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宁 《记者摇篮》2006,(3):61-62
现在,全国各地电台都相继开办了夜晚心理咨询节目。这无疑给喜欢夜晚收听电台直播节目的听众朋友提供了思想的空间。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抚慰着由于生活压力而带来的负重心灵,排解许多积淤多年的心理问题。如何办好心理咨询节目,能让它真正成为听众朋友的心路驿站,帮助听众扬起充满希望的生活风帆,为其照亮人生的每一个转弯处,是创办心理咨询节目的方向,也应当成为广播电台节目改革,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条重要途径。创办心理咨询节目的社会现实性随着社会发展进程步伐的加速,每一个人的思想深处都受到发展变化的撞击。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广播心理咨询节目以其新颖的节目样式,受到听众的喜爱和专家的关注。从主持节目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主持广播心理咨询节目比主持一般的情感、谈话类节目具有更大的难度,难就难在广播心理咨询节目具有明显的专业色彩,是将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3.
情感服务类广播热线节目在疏导听众的灰色情感,释放听众郁闷情结,缓解听众心理压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种介乎“心理咨询”和开放式谈话之间的节目中,主持人通过语言对听众的引导直接关系到节目本身的社会效应。如果主持人不善于把握和引导,很容易带来负面的社会影响。因此,主持人必须学会恰如其分地掌握和控制自己的语言  相似文献   

4.
孟琳  宋晓民 《记者摇篮》2004,(4):36-36,62
在丰富多彩的广播节目当中,服务性节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类节目办好了往往可以吸引众多的听众.拥有忠实的听众群。近几年来,抚顺电台开办了《交广中介》、《希望之路》、《听众热线》等五六档此类节目.而这些服务性节目又与广告节目有较大的区别。从精办这些节目的实践中我们感到,服务性节目之所以长盛不衰,之所以魅力十足.关键是  相似文献   

5.
答疑解惑类的节目是对主持人要求较高的一档节目。它需要主持人能随机应变掌控局面,所说的话能让听众信服,能帮助听众舒缓压力、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人们对这类节目主持人的社会期待。问题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听众的文化水平也越来越高,思  相似文献   

6.
《听众之声》节目是鄞州电台一档对农热线电话直播节目。每天早间7:30开始,长度半小时。听众在节目中发布转让和求购信息,或获取信息和某种帮助。热线在广播节目中开通,变间接传播为直接传播,听众从被动接收为主动参与,听众与主持人的对话直接成为节目的内容。听众参与带有很大随意性和即兴性,节目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主持人话筒前的表现与听众交流的现场发挥。  相似文献   

7.
目前各级电台的收听率大战愈演愈烈,为提高收听率想尽各种办法,各显神通。确实,广播节目是要讲求收听率的,如果节目没有人听,传播效果就等于零。离开了听众的关注和参与,节目也就没有了生命力。但从各地电台的收听率竞争结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有的电台新闻成了花边新闻集锦,猎奇成了风尚.有的主持人节目为迎合部分听众心理,打情骂俏,港台腔屡禁不绝:有个别电台甚至走向极端,按照收听率对节目排队,收听率低的节目动辄就认为质量有问题,把收听率排在末位的节目淘汰掉。笔认为收听率的作用随意放大,直接等同于节目质量,是很不恰当的,因为收听率不是衡量节目优劣的唯一标:隹:下面试图从四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现在,许多广播电台大都办起了“夜话”节目,诸如《夜色阑珊》、《相约今宵》等等。这些直播节目如果办得好,既能与听众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同时又能“释疑解惑”,开启心智。因为“夜话”节目大都涉及恋爱、婚姻、家庭,特别是夫妻情感等,所以节目有相当数量的听众。从某种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9.
张敏  赵小培 《新闻传播》2004,(11):61-61
广播最大的优势是现场直播、体现互动。而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837新闻广播从2003年8月17日开播的《837环境与行风热线》节目就是一档听众参与、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行业做客直播间,对群众提出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给予现场解答和解决的大型直播节目。这个节目开播一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50个委办局、1420位处级以上干部走进直播间接听群众反映的问题900多个,解决了896个,办结率达96%。可以说,该节目找到了“领导重视、百姓关心、社会关注”的契合点,为打造品牌栏目,实施品牌战略摸索出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0.
董雪峰 《视听纵横》2004,(6):104-105
近年来,全国各地电台陆续出现了一批旨在传播性知识,普及性教育的节目,深受听众的欢迎,对推动性教育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随着这类节目的走红,许多电台跟风而上,也使性教育节目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由于性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如果任由这种良莠不齐的现象发展,会使整个社会的性教育功亏一篑。所以,研究性教育节目的规律性,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途径,可以  相似文献   

11.
张晓克 《新闻知识》2002,(10):54-54
一名广播节目主持人是否合格,最终要由听众来说话,因为听众是评委,听众是“上帝”。听众希望我们的节日丰富多彩,希望在广播中听到的主持人的声音不是千人一声,希望每位节目主持人有才华、有权威、有个性。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对于广播节目主持人来说,什么样的个性才是成功的个性呢?  相似文献   

12.
郑颖 《新闻前哨》2002,(7):32-33
广播的传统特性包括可听性、及时性、通俗性等,在广播的所有特性中,可听性是根本,是灵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听众对广播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可听性的标准也在改变。以前,广播是公众获取党的方针、国家政策的主要渠道;现在,公众听广播希望获取各种信息,欣赏、娱乐和休闲。为适应听众新的需求,广播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作不断地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到:一、增强节目的可听性1、从“面面俱到”到“量身定做”。必须注重开发个性化的贴身服务项目,以特色鲜明的节目,稳住目标听众群体,并争取把“非注意力”听众变为有效…  相似文献   

13.
2004年,中国广播电视政府奖评选项目作出调整,其中在以社会某一领域、某一方面为报道内容,面向多层次听众广播的公众性节目中,明确提到了心理咨询类节目。的确,源于20世纪90年代由电台主持人独自担纲主持的“夜谈”节目的心理咨询类节目,目前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中央及各地电台晚间的主打节目。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心理家园》节目创办于2000年,  相似文献   

14.
李京 《视听纵横》2001,(4):89-90
主持人节目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颇受欢迎的节目形式。目前,主持人越来越成为电视节目成败的重要因素。主持人如何更好地融入节目,使节目日臻完善,是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而使这类节目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主持人语言应规范、亲切和有色彩。  相似文献   

15.
今天,打开收音机,满耳都是健康类热线坐台节目。许多同志为此捏着一把汗:长此以往,电台岂不成了健康台、医药咨询台了?也有同志持不同态度,认为电台多开几档类似节目无所谓,只要确保舆论导向不出偏差,对满足听众追求健康的需求,增加电台广告收入是有益的。究竟这类节目何去何从?已成为广播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晶 《记者摇篮》2012,(3):52-53
《轻风夜话》节目是一档夜间谈话类节目,每晚21时至22时30分在辽宁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播出,节目一直以为听众解疑释惑,提供心理咨询,化解内心冲突,弘扬主旋律为宗旨。节目播出至今已有18年,深受听众喜爱,在辽宁省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虽然《轻风夜话》是全国广播名牌  相似文献   

17.
广播夜间谈话节目,就是指在午夜通过人际交往中的自然交谈方式,实现大众传播的特定功能的节目样式。这类节目多安排在午夜前后,由主持人与打进热线电话参与节目的听众一起就恋爱,婚姻,家庭,事业,伦理,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按照余秋雨先生的观点,这类节目既是一种新的广播形态,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新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8.
广播医疗热线节目是目前广播媒体面向城乡听众开设的一种普及医疗知识,传播健康意识的科教类有偿服务节目(广播界俗称为“坐台”节目)。它以邀请有关医疗专家系统讲授有关疾病的防疫、防治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热线电话实现主持人、专家、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达到健康教育、医疗服务及药品推介的宣传功能。这类节目一开办便受到听众的好评和客户的青睐,收听率急剧上升,被广大听众誉为没有距离的“空中医院”。兴起与发展对于广播热线节目的兴起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1、契合了广播改革的发展思路,发挥了广播媒体的优势与长…  相似文献   

19.
邓斌 《声屏世界》2006,(10):30-31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人与法》节目开办至今已经有9个年头了,9年的历练确立了它的品牌地位,在听众当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9年时间里,节目形态常变常新,我国各大媒体运作中的法制节目的主要节目形态都曾经历和正在经历。《人与法·空中神探》是其中一档寓教于案、寓法于案、寓乐于案,极具参与性、互动性的破案型法制节目。这档节目从2004年2月一经推出,就受到听众的喜爱。作为这档节目的责任编辑,在总结节目运作中的一些成功经验之余,更多的是对节目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思考。新型的节目形态迎来收听率的飙升说到法制节目,听众很容易把其同…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对播出广播节目的质量评估,一直是个难题。在这方面.全国各家电台做过多种尝试。北京电台也不例外.如每年都要搞一到二次社会调查.根据听众收听情况进行排队;每年开展一次“听评月活动”,集中听取听众对全台节目的意见;成立专职监听队伍,对一些节目进行监听,定期出《监听报告》;组织社会上的热心听众作为业余监听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