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广场作为空间与心间的交汇点,是民众精神文化诉求的自觉,是社区文化发展的象征同时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深刻反映.文章选取社区与文化广场作为讨论的焦点,意在表达空间与心间这对主客体范畴在文化广场与社区心灵碰撞后凸显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2.
刘燕 《文化学刊》2023,(2):102-105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日本文学系统中的边缘化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在日本的流行形成对比,其原因与日本的时代诉求的变化和意识形态的隔膜等因素息息相关,揭示了目标语文化对于来源文化内发性需求的有无是决定翻译文学地位的一个主要因素,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是一个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转折点,社会急剧变化,商品化大潮汹涌而至,这为文学带来了新的书写空间,也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方式。1993年,同时出版的《废都》和《九月寓言》就是这种商业环境下文学的突破与坚守。贾平凹写出了“废都”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张炜追忆了野地里小村村民自由奔放的生命力。两位作家在都市与乡村的关系对立上,表达了同样的精神诉求:对城市的批判以及对民间乡村的留恋。  相似文献   

4.
陈剑晖、司马晓雯在《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散文是文类之母,是人的心灵的自有表达和人类精神的实现方式。就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来说,散文更是中华民族文学传统中最重要的文体之一,它的精神孕育着一个民族的心智发展和文化创造的活力。因此,说散文是不朽的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哲学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形象表达."以语言为中心的后现代主义"通过语言创造出不同于现实的世界.反思其荒诞隐喻的真理,幽默诠释的讽刺,以扭曲解读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全球化、一体化具有现实性与不可能性。现实性在于物质性文化与表层的精神文化全球化、一体化是可能的、现实的 ;不可能性在于各个民族深层文化的原本的多元性特征和国家、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文化素质所形成的文化价值、精神使然。多元文化中存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 ,两者相遇 ,通常是冲突与融会 ,当今则是冲突、融会 ,还有被快速的销蚀与消灭 ,存在不同文化的自身价值与其自卫 ,实在难以达到一体化的。世界文学是各个国家、民族优秀文学的汇集 ,很难说是某种独立的文学形态。不同文学之间存在趋同性 ,但并非一体性 ;文学在交往、融合中创新 ,获得新质 ,同时又存在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学受到现代性的制约 ,具有开放的世界性倾向 ,但又受到本土化、民族特性乃至民族主义取向的影响。文学的生命力在于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 ,而不是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也不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学既是开放的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 ;既是世界的 ,又是民族的开放的。  相似文献   

7.
北朝多民族空间中,诸种文化相互碰撞,激荡出突破陈规的创新意识。在以礼乐为核心的北朝文化交融与整合中,形成了一些具有核心意义的文化特质(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称之为“文化模式”)。最具核心意义、堪称北朝文化模式的,便是通脱不固的实用理性,它融汇了儒家思想重现世、重视实际事务的成分,以及北方少数民族固有的重利尚实观念。这一文化模式深刻渗透进了此期的文学精神之中。不同于南朝文学逐渐强调文学的无用之用,北朝文学是有用之文学,主要为传情达意而作。注重创新,重功利、重实用,主张文质互生、不以文害意,总体呈现出质朴的风格,这都与北朝文化的实用理性精神相关。  相似文献   

8.
田文羽  徐梅 《文化学刊》2023,(7):99-102
汉写民文学生发于20世纪80年代,从以迟子建为代表的早期汉写民文学到以李娟为代表的新时代汉写民文学,在其发展历程中,诸如描写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等书写重点被一以贯之。但随时代发展,汉写民文学不论是在创作主体的行文创作思维、方式还是在文本的意识表达层面都有了较大改变,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团结意识,使其成为文学层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9.
两汉民歌内容丰富,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状况和心理诉求,也有极富浪漫色彩的爱情诗歌。两汉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和不朽的功绩。本文就两汉民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其巨大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香港文学在内地的传播经历了意识形态视角时期、商业视角时期、商业视角与文化视角并列时期.香港文学之所以能在内地得到广泛传播,与其独异的风彩、内地阅读观念的变革和出版社讲究经济效益分不开.香港文学的传播丰富了内地读者的精神生活,为内地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参照系,使内地文学史研究出现了新格局.但其负面影响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陈锋 《对外大传播》2006,(12):51-53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力企业深化“两个”转变,推动科学发展主题的不断深化,以及“三集五大”体系的全面建设,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因岗位、职位、经济收入的不同而呈现多样化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因此,作为代表企业职工利益的工会组织,在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为探索职工民主诉求表达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本文主要对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长久以来,俳谐文学中特色鲜明的自嘲诗是诗人凸显生命意识、表达主体诉求、抒发人生感慨的载体,它的孳萌与繁荣,经过先秦萌芽期、汉魏六朝发展期、唐宋成熟期的时代更迭以及由赋到诗的体裁转移,并伴随着无意识自嘲到专意于自嘲的思维转变,最终在宋代形成创作大观。  相似文献   

14.
周熙文  赵晶华 《职业圈》2008,(31):16-21
“文化(Culture)、快乐(Cheerful)、创新(Creation)”是三科电器在十五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而成的核心企业文化。它从宏观上诠释了三科追求卓越、奋发进取的精神诉求和价值理想,是其自身永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不竭动力。“3C”文化体系,再一次印证了“文化决定企业未来”的企业发展大趋势——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40年来,群众文化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对群众文化的建设更加注重发挥均等、多样的服务职能,民众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层次也逐渐提升,更加注重参与感。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必然包括对群众文化生活的更高期望,转变群众文化工作思路,适应新时代社会变革诉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语境下实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健康、富足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16.
当代女性小说中有关"人工流产"的文学叙事,展现了部分女性独特的生命感受及其文化境遇.这类叙事从生命本体出发,揭示出女性在事件中空前孤独的生命焦虑,及由此可能激发的生命自主和性别自觉意识;同时也书写了与其性别身份密切相关的生命关怀精神.流产叙事从一个特定的方面映现出传统性别文化的深层制约机制,张扬了突破既有文化规范、反抗传统性别观念对女性生命力压制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文学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作为人类的精神劳动成果,同其他物质劳动成果一样,在生产中同样存在个体功利性.文学伴随着商品的出现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个体功利性从自然阶段进入到了积累和追逐阶段.客观和正确认识文学的个体功利性,有利于文学的自身发展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8.
刘岚 《文化学刊》2024,(3):162-165
在当代社会,无论经济如何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不可抹消,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亦不容忽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二者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发展,这使得现当代文学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生根发芽,持续进步。由此可见,现当代文学既是传统文化的自然延伸,也是其精神内涵的继承和拓展。本文以此为基础,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了现当代文学是如何探索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在现当代文学的范畴内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以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大话题。对于文学与诗学研究来说,所忌的是留下一个空洞的文化姿态或满足于美丽而苍白的手势。放逐了精神价值在文学与诗歌中的存在和追求,难免功利和世俗,并同自身彻骨的寒凉妥协。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构--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宗岱是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家。本文探讨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梁宗岱通过对法国象征主义的接受 ,形成了本土化的象征主义诗学观念 ,并以之来对中西文艺传统中的文学经典进行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 ,同时也是梁宗岱在自己的象征主义诗学框架中对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新阐释。处于中国文学经典的危机和西方文学经典的兴起这样中国文化发生转型的关头 ,梁宗岱的比较诗学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 ,而是一种更为深层的文化认同的需求 ,是借之于比较诗学在历史诗学的探寻中重构中国文学经典、重塑中国诗歌精神的努力。本文希望藉此重估梁宗岱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