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其中的简单规律。2.通过观察、科学猜想、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教学过程】一、寻找排列的规律1.认识"一一间隔排列"师:我这里有一些乒乓球。我准备把它们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教学思考】"烙饼问题"是"数学广角"一节的内容,通过"烙饼"这个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基于此,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认识负数"。【教学目标】1.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重新理解0的意义,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教学过程】一、巧设情境,建构相反意义的量  相似文献   

4.
钱阳辉 《江苏教育》2012,(Z3):85-86
【教学目标】1.认识生活中的搭配现象,理解搭配过程中的规律,并能运用搭配规律思考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在经历找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索、归纳、抽象、论证能力,逐步学会数学地思维的方式。【教学过程与意图】一、情景引入,调动学生生活经验情景:同学们经常喜欢玩的"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1.同桌间自由游戏,体会两个人出不同的形状,形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8~9页。【教学目标】1.感知打"折"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打"折"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2.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打"折"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相似文献   

6.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应奉行"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构建生活数学需采用一定的策略:运用"生活语言",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捕捉"生活现象",认识数学的普遍性;模拟"生活情景",感悟数学的生动性;开展"生活实践",体验数学的实践性;拓展"生活时空",体会数学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级下册第88页"认识角"。【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2.通过找一找、认一认、做一做、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并感受角的大小的关系。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比较角的大小。【教具学具】CAI课件、三角板、角(2个)、圆形纸、连接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0~32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五第1~6题。【教学目标】1.借助直尺,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联系。2.在经历小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中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前交流:(体会相互依存关系)学生欣赏歌曲:《永远是朋友》。师:在班级里你有好朋友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校本课程《新思维数学实验》。【教学目标】1.通过水杯琴的制作过程,理解水量多少与音调高低之间的对应关系。2.通过将音调高低转化为十进制数字的活动,体会编码的数学化过程,促进数学与生活的融合。3.体会"1"作为标准在编码过程中的重要性,体会数的产生和相对性。【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声音的高低与水量多少的关系(出示有红、粉、蓝、浅蓝、绿纸片罩住的杯子,杯子里装有水分别从低音到高音)  相似文献   

11.
陈玲 《新教师》2019,(11):74-75
【教学目标】1.认读德、扁等生字,书写扁、师等字。借助图片和生活实际了解斗笠、不料等词语的意思。2.通读课文,领会领袖以身作则、同甘共苦之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佩。3.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4.初步培养学生懂得抓关键词进行复述故事的能力。【教学重点】感悟革命精神,体会伟人的高尚情怀。  相似文献   

12.
教学时间:2007年10月教学地点:东南大学礼堂教学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在二年级"第几排第几个"的基础上,自主建构"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它的准确性、简洁性。2.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体验数学创造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龚晶  杨佩君 《快乐阅读》2013,(18):92-93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2.重点学习课文第12、13自然段,体会"鸟的天堂"的壮观;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想象"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丽景观,初步感悟榕树旺盛的生命力。【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进入情境,进行合理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南国风光、热爱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68~69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一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预习、交流、比较等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感悟假设的策略,并能用策略解答一些问题。2.使学生在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直观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等学习过程,探索发现用小棒摆图形中的规律,进一步体会探索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和运用。2.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语言表达能力。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探索规律的兴趣和能力。【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唤醒经验。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建构过程,归纳概括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数学问题。2.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3.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感受"比较"、"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提高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4.在自主探究中体会数学  相似文献   

17.
【设计理念】《儿童文学词典》中这样描述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童话教学,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采用童话方式,凸显童话特质,教出"童话味",使课堂"童味"盎然、"童真"勃勃,让儿童获得童话带给他们的审美体验与阅读乐趣。【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创造性复述故事。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和具体语境理解和运用词语。3.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表演、拓展续编等形式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八单元。 【教学重点】掌握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灵活换算。 【教学难点】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公顷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题。一方面公顷是个不常用的较大面积单位,另一方面距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数学老师在教学中普遍感到学生学习效果不太理想。为此,笔者尝试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8-109页。【教学目标】1.在操作、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中,发现钉子板上的多边形内有1、2、3枚钉子的多边形的面积与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之间的关系,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发现的规律,激发进一步探索钉子板上的多边形面积与钉子数的关系的兴趣。2.经历探索过程,体会归纳思想,感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最佳方案;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和模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导入。师:大家都打过电话吧?会打吗?在"打电话"中隐藏着怎样的数学问题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课堂。(板书课题:"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2.提出问题。师:在"打电话"中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预设一:如学生提不到点子上,师:老师想到在打电话的过程中,有没有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