也需要生活化,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赏识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通过欣赏赞扬学生的闪光点,给他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使学生自觉地发挥优势,克眼不足。但笔者以为,赏识教育与其叫"赏识教育"不如叫"识赏教育"。因为只有"识"人,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赏"人。"识"是"赏"的前提,"赏识教育"的第一步应该是"识",第二步才是"赏"。  相似文献   

14.
人的形象假设是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思想根源,人们从事教育活动就是以"人的形象"作为前提的。教育哲学是教育思想的前提反思,它对"抽象的人"中的"君子"、"宗教人"、"自然人"、"工具人"、"理性人"、"文化人"等不同表现形态的"抽象的人"形象进行了批判,其研究路向也转化到"具体个人",具体表现为教育研究和实践转向生命的主体的人,使教育活动指向个人生活世界,使教育本质的认识走向主体间指导学习,促进个体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15.
"中庸之道"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有很高的运用价值,它的"不偏不倚"思想主张在处理问题时要保持适中,从而使人的心理保持平衡.它认为人的心理素质包括内在心理素质和外在心理素质,内外心理要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才能使人拥有平衡心理和良好的人格.要发展大学生内在心理素质应该培养他们"仁爱"的品质,要发展大学生外在心理素质应该加强"礼"的教育.高校要充分利用"中庸之道"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价值,并且建立一套有效的教育体系,以保障其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过程是师生双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语文教科书为中介,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共同完成预定目标的统一活动过程,在整个语文教育理论系统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这是因为语文教育过程在"导入→展开→终结"的"环节"中既能使语文教育不断地由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水平,又能使语文教育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因此,只有正确地认识语文教育过程,才能更好更快地塑造出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项羽之死》为出发点,将初高中学过的历史文学人物之死重新审视,体现高中语文探究的特点:联通知识点、品味细节处、提升精气神。探究的方法:追问、牵连;先教师探究示例,再引导学生探究。目的是把所学的点滴死知识盘活,衔接联通,形成一个系统,从而提高语文能力。诗意的死是为追求理想而彰显生命光彩的悲壮之举。"死亡教育"是教育学生懂得珍惜生命,从而提升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8.
人本主义的哲学是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它反对人的各种形式的异化,使人成为人本身。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则强调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使学习者成为一个人格完善、能够充分自我实现的"人";作为学习者的"人"才是教育的出发点、中心和最终归宿。在中西方的历史和文化中,对于"人本"的理解并不相同,中华文化中是社会本位的人本观,而西方文明则是个体本位的人本观。后者更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中人权、民主、创新、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经济、环境的科学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和谐进步。因此以人本的视角对我国的教育问题进行宏观思考具有深层次的现实意义、价值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静心感悟     
戴高山 《成才之路》2011,(25):3-I0001
一位高校女生问我:"‘心静如水’与‘心如止水’,‘心态平和’与‘心态死寂’的界限是什么?"我想了一下,回答说:"是‘活着’和‘死了’。" "心静如水"和"心态平和",它们说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达到一定的高度,一个有修养的人,不管世态如何,生存环境如何恶劣,他们都能融入并化解,完成人生的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20.
人性以两面性或二重性的方式对立统一地存在着。人是"关系人",人性在关系中生成与实现。当代人的关系境遇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性表现方式也有差异。教育必须直面人的关系存在方式与当代人的关系状态。"关系人"的人性观有丰富的教育意蕴:一是对关系"场"作用的认识使我们获得一种教育智慧;二是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设定要指向"关系人"的完满实现;三是道德教育要重视培养人的"关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