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吕氏春秋·权勋》:“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东汉高诱注云:“车,牙也。辅,颊也。车辅相依凭得以近喻也。”《左传·僖公五年》:“虢,虞之表也。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晋杜预注云:  相似文献   

2.
一、面缚西都。 (高四册《与陈伯之书》) 此句课本注释为:“被缚于西都。面缚,缚手于前。西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将“面缚”作如是解,很值得商榷。 “面缚”,历来注家均指出是两手反绑于身背,表示投降。《辞源·修订本》注云:“面缚,两手反绑于身背而面向前,示投降。《左传·僖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土舆榇。”注:缚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二册《美猴王》一课中有一句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书下注释为:“一个人要是不守信用,就没有办法了。”我认为注得不够确切。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原文是,“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为:而,如果,表假设。信,真实,不虚伪。可,可以。大车,指牛车。輗,辕端横木,缚  相似文献   

4.
《诗经·魏风·伐檀》次章曰:“坎坎伐辐兮,寞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毛传》:“直,直波也。”朱熹《诗集传》:“直,波文之直也。”近代说诗诸家,或避而不注。或承《毛传》、《诗集传》而注,如蒋立甫《诗经  相似文献   

5.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注引杜子春云:“《连山》,宓羲;《归藏》,黄帝。”《周易正义·论三代易名》又引郑玄《易赞》及《易论》云:“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玉海》引《山海经》云:“伏羲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连山》、《归藏》皆亡,今唯《周易》独存。桓谭《新论》云:“《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又云“《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似汉时实有此二书。郑玄注《礼运》云:“其书存者有《归藏》。”据此,则汉末《归藏》尚存。《太平御览》引《博物志》云:“太古书今见存者《连山》、《归藏》,夏殷之书。”则此二书至西晋尚存。行唐尚先生节之尝语余:“干宝  相似文献   

6.
丈人·夫子     
《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这里有“丈人”“夫子”两个称谓词。“丈人”即老人,此盖取义于持杖。老者必持杖,崔瑷《杖铭》:“年老力竭,非杖不强。”《淮南子·道应训》高诱注:“老而杖于人,故称丈人。”然则“丈”通“杖”“丈人”犹言“杖人。”按照社会礼  相似文献   

7.
把《过秦论》里楼缓注为战国时魏人,是目前众家注本的通行说法。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楼缓,魏文侯弟”。《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楼缓—魏相”。部编中学语文课木高中第四册从上说:“楼缓,魏文侯弟。”今各家注本以楼缓为魏人是因为因袭了古注。《文选》李善注云:“高诱曰:楼缓,魏相也”。《史记·索隐》:“楼缓,魏文侯弟,所谓楼子也”。但此二古注也并不正确。  相似文献   

8.
<正> 《左传·僖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这句晋杜预注:“辅,颊辅;车,牙车。”清余诚批:“颊辅、牙车,乃就口齿说”,“辅车唇齿本自一类”。(《重订古文释义新编》,一九八六年武汉古籍书店影印本)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辅,面颊。车,牙床骨。”一九八五年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辅,面颊骨;车,牙床骨。”同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守谦《左传选译注》:“辅,面颊,即腮帮;车,牙床骨。”一九八六年岳麓书社出版的《古文观止》译注本(阙勋吾等同志译注):“辅:颊骨。车:牙床。”等等。  相似文献   

9.
<正> “画虎不成反类狗”一般均解释为“画虎不成,反倒象狗”(《中国成语大词曲》52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该词条的引文为“汉·班固《东汉观记·马援传》:‘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狗与虎,外貌、形体相差甚远,画虎不成,怎么也不会象狗。《尔雅·释畜》:“未成豪,狗。”注:“狗子未生乾毛者”。《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曰:“照释兽云:‘未成豪,狗’。与马2岁曰驹、熊虎之子曰豿同义,皆谓稚也”。《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注:“律曰的‘捕虎一,购钱五千,其狗半之’”左传昭公七年:“今梦黄熊入于寝门”。疏:“熊虎之类,其子名狗”。《玉篇》:“豿,熊虎之子也”。《尔雅·释畜》:  相似文献   

10.
三耕说     
年愈不惑,始知来者可追,复生读写之爱好。数载勤耕不辍,遂得一“耕”字。读书日增,方知史有三耕。三耕者,乃舌耕、目耕、笔耕也。吾将三耕合一,其义益深远矣。吾欲引为座右之铭,以自勉也。吾尝详查史书,始得三耕之源。舌耕者,出自晋代王嘉《拾遗记·前汉下》,曰:“贾逵门徒来学……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口倦,世所谓舌耕也。”此乃以教书谋生也。目耕者,源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下》,书曰:“王韶之家贫好学,尝三日绝粮,执卷不辍,家人诮之曰:‘困穷若此,何不耕﹖’王徐答曰:“我尝目耕耳。”此喻读书…  相似文献   

11.
《离骚》中“不抚壮而弃秽”一句,历来争议颇多。王逸本作“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在“不抚壮而弃”条下注曰:“年德盛曰壮。弃,去也。秽,行之恶也,以喻谗邪,百草为稼穑之秽,谗佞亦为忠直之害也。”在“何不改此度”条下,解释这两句的意思说:“言愿令君甫及年德盛壮之时,修明政教,弃去谗佞,无令害贤,改此惑误之度,修先王之法也。”而《文选》五臣注表这一句作“抚壮而弃秽”,注曰:“抚,持也。言持盛壮之年,废弃道德,用谗邪之言,为秽恶之行。”  相似文献   

12.
《芙蕖》中“迨至菡萏成花”句,课本注为“菡萏,荷花的别称。”我们认为此注欠妥。 首先,《说文解字》云:“菡萏,芙蓉。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段注引高诱曰:“其华曰芙蓉,其秀曰菡萏;华与秀散文则同,对文则别。”徐锴《说文系传》也说:“菡,犹含也,未吐之意。”可见,  相似文献   

13.
楚辞中多次提到雷神丰隆,《离骚》曰:“雷师告余以不具”,洪兴祖《楚辞补注》云:“《春秋合诚图》云,轩辕主雷雨之神。一曰,雷师,丰隆也。”《离骚》又曰:“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王逸《楚辞章句》注云:“丰隆,云师,一曰雷神。”《淮南子·天文训》亦曰:“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高诱注云:“丰隆,雷也。”从王逸、洪兴祖注文中,可以看出,云神和雷神都被称为丰隆,在《九章·思美人》和《远游》的有关“丰隆”的解释中,王逸也都注为云师。于是,云神和雷神便混淆不清了,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甚至认  相似文献   

14.
“辅车相依”这一成语用以表示两种事物相互依存、相依为命的关系,这是为大蒙所熟知的。对这一成语含义的由来,一般字典词书都作过解释。例如:甘肃师大中文系所编《汉语成语词典》(1978年版)“辅车相依:辅,颊骨;车,牙床。颊骨同牙床相互依靠,比喻互相依存。”新版《辞海》虽未列此成语,但在“辅车”一词条下也作了类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二册,将《桃花源记》的“落英”注为“落花”,“缤纷”注为“繁多交错的样子”,我以为欠妥。“落”,《说文解字》:“凡草曰零,木日落。从草,洛声。”古来多用此义,不必赘述。又,《尔雅》:“落,始也。”古来用此义的也不少。《诗·周颂·访落》:“访予落  相似文献   

16.
《楚辞章句》流传既古,亥豕帝虎,舛误甚多。余用明以来《章句》《补注》(“章句”部分)十多个刻本互校,并参验古注类书,对《章句》校勘是正,有一些收获。今略举二则,以示其例: 误而又衍之例:《招魂》“倚沼畦瀛”,王逸注云:“瀛,池中也,楚人名池泽中曰瀛。”《章句》《补注》各本同;《文选》各本王注作“瀛,池中也,楚人名泽中曰灜”。案:“瀛,池中也”之“池”字各本误,字本作“泽”。《文选·蜀都赋》刘渊林注引《招魂》本句,又引“王逸云:瀛,泽中也”,则王注本作“灜,泽中也,楚人名泽中曰瀛”,这才符合王注之  相似文献   

17.
“倍”是由动词衍化而来。《说文·人部》:“倍,反也。”段玉裁注:“此倍之本义,引申之为加倍之倍。以反者覆也,覆之则有二面,故二之曰倍。”《墨子·经上》:“倍,为二也。”孙贻让《闲诂》引毕沅注云:“倍之,是为二。”“倍之”,这个解释正表现出了“倍”的词性。用现代话说,叫做“翻一番”。“翻一番”就是在原数的基础上,增加原数一次那样一个  相似文献   

18.
一、释名 叹词是一种特殊的虚词。古称为嗟叹辞叹息辞等。《马氏文通》称“叹字”;严复《英文汉诂》称“叱叹字”。此外大同小异的名称尚多。“叹”在《说文》里有“歎,嘆”之分:“叹,吞叹也,从口叹声省。一曰太息也。”段玉裁注云:“歏近于喜,叹近于哀。故叹训吞叹,吞其叹而不能发。”又“一曰太息。”段注云:“此别一义。”但王筠则曰:“言吞  相似文献   

19.
《左传·■公五年》中有“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这样一段话。其中““辅车相依”虽仅四字,但说解却有颇多分歧。晋人杜预的《春秋左氏传集解》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注解《左传》的书籍,它在注释中云:“辅,颊辅;车,牙车。”自是之后,古今注本多沿袭此说。其中《古代汉语》就是一例,它把“辅”释为“面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中,经常可以学到一些年龄的称谓,颇有趣味,现辑录一些简介如下。弱冠:指20岁的人。《咏史》:“弱冠弄柔翰,卓观群书。”而立:指30岁的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不惑:指40岁左右的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艾老:指50岁以上的老人。《盐铁论》:“五十以上曰艾老,杖于家,不从力役。”花甲:古代天干和地支的纪年法,指60岁的老人。范成大云:“行年六十旧历日,汗脚尺三新杖藜。祝我剩周花甲子,谢人深劝玉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