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量史料记载夜郎王为竹所生和布依族以竹为姓的典故。布依族的民间故事、民歌、神话传说都记录了布依族祖先为竹所生及竹生人的说法。布依族将竹作为其所崇拜的图腾,竹的功能得以神化。生和死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个仪式,布依族在生育仪式中的“搭花桥”、“改都雅”和丧葬仪式中的“龙戈”、“古庄”、“豪洛”都体现了其对竹的图腾崇拜。布依族人民企图以祭祀等图腾仪式来达到对自然的支配和控制,通过大量的祭祀与巫术活动祈求得到图腾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陈金花 《惠州学院学报》2012,32(5):44-46,63
汉武帝祭祀神灵的目的主要有两种:一是祈求神鬼护佑,大致有为百姓祈福、消灾和报谢神灵三种;二是希望通过封禅成仙或祀神求仙,祈求长生不死。有些论者将汉武帝的祭祀目的一概视为求仙活动,是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3.
古代祭祀尧舜分祖先祭祀、天帝祭祀、帝王祭祀和圣师祭祀四种类型。不同时期,古代祭祀尧舜有不同特点。古代祭祀尧舜活动主要由国家举行,国家制定了祭祀尧舜的有关礼仪,属于国家祭典性质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风俗通义》用大量篇幅记载了东汉时期的祭祀文化,祭祀是当时普遍流行的民俗,祭祀对象有山川河泽、风雨雷电以及大量动植物等。祭祀盛行的原因是民众希望通过祭祀的方式摆脱现实的苦难,达到精神的解脱。纯粹的巧合、夸大的宣传等因素导致祭祀之风在东汉盛行。祭祀尽管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民众还是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敬神、娱神活动。此外,民众还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辟邪物以防止鬼怪的侵扰,从中反映出东汉百姓敬神侍鬼、祛灾求吉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5.
朱燕 《语文新圃》2009,(11):23-24
祭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祭祀活动源远流长.洪成玉通过对甲骨文中“祭”、“祀”两字的分析认为:“在有文字记载以前,祭祀活动就已存在。祭祀是中华重要的初始文化之一。”  相似文献   

6.
祭祀作为周代礼乐制度最主要的活动,随着西周宗法继承制的强化,逐步呈现出礼仪化的态势,主要表现在祭祀天地、丧葬与祭祖、祭祀社稷等方面。周代祭天的仪式主要有四种:报祭、明堂祭、郊祀、封禅。《礼记》中详细记载各种仪式,社与稷是两种不同的祭祀内容。明堂制度起源于一种有盖无墙的建筑,后演化为标志尊卑秩序的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7.
《周颂》中的祭祀诗,是伴随着周公制礼作乐而产生的一组乐诗。其主要有五类:一是祭祀文王的诗;二是祭祀武王的诗;三是祭祀成王的诗;四是祭祀天地山川的诗;五是祭祀社稷、田祖、农神的诗。它们以诗、乐、舞的一体化形式和肃穆崇敬、雍容舒缓的风格,表现出宗教祭祀和政治统治密切结合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8.
网络祭祀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祭祀形式,人们借助互联网这一公共平台在网络上建立墓地并予以祭祀.网络祭祀虽然有着低碳环保的优势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这种网络传播形式的发展.本文旨在从网络道德、受众需求、技术扶持三个角度分析如何加强对网络祭祀这种网上传播活动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诗经·豳风·七月>首章中包含着一个周代春耕祈年的祭祀仪式,其中的"举趾"并非通常所认为的"举足下田",而是祭祀活动中的一种舞蹈行为;"田峻至喜"也并非田官高兴或享用酒饭,而是田祖的神尸来享受祭品.  相似文献   

10.
韩国祭祀活动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国的祭祀活动具有多样性特点,从时间上看有的固定日期,有的则不固定日期;从空间上看,有的在城市或重要的遗址中,有的在家庙,有的则在乡村或神灵活生地;从规模上看,有国家主导的王室祭祀,也有民间家庙祭和灵物祭;从祭祀的目的看,王室祭祀重视政治权威,民间家庙祭祀重视血缘秩序,普遍存在的灵物祭祀强调区域性的消灾保平安功能。  相似文献   

11.
祭祀乐舞是在宗教祭祀活动中用以勾通人神并表达对神灵虔诚信仰的宗教歌舞.在原始宗教产生之后,祭祀乐舞就成为宗教祭祀活动中表达宗教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正因为如此,恩格斯在述及印第安人原始部落的宗教仪式时说:“各部落各有其正规的节日和一定的崇拜形式,即舞蹈和竞技;舞蹈尤其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安徽贵池的社祭祀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文对安徽贵池社祭活动中的社祭源流、社祭与傩仪、社祭祀圈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论,作者认为明代或明代以前池州一带傩事活动已与社祭相结合,并以“社”为活动中心,傩坛“社神”泛指面具。贵池傩事活动始终贯串着对宗族土地的祭祀仪式,傩祭以社祭为依托为内核,因而贵池傩戏也是一种具有浓厚宗法色彩的“社戏”。贵池乡民对土地的祭祀分为不同等级,具体有土地公婆、大社、社会、土主,它们与旧政权中村户、甲、保、县州等机构形成平行的对应关系,构成了大小不同的社祭祀圈,这些社祭祀圈又包容了古代的傩、雩、殇、高禖等祭祀内容。贵池傩神会以社为组织单元,但傩神会的组织形式与社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钦州正同音字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钦州正又称钦州正话或正话,过去也叫官话,是教学、祭祀等文化活动的工作用语。主要的语音特点是:有[ ]两个声母;阴声韵母和舒声的调类、调值像官话;阳声和入声韵母像白话和客家话;浊音去声部分字归阳平,像钦州、北海的白话;假开二的相当部分字读[ε],像闽南话。同音字汇收4000字。  相似文献   

14.
尤海 《华章》2010,(27)
商周时期,"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地处南夷的楚人尤其"信巫鬼,重淫祭".楚上层贵族的祭神、祭祖等活动在传世文献中多有描述,而近年出土的关于楚人祭祀的简帛记载了大量关于下层民众祭祀活动的信息,这为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楚人祭祀活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陈宝祭祀是渭水流域居民的风俗。陈宝神有三种形象:一种是一块颜色像肺肝之色的玉石;一种是雌雄雉鸡,雄者代表王,雌者代表霸;一种是男女童子。通过文化人类学图腾分析得知:陈宝民俗反映的是关中民众对高辛部落首领少昊、舜、丹朱、娥皇、女英的纪念,特别是对舜与娥皇、女英的纪念。陈宝所及之陕西渭水、汉水流域和南阳地区存在着大量有关高辛部落联盟活动的历史证据。从陈仓到雉县,陈宝传说显示了高辛部落联盟一部分成员从渭水经陈仓道迁徙到汉水流域的历史痕迹,陈仓道自古以来就是渭水与汉水流域居民相沟通的通道。  相似文献   

16.
<周颂>中的祭祀诗,是伴随着周公制礼作乐而产生的一组乐诗.其主要有五类:一是祭祀文王的诗;二是祭祀武王的诗;三是祭祀成王的诗:四是祭祀天地山川的诗;五是祭祀社稷,田祖、农神的诗.它们以诗、乐、舞的一体化形式和肃穆崇敬、雍容舒缓的风格,表现出宗教祭祀和政治统治密切结合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7.
关公传说不仅在各种典籍中有丰富记载,而且民间还流传有大量口头文本,盛行着延续久远的祭祀仪式。从地理分布上看,山西、辽宁、黑龙江、山东等大多数省区都流传有大量的关公传说,遍布着关公信仰的遗迹,仍都定期举行祭祀仪式。宋代以来,对关公的祭祀,随着官方的重视兴盛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与之相应的关公传说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关公的神格地位不断上升,使其形象完成了由人向神、圣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周代时祭,关乎农事,礼随境变。其中的祠、礿、尝、烝即是指周人在春夏秋冬对天地神灵进行祭祀的活动。然时令的更替,天象物候的变化,冷暖阴阳的不同,农事任务的差异,故而祭祀的对象、祭祀的食物、祭祀的酒器与祭祀的服饰等规定存在诸多不同。且祭祀的物品顺天应时,合乎天道。如此取象自然、因天制礼的祭祀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傩面具的渊源、发展及进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傩面具的渊源、发展说到傩面具 ,必须先说傩。傩——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 ,源于古代宫廷和民间的宗教祭祀活动。秦汉之际随军传入西南地区 ,与当地文化相融合而成。傩祭祀活动时 ,主事者称师公 ,头戴师公帽 (像佛教中的禅师帽 ,状如莲花 ,或用花布拼接成帽 ) ,身着红色长袍 (类似佛教的僧衣 ) ,外套绣以鸟兽、龙神、花卉、日月的长坎肩。师公在进行祭祀或请神活动时 ,不仅吟唱介绍颂扬神的唱词 ,且跳跃起舞 ,甚至鱼跃翻滚 ,故又称之为“跳师”。除春秋祭祀外 ,傩已成为民间的主要宗教活动 ,如丧葬、治病等。请神时 ,要将神的功绩、来历说…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通过对清代一些工商城镇碑刻资料的分析研究,叙述了清代会馆、公所的祭神内容。清代各会馆、公所组织中普遍存在祭神活动,其主要特征为:近一半的会馆、公所有祭祀关公的内容;某些会馆奉祭天妃或原籍地方神;公所分别崇祀各自的行业神;近三分之一的会馆、公所有多神共祭的现象。清代会馆、公所通过祭神以增强同乡或同业的凝聚力,祈盼神灵保佑其事业蒸蒸日上,财丰而众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