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英国是地方自治之家,与英国的其他制度一样,它的地方自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从地方政府的管理机制与地方社会的治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有助于理清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2.
英国法律传统与中世纪地方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素有“地方自治之家”的称号,这应当追溯到中古时期的英国社会生活。在英国,国王利用普通法对地方社会进行管理,同时地方政府在处理地方公共事务上事有较高程度的独立性。形成中古英国地方社会自治的原因与其法律传统密切相关。英国的法律传统在本质特征上体现着权利的概念,保护着主体的权利。中世纪英国地方社会的自治制度莫定了近代英国地方自治政府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苑治国 《文教资料》2006,(28):187-188
在美国,地方自治制度是美国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和地方分权制度的基础。地方自治(尤其是乡村自治)传统是美国人在实践中确立的公民自由原则的根源。本文将从英国的地方自治传统、宗教自治、以及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管理政策等三个方面追溯奠基时代美国地方自治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国宪政建设过程中,以西方政治制度为参照系改造传统政治是中国政治变革的基本依据和建立政治国家的主要内容。英国的地方自治制度是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主要理论依据和仿效的主要目标。英国地方自治的渊源、历史演进,地方自治与英国政治文明之间关系成为中国政治家、学者关注的主要对象和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5.
国家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的有机体。地方自治是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种力量和组织,是地方性的人民共同活动,是寓政治、经济与一体的一种成熟的人民生活形式,是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中一个最重要的范畴。英国的地方自治制度促进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基础和国家政治制度的范式。英国的地方自治精神和模式深深地影响了欧美国家,并成为欧美和东方国家如日本仿效的、基本的地方政治制度。它更是一种最古老、最坚固、最持久的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的废除使士绅阶层失去了传统的政治优势。但政府推行的发展实业、新式教育及地方自治等改革措施,又为其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在政府指令的运作下,地方社会相应成立了商会、自治会、谘议局等新式社团和自治机构。士绅借助于这些新式社团和自治机构,广泛参与各种地方事务,在角逐地方权力的过程中实现了社会重组。新式社团和地方自治机构的出现,分享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促成了地方社会的自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清末的地方自治运动,没有取得多大成效,但这一个制度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明确规定了地方自治的范围;(2)肯定了地方自治团体的法人资格,并规定了其内部主要机构的制约机制;(3)设计了一套有助于地方事业开展的选举制度;(4)为正确处理官治与地方自治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5)对以后政府政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官员的管理跨度的缩小使政府规模扩大,从而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村推行税费改革如果没有相应的财政支出制度改革,前景堪忧。必须在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精简机构,裁撤冗员。这就要求减少地方政府的职能,加快实现村民自治;改革预算制度,实施零基预算;稳定乡村基层干部队伍,吸收优秀的青年到基层;深化税费改革。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面临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和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现实的紧迫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美国有着深厚的民主传统,其在地方自治,尤其是在乡镇自治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其加以借鉴,对探索和完善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途径,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美国地方自治制度及其乡镇自治具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韩国地方自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内在的历史因素,其地方自治制度是以团体自治为主要内容的自治模式,同时又在近期引进了居民自治的因素,旨在扩大居民参与的程度。韩国在探索地方自治制度的过程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模式的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维新期间湖南地方自治在理论方面包括自保自强论、官治政治批评论、地方自治论和民智民权论;实践方面则有以南学会和保卫局为代表的一批地方自治事业。它是近代湖南民众政治参与的萌芽,也是全国性地方自治运动之先驱。  相似文献   

12.
民国初期的“省治”与“县治”问题,不仅仅关涉地方自治的层级之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它还含有是以“省”还是以“县”为地方自治基本单位的争论,即时人对地方与中央分权的关系设定。而其时孙中山对地方自治基本单位的确认或后期变化,则始终都是将其置于有利于国家一统的地方与中央关系的格局来认识的。  相似文献   

13.
抗战前十年,河北省政府依照南京中央政府有关地方自治的大政方针,结合河北实际,在广袤的燕赵大地上推行了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地方自治运动。河北省的地方自治运动,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政策的不断调整而变化,大致经历了起步、推进和调整三个相对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侧重点。河北省为推行地方自治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应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地方治理运动的兴起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展开,地方治理理论取得了很多成果。回顾以往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当代地方治理研究一直围绕着如何实现对地方良好有序的治理,实现地方层面的良治而进行。以分权化为制度基础的改革,作为首要治理主体的地方政府的重组和多中心治理主体构建的参与式网络。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地方治理运行路径的研究焦点。相较于国外,我国的地方治理研究起步较晚。如何规范、弥补研究中的不完善之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未来国内地方治理研究要在概念明晰化的基础上,扩展研究的客体和场域,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使地方治理理论更具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国民政府县财政政策演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政府县财政政策主要着眼于政治发展,以国家财政系统变迁为线索,以筹划税收配合县政、推动自治事业为政策目标。国民政府通过县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逐渐打开了县政黑幕,将其权力触角下沉到基层社会。不过,国民政府县财政政策的演变仍然是以国家政治为归依,而非地方自治理念。政策绩效受货币政策影响甚大,自抗战后期县财政政策逐渐走入死胡同,陷入恶性通货膨胀的泥潭,所谓自治财政政策最终变质为摊派政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世界大国国家结构制度类型的例外。它采取多样性地方政府模式使单一制完成了联邦制的使命,维护了一个大国的统一和稳定。这些模式包括普通集权模式、民族自治模式、特区复合模式,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地方政府模式的特色,都是对中国面临问题的诊断和解答,依赖的变量包括历史情景和政治家的理性。他们具有发展的适应性、内容的兼容性、功能的多样性。面对世界政治分权化和经济一体化浪潮,我国要探索多样性模式共存共荣的多元和谐发展,同时克服不同地方政府模式差异性过大带来的潜在的国家整合危机。  相似文献   

17.
乡村教育运动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场社会改良运动。乡村教育立足于乡村生活,以改良农村现状,解决农村实际问题为目的。乡村教育的内容多与乡土紧密结合,所使用的教材多为乡土教材。近代河南乡村教育运动主要有王拱璧的新村教育,其教育内容体现为新村自治与农事农俗;省立民众师范院的教育多以民生教育为主;百泉乡村师范学院的教学多以乡土活动为主;省立教育实验区的乡土教材多以乡土调查和民众读物为主。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分析了近现代以来我国“乡土教育”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认为社会结构的改变使宗法制度、家族作为乡土教育的根不复存在,社会的有效治理使得人口繁衍、生存竞争不再过多地依赖故乡和家族的力量,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达极大地改变了空间和地域概念,乡土教育在当代的“式微”具有必然性。提出淡化“故乡”的教育意蕴,重构个体和“家庭”“家族”的良性互动,重新审视“家庭”“家族”和现代教育互动的内容和方式,建构大“乡土教育”,从而完成当代乡土教育在概念和意义上转换。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re is an increasing actualisation of the knowledge component of the institutional capacity of local self-government authorities in Ukraine within ongoing decentralisation. The issue that arises concerns the officials’ knowledge sufficiency to generate and implement new ideas on the territories’ development,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unique skil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programmes, projects and plans. Herein, the analysis of the real knowledge needs of officials, whose sphere of competence lies in decision-making about the territories’ ways of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ir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study of the opinions of local self-government officials of united territorial communities (UTCs) from the Dnipropetrovsk, Sumy, Zhytomyr, Kherson and Poltava regions of Ukraine, concerning their level of knowledge on the territories’ management; their needs for additional knowledge; the most common and convenient ways of obtaining knowledge; and the most problematic areas where the new knowledge is most demanded. The obtained data and the conclusions drawn can be considered, in particular, as an informational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training programmes and plans, cases and tasks for specialists training in the field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