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电视新闻纪录片?这是近年我国电视传播实业界和理论界众说纷纭的热门话题。本文讨论的“电视新闻纪录片”不是人们传统认识中的“纪录片”,但又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为廓清认识、指导实践,本文拟从纪录片的兴衰、电视新闻纪录片的概念认定及其发展三方面展开阐述。一、纪录片的兴衰1.纪录片的兴起(1895-1910年)1895年12月28日,巴黎卡普辛路14号的咖啡馆地下室里第一次公映电影,上映的是法国摄影师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世界上第一部纪录影片──《工厂的大门》,同时放映《火车到站》、《婴儿喝汤…  相似文献   

2.
2003年,法国纪录片《迁徙的鸟》以其令人"惊心动魄的美感"震惊了全世界的观众.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影片,被称为纪录片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资深编导在看过此片后建议:"所有搞电视的人,特别是作纪录片的同行们都应该好好观赏,仔细品读."  相似文献   

3.
余辉 《视听界》2005,(6):71-73
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纪录片曾出现“新纪录片”的说法.主旨是以“新虚构化”的观念和方法质疑乃至否定纪录片的“非虚构”传统。十几年后的今天,这种被称为“情景再现”的创作手法也出现在中国的纪录片创作中。这种创作手法究竟给纪录片创作带来什么影响呢?  相似文献   

4.
余辉 《声屏世界》2005,(10):27-28
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纪录片的实践与理论曾出现“新纪录片”的说法,主旨是以“新虚构化”的观念和方法质疑乃至否定纪录片的“非虚构”传统。十几年后的今天,这种被称为“情景再现”的创作手法也出现在中国的纪录片创作中。这种创作手法究竟给纪录片创作带来什么影响呢?  相似文献   

5.
于平安 《出版经济》2004,(12):67-67
据法国《世界报》报道,法国“欧洲全国性日报研究所”发表的一份读者研究报告称,2003年法国全国性日报的读者减少了1.6%.已从2002年的852.7万人减至383.8万人。据统计,平均每5个法国人中有一个人每天阅读一份全国性日报。近10年来,法国日报的读者减少了64.1万人.减幅为7%。  相似文献   

6.
2002年5月27日,“纪录片论坛2002——中国纪录片20年(1980-2000)回顾展映暨研讨”活动的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电视纪录片研究者和创作者齐聚一堂,对中国纪录片20年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展开专题讨论。论题包括:中国纪录片20年回顾、20年中国纪录片语言的形态和演变、纪录片的电视栏目化、纪录片的国际化和市场化走向、中国纪录片多元化创作争鸣等,本期将继续选登研讨会的发言摘要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纪录片面对国际化和市场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5月27日,“纪录片论坛2002——中国纪录片20年(1980-2000)回顾展映暨研讨”活动的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电视纪录片研究者和创作者齐聚一堂,对中国纪录片20年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展开专题讨论。论题包括:中国纪录片20年回顾、20年中国纪录片语言的形态和演变、纪录片的电视栏目化、纪录片的国际化和市场化走向、中国纪录片多元化创作争鸣和纪录的使命等,本刊将在第七、八期,连续选登研讨会的发言摘要和相关文章,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8.
冷冶夫 《声屏世界》2004,(10):23-24
中国纪录片第一次高喊“打倒解说加画面,走出纪录片创作误区”的年代,是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纪录片创作者们觉得,“以词为主,音乐打底”的制片方式.再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能真实地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了。于是“以画面语言为主体.代之以同期声”的一大批纪录片问世了。十年过去了,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之路是不是—马平川呢?2004年6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纪录片大奖”评选活动拉下了帷幕,可以说,这次评选活动是对中国纪录片新人新作的检阅,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范本,纪录片创作者在思考,电视人在思考,整个电视界都在思考。  相似文献   

9.
1997年7月18日一23日,北京二十一世纪饭店的地下放映厅掀起了一股气势不小的纪录片“热”,其“热度”之高不亚于今夏厄尔尼诺带给我们的酷暑。这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办的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掀起的热浪。全国各地数百名纪录片创作者和教育、理论界人士以及海外著名专家欢聚一堂,共同探讨纪录片创作问题c短短的6天时间,轮番轰炸般上映了中国、澳大利亚、美国、哈萨克斯坦、德国、日本、法国的世界级纪录片大师的作品。与此同时,当今世界纪录片与中国纪录片名流联袂登台,向中国纪录片的同仁道出他们的心曲。美国直接电…  相似文献   

10.
2001-2002年中国电视纪录片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和2002年度国产电视纪录片总体发展平稳,没有奇峰突起之作。纪录片题材宽容度较大,部分纪录片表现出了关注主流社会问题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自觉;有关人与环境关系的题材增多,而且制作质量比以往更精致;普通人题材依然占据这两年度纪录片作品的主体,但总体来看,这类纪录片依然欠缺对普通人群的真正关怀,呈现出记录的表面性和琐碎性。从创作手法和风格上看,这两年的纪录片几乎都采用纪录手法。一部分作品纪实手法更纯熟,制作更精良,另外多数作品的纪实手法比较粗糙。2001、2002年纪录片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与争议纪实手法、多样化与纪录片本体价值的表达;市场化与评奖问题;“电视台制造”与民间作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客观与真实的异化——电视纪录片《英与白》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只被驯化、可以上台表演的大熊猫,唯一与人居住在一起的大熊猫。“白”是武汉杂剧团的一位女驯化师,她有着一半意大利血统,至今已经和“英”生活了十四年,为了遵守国际公约,“英”已经多年不能公开上台表演,“白”每天的工作就是精心照料和进行可能并无意义的训练。湖北电视台编导张以庆(下文简称张),在十个月的时间里拍摄和制作了反映他们生活的纪录片《英与白》。这部纪录片入选2000年上海国际电视节、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获得2001年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最佳长纪录片奖、最佳创意奖、最…  相似文献   

12.
王譞  王紫研 《传媒》2023,(2):53-55
随着人工智能、5G通信及AR/VR/MR等数字技术的深度发展,在虚拟影像技术冲击下,传统文学类纪录片呈现出新的传播形态。在文献保存和整合、尚诗思维叙事的交互共融、理想人格的彰显等方面,呈现出独特传播价值。传统文学纪录片的“破圈”乃至走向海外,需要在虚拟技术领域、古典美学模式继承、纪录片运行机制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3.
智慧 《新闻爱好者》2005,(11):33-33
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是它的“真实性”,它必须反映真人真事.而这一点必须和“纪实性”区别开来。纪实并不等于真实,钟大年教授认为“纪实是一种美学风格”。是“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笔对此是认可的。自我国纪录片纪宴风格出现并成强势以来,纪录片从主题先行的宣数模式叉走向了另一种单一化取向.纪实用得过滥,甚至走向了自然主义的误区。正因为如此,我们并不提倡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在于纪实.而认为纪录片的灵魂在于记录真实。新闻纪录片以新闻事件和人物作为自身创作的基础.还讲究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李静兰 《新闻窗》2010,(4):66-67
有人说“纪录片的价值不在拍摄的技巧有多高,而在于片子是否真正反映了生活与岁月的痕迹。”我感觉这句话更适用于DV纪录片。2008年,我用DV套拍了两个以贵阳人民广场为背景的纪录片(2008人民广场》、《广场舞者》,使我对DV有了切身的体验和认识.DV开拓了我的纪录片创作思维和方式。  相似文献   

15.
纪录的奇观     
《中国新闻周刊》2006,(22):79-79
34部法国纪录片杰作的密集展映,构成了“2005法国电影回顾展”之后这个国家电影文化的又一次盛会。  相似文献   

16.
李薇 《视听界》2005,(6):74-75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纪录片栏目化与市场化的争论不绝于耳,让正遭冷落的纪录片突然变得“不太冷”。独立制片人,一群希冀能在体制之外寻找真实的创作者们,一直恪守立足精英文化的视角与独立自由之精神,担当着纪录片领域中“麦田守望者”的角色段锦川,中国独立纪录片业中坚人物,其作品《八廓南街16号》迄今仍是惟一获得国际纪录片最高荣誉——法国真实电影大奖的中国作品。  相似文献   

17.
新闻场解密——读布尔迪厄《关于电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这本书的字数如此之少.除去附录全书不足5万字.以至于看起来不像是通常的“书”。它也确实不是。简单地说.这本小册子是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电视上批判电视的演讲录。书虽“小”,作者却是名震法国乃至世界的“大”人物。2002年布尔迪厄因病去世时,《世界报》为了在头版刊登这一消息。不惜推迟几小时出版。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电视台在头条播发相关消息.其中包括法国总统、总理等社会政要的哀悼。  相似文献   

18.
赫丛年 《记者摇篮》2005,(12):58-58
大家知道.目前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没有多少观众.很多纪录片栏目被挤到了“垃圾时段”,有的甚至被请出了主频道。而有意思的是.近些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在国外获奖的纪录片也越来越多.可收看中国纪录片的观众却越来越少。这种创作的繁荣与观众的萎缩,不能不让人反思一下中国的电视纪录片。  相似文献   

19.
历史人文纪录片担负着传承精神价值和历史文化解释权等重要使命。随着新的传播手段出现,纪录片有了更广泛的平台和受众。在新的受众群体和时代语境下,历史人文纪录片不仅延续了之前的主流价值体系,也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创造力。本文以获得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提名、福建省广播电视艺术奖一等奖的纪录片《李焕之与国歌》为例,探究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历史人文纪录片如何运用两极手法,将“小”和“大”交替结合,贯穿始终,在纪录片的选题、叙事、影像、主题各个层面,为新时代历史人文纪录片表现手法的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毕小刚  鲁澧  成长 《新闻前哨》2004,(10):47-48
1895年3月,法国人路易·卢米尔用短片《工厂的大门》展现了他的发明,于是电影就以纪录片的形式诞生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匈牙利电影家贝拉·巴拉兹提出:“纪录片负有用画面纪录人类历史的伟大使命”。可见,纪录片在人类发展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影视中的基本表现形式——画面在纪录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