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本文从古诗词中"风雨"意象的抒情意味入手,把诗词"风雨"的自然变化和人心的起伏波动联系起来.把古诗词中常见的"风雨"意象,与社会风雨,人生风雨和人心的风雨联系起来.主要分析"风雨"的组合意象所蕴含的多重审美意蕴.风雨小景可以触发内心的深细情感,也书写着风雨大情,关怀苍生,忧国忧民.同时,在"风雨"意象的"过程审美"中,...  相似文献   

2.
“梦”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很早便进入中国文人的视野进而成为诗人表情达意的常用题材,宋代词人李清照就创作了大量的“梦”意象。代表着词人生命律动的青春之梦、相思之梦和怀乡之梦,让人们体味着词人一生的情感脉动。  相似文献   

3.
“妻子”形象是苏门词人对词坛的新贡献,她们主要出现在悼亡和寄内、寿内几种题材中,灌注了词人深厚的情感和尊重女性的态度。“妻子”形象以“净化”男女之情,为婉约词开一新境界,其意义不减于豪放词的开疆拓土。  相似文献   

4.
风雨过后     
风雨过后能给人留下些什么? 不久前,看到一个叫“阳光总在风雨后”的作文命题,我无心去看那老掉牙的例文,心中便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雨后空气短暂的清新与心情的豁然开朗,这似乎便是风雨过后所留下的。但真能出现如人所说的“阳光总在风雨后”吗?即使风雨过后,天空里总会留下一点  相似文献   

5.
风雨有知     
张立新 《湖北教育》2003,(12):63-63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番风雨多么温馨,多么惬意。风雨如诗,风雨如画。风调雨顺,是农人的诗情;斜风细雨,是渔人的画意;和风细雨,则是一道教书育人的优美风景。莫道风雨无情,其实风雨有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教师的眼中,这“好雨”便是教育的及时性。  相似文献   

6.
“风雨故人来”是大家熟知的佳句,可出处却一直不详。据我们考证,它有一个形成过程,《诗经》中的《郑风.风雨》篇似乎是本源,由南朝民歌、唐宋诗词、元曲直到明清部分相关作品,经递相师法与创新,反复点化而成。清代学者孙星衍集句联“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可能是定型之作。  相似文献   

7.
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者,乃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也。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  相似文献   

8.
迎向风雨     
我曾经因为有几个大学生登山迷途丧生,而访问某位登山专家。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我们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应该怎么办” 登山专家说:“你应该向山顶走。” “为什么不往山下跑?山顶风雨不是更大吗?”我怀疑地问。 “往山顶走,固然风雨可能更大,却不足以威胁你的生命。至于向山下跑,看来风雨小些,似乎比较安全,但却可能遇到暴发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登山专家严肃地说,“对于风雨,逃避它,你只有被卷入洪流;迎向它,你却能获得生存!” 除了登山,在人生的战场上,不也是如此吗?迎向风雨@刘墉  相似文献   

9.
迎向风雨     
我曾经因为有几个大学生登山迷途丧生,而访问某位登山专家。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我们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应该怎么办?”登山专家说:“你应该向山顶走。”“为什么不往山下跑?山顶风雨不是更大吗?”我怀疑地问。“往山顶走,固然风雨可能更大,却不足以威胁你的生命。至于向山下跑,看来风雨小些,似乎比较安全,但却可能遇到暴发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登山专家严肃地说:“对于风雨,逃避它,你只有被卷入洪流;迎向它,你却能获得生存!”除了登山,在人生的战场上,不也是如此吗?迎向风雨@刘墉  相似文献   

10.
词"婉约"与"豪放"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有“婉约”、“豪放”之分,始于明人张Yan,而以此划分词派则在清代。词或“婉约”或“豪放”相关词人作词的主观原理,相关词人自身的资质、气度,还与作品的题材及作品产生的化背景相关。对“婉约”、“豪放”。前人尚有正、变之议,今人则认为是一体分流,双峰并峙。我们要善于分别同一词派词作、同一词人词作的精粗高下。  相似文献   

11.
王敏铭 《小读者》2012,(10):27-27
有这么句歌词,是这样唱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验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有许多充满“愁”和“泪”的词篇,这类词篇,在内容上,前后期有所不同.与北宋婉约派词人、南宋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人相比,也有所不同,并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一推开家门,站在客厅当中。“三只落汤鸡”相顾一笑,几乎同时喊出: “风雨中回家的感觉,真好!” 本来稀疏的“花发”倒伏下来,扣在头上,像戴了一顶劣质的帽子,雨水顺着额头倾泻,厚厚的镜片上罩着一层白雾。我在校门口,遇着爸爸时,看见他淋成这样,惊讶地说:“爸,今天不是说好了不接的吗?”  相似文献   

14.
“去俗复雅”是歌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词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纵观唐五代北宋词发展的基本走向,词的“雅化”演变进程,似一条红线贯穿于词史发展之始终。从词风大的转移角度着手,唐五代北宋词的“雅化”进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敦煌民间词至“花间”代言词;从“花间”代言词至化抒情词;从人抒情词至大晟典雅词。大晟词人以四个方面的作为昭示了“雅化”的业绩。同时,大晟词人也将北宋词人创作以自然感发为主,转变为“以思索安排为写作之推动力”,为南宋雅词作家确立“家法”。  相似文献   

15.
亲吻风雨     
不管是风吹麦浪,抑或是雨打浮萍,风雨,总给我一种曼妙的感觉。放学了,风雨迎接了我们这些赶着回家的学子。看着大家惊慌失措的样子,我在这一时刻下定决心,要亲吻风雨,让雨衣和雨伞都给我见鬼去吧!  相似文献   

16.
当风雨经过     
<正>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遭遇或大或小的风雨:自然界的,社会上的。当风雨经过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当风雨经过后,我们又该如何重建。请以“当风雨经过”为题,展开联想,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比兴方法很多,其中以“风雨“比兴者多被误解,有的甚至使全篇的诗意发生异议。审查《诗经》中有关风雨的诗,凡是以“风雨”起兴者,引出的下文是相会或自外归来,如同后世说的“喜鹊叫,客人到”。换句话说,“风雨”在《诗经》中是吉祥的征兆,而不是以“风雨”比喻邪恶势力,没有不祥之意。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的散文《风雨》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201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调整时新增的。很多老师在看后表示很难教,对文章的主题很难把握。大部分的教案、课件或参考书都是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做这样的归纳:“……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我以为,这是不完整的解读,《风雨》的主题绝不应该只看到“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更应该要看到对弱小生命和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相似文献   

19.
苦苦拼搏了三个春秋,终于攻下了自学考试的全部课程。望着鲜红的大专毕业证书,回首为之奋斗的日日夜夜,我不由想起了那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高考那年,我以一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迈进了河北公安学校的大门。两年中...  相似文献   

20.
婉约和豪放之间的评判标准一直没有明确,标签化的分类是眼下唯一的区别方法。实际上,且不管“婉约”还是“豪放”.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词人写作皆出于真情。以宋代著名词人苏轼为例.他的词豪迈中见婉转,雄奇中蕴苍凉,融写景、叙事、抒情三者于一体,因为他的真情实感,使得他超越了一种风格的约束.呈现出难觅端倪的多样性。于是苏轼超脱出了流派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