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自古以来就被人们重视.然而时至今日,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上不道德的现象却屡见不鲜.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道德的发展,学校德育出现弱化的趋势.分数至上,轻视德育,德育中重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实践能力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加大德育工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2.
学校道德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必然呼唤道德文化建设。当前学校普遍缺乏明确的道德观念指导,忽视道德文化的整体建设,德育手段单一,导致学校道德氛围薄弱,存在非道德现象。探究学校道德文化建设的应然取向,破解道德文化建设难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师生道德文化自觉,回归德育的生命化,构建道德共同体,并以开放的场域进行道德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德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某些学校忽视德育、德育脱离生活实际、德育评价失当及重理论灌输轻道德体验、忽视学生主体性等问题。为此,学校应进一步重视德育,优化德育评价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生活中进行德育,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4.
生活德育所猛烈批判的知性德育是且只能是实然的知性德育,而非本然的知性德育。道德有两种形态,相应地,道德教育也包括品德教育(或道德规范教育)和知性德育两种,后者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是德育家的理想追求。当代西方的知性德育偏重于形式与能力,忽视了科学的道德知识、道德真理等实质内容。只有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才最有可能获得科学的道德知识、道德真理。知性德育的直接目的不是培养"有道德的人",而是培养真正"懂道德的人"。当前,我国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知行分离"现象在于其"知"非"真知"。真正"懂道德的人"必然会经常作出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哲学在谈论"道义"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贬抑身体,压抑人的主体性的反身倾向。受此影响,在德育的实践中存在着割裂道德与身体的联系,压抑作为感性主体的人,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的倾向,导致了德育在如何看待其目的、功能、方法以及主体等方面陷入了误区。表现为:德育立足于社会本位,强调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忽视个体自身对道德的需要;把德育的过程理解为"转化"或者"内化",忽视主体对道德的自主建构,忽视个体接受道德的心理机制;强调施教者的权威,忽视接受者对道德的思考和批判。  相似文献   

6.
<正>一.现行教育体制下农村学校的德育现状由于应试教育,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片面追求学生的成绩,忽视甚至根本就不顾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建设存在许多问题。1.重成绩轻德育。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已然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人们的意识中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成绩的从属地位,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德育工作流于形式。2.德育工作形式化,德育内容空洞化。一切的德育活动最终都要在学生那里形成成果。课堂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道德的提升,但要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  相似文献   

7.
德育即道德品质教育.它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在个体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家庭教育中的德育.由于其环境与学校和社会不同,基于这种特殊性,它对人的影响显得更重要。因为忽视了德育.将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畸形、观念异化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那么家庭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德育呢?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不同程度存在主体性失落的误区: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德育功能认识片面。学校德育主体在道德接受中的心理机制是:道德需要是学生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和主要归因;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道德信念是中心环节,道德修养是关键。在此基础上,试构学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学校德育主体道德接受通式,品德结构模式,德育观念转变模式  相似文献   

9.
片面强调道德规定和道德服众而忽视主体的道德需要的内化,片面强调道德说教而忽视主体的道德实践,这是当今学校德育观念仍没有摆脱的误区。学校的德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走出这一误区。  相似文献   

10.
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忽视了对学生在道德方面的教育。学生普遍存在道德观念薄弱的情况.本文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职学生道德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笔者认为首先应优化德育环境,不回避、不掩盖目前道德领域中出现的落后现象,其次,在学校道德教育中不能走人“道德至上”的误区,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变传统教育中单一的德育考核办法。  相似文献   

12.
德育做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普遍出现了德育的信度和效度缺损,道德的滑坡的现象.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德育的内容、德育过程、德育目的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小学德育缺乏实效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在德育目标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发展水平;在德育内容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需求;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德育功能;在德育途径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实践;在德育评价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提高中小学德育主体性的应对策略主要有:更新德育理念,体现主体性;调整德育目标,体现层次性;充实德育内容,体现生活性;创新德育方法,体现自主性;拓宽德育途径,体现开放性:完善德育评价,体现过程性。  相似文献   

14.
德育的低效是人们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所持有的单向度思维方式造成的。它只承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忽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只承认学校对学生美德的塑造,忽视社会的德育功能。这造成了德育的现实困境。因此,需要在解构这一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建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强调师生“道德主体”的生成性,强调道德范畴与社会变化和道德培养与现实社会情境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传统德育强调德育的功能在于维护集体利益,将规范性与约束性视为道德的真正本质,重视的是如何将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忽视德育对人的个体性、发展性功能,以及道德对人的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意义。这种观点在片面强调道德的社会功能的同时,否认或贬低了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也没有真正揭示道德的本质。在这种思维主导下,德育目标设置上就出现了以社会的要求和标准攘括了学生个体道德需要;只注重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而对其包容性认识不深等现象。由此,又引发了由于对价值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学校道德教育的道德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道德教育并不具有天然的道德合理性,在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合道德的现象,都可以也应该进行相应的道德评价.实现“道德的学校德育”是对学校德育进行道德性审视的一个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17.
德育的低效一直困扰着教育。德育的低效是人们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所持有的单向度思维方式造成的。它只承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忽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只承认学校对学生美德的塑造,忽视社会的德育功能。这造成了德育的现实困境。因此,需要在解构这一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建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强调师生“道德主体”的生成性,强调道德范畴与社会变化和道德培养与现实社会情境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德育做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普遍出现了德育的信度和效度缺损,道德的滑坡的现象。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德育的内容、德育过程、德育目的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家庭在培养儿童道德情感上具有学校和社会所没有的优势,然而现在家庭的德育的教育方式却忽视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在孔子"礼"、"乐"、"诗"的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在家庭德育中对这一思想进行借鉴,将大大的有助于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一、主体性德育的必要性传统德育侧重强调教师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仅仅被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将学生“听话”视为德育的成功,忽视了人的自主性,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试图用一种模式化的方式将社会道德要求灌输给学生个体;在德育内容上,传统德育重道德知识的传输,轻道德判断、比较、选择能力的培养;在德育功能上,传统德育看重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轻为学生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享用的功能。从这些方面来看,传统德育既不人性化,也违反了科学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