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语文活动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活动学习是语文课程的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它具有实践性、自主性、整合性、人文性等特征。语文活动学习对语文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是培育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手段。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语文活动学习的类型丰富。开展语文活动学习要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要把课内活动学习与课外活动学习整合起来,要有意识地对活动加以指导与管理。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所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要转变学习方式,就要辩证区别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和方法;把握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创设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加强实践,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舞台。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而语文学习要突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学习机会,以使他们的知识、能力、智能、个性在尝试和实践中得到发展。课堂表演就是一种很好  相似文献   

4.
探究是人类探索未知、征服自然、启迪智慧、求异创新的系列活动。在这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语文旧课程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语文新课程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语文新课程提出的学习方式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语文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语文课的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行为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还强调"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种开放的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就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活动。对语文教师来说,就是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上则要积极倡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教师的训练意图,逐步向自主的活动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一门最具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学科。所以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语文学习充满勃勃生机,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僵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一直困扰着我们,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地改呀改,但仍然逃不出少慢差费的怪圈!问题出在哪里?新课改来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一个旨在充分调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相似文献   

11.
徐越 《现代语文》2013,(11):36-38
研究缘起: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方法、过程,转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所以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首要特征。改变原有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起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主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变革的关键。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现有的语文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笔者做了关于高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调查。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方方面面的差异,帮助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据此,本文通过对农村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进行研究,探讨了如何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小学语文作业。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考试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要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应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历来是人们讨论的焦点。考试命题要注意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这样,考试作为一种较公正、客观又严格的总结性评价方式才会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评价形式并发挥其特殊的功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考试命题应凸现“五性”——人文性、整体性、工具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让考试命题与课程改革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此任务的提出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而实践性作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杨孝通 《现代语文》2008,(10):91-91
语文活动课程是由教师指导,学生自愿参加的,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主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语文教学活动。它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的特点。它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地、和谐的发展,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学习。笔者觉得它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说明当前的课程与教学不再是社会对教师与学生施加控制的手段,而是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研究、发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展。一、发现自我:营造气氛,发展个性教学环境是影响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让学生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由于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致使语文教学走进了"少慢差费"的怪圈,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与日俱减,毋庸讳言,学生的语文素养每况愈下,错别字惊人、文章不会写、口语能力差,就连常见应用文的格式也弄不明白.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语文活动课体系,还语文以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语文活动课和以教材为本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两翼,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活动课以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和非学科性为特征,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发展和补充,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认知空间,培养语文能力,发展个性和特长.  相似文献   

18.
全面实施的新课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强调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应该正确把握语文教育人文内涵丰富、实践性强、学习规律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一、树立开放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根据多年的从教经验,我认为语文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时刻把握时代进步的脉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但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多数是机械重复,少有创造活动,多抄抄写写,少思维训练,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