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民的受教育平等权是我国法律保护的公民权的重要内容。封堵“高考移民”政策侵犯了公民依法享有的受教育平等权,存在着一系列的法律问题。解决高考移民问题的关键除了要缩小不同地域教育水平的落差,还要修订和完善现行的政策法规,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建立公民受教育权司法救济制度,以保障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显示出国家对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重视。"高考移民"引出一个令人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高考移民"涉及教育平等权性质和保护公民受教育平等的问题。本文从"高考移民"的现状入手,研究我国"高考移民"产生的原因及其所凸显的教育不公平的表现,提出了逐渐实现受教育平等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黄慧  吴建伟 《教育探索》2007,(10):11-12
根据社会学理论,"高考移民"现象的原因在于教育场中文化资本的分布不均,追求利益引起了个体的对抗与冲突."高考移民"是一群作为表面的受益者和实际的受害者,它反映的是在目前高等教育资源有限、高等教育尚未实现"大众化"的情况下,不同地区高考生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高考移民"损害的是公平的教育理念,以及宪法所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平等教育权利.教育权是最大的公平权,在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上,政府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4.
“高考移民”是一种群体行为,同时也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现象.“高考移民现象”是指一些考生基于户籍所在地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为追逐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享有更多的教育机会,把户口从一个省区迁移到另一个省区的情形.高考移民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反映出一定的社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文章通过梳理建国以来的高考制度的形成过程以及户籍如何成为高考制度的政策考量,对高考移民现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对招生制度实行重大改革,招生指标首次按照各省人口比例进行分配。高等教育是所有公民享受平等的一种方式,它使公民有机会获得较高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高考招生的公平实际上就是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的招生改革增加了高考招生的公平。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高考移民问题。功能论认为高考移民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是因为它破坏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格局,导致原有的配置格局失调;冲突论视野下,高考移民的本质是移民考生与当地考生追求自身利益的冲突;从批判论的视角分析,现行的高考制度和应试教育体制是产生高考移民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高考移民"群体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已成为涉及到全国各省的教育和社会问题。"高考移民"有其合理因素,是考生实现平等受教育权、追求考试公平的自我救赎行为。同时高考移民从本质上是移民考生追求稀有资源而采取的越轨行为。高考移民问题最终解决必须"封堵"和"疏导"并举,"治标"与"治本"并重。  相似文献   

8.
透过高考复读生社会群体可以洞察我国高考制度的问题及改革方向。高考复读生在某种程度上是不科学的高考制度催生的社会弱势群体,高考复读是考生规避考试风险,追求受教育机会的一种策略。将高考复读视为侵占和浪费教育资源的应试教育病症,采用简单的封堵政策是不可行的;人性化的社会应该将通过不懈努力取得成功的机会平等慷慨地给予每一个公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高考移民现象在国内许多地区愈演愈烈,各地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对高考移民进行封堵。高考考生是否具有通过在异地参加高考进而接受高等教育的受教育权?高考移民行为是否可以被干预?  相似文献   

10.
私权利之视角下的高考移民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南省2005年被取消报考一本院校资格的李洋等28名“高考移民”为例,从私权利之视角剖析“高考移民”现象合法、合理性的一面。通过正当的户籍迁移手续进行的“移民”,具备合法性。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形势下,“移民”是考生的一种自立救济行为,具备合理性。要缓解高考移民现象,需将迁徙权纳入法律保障范围,公平合理地调整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加强高校招生录取权的司法监督,从而达到保障全国考生权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独立和分离属于不同的领土变更情形。自决权的主要内容是独立权而非分离权。在国际法上,自决权是一项法律权利,而分离权却不是一项法律权利,它在国际法上不被提倡,在国内法上通常被禁止,充其量它是一项补救性的道德权利。因此,自决权和分离权没有必然的联系,自决权不应成为分离主义势力所假借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农地产权的不稳定性,这一缺陷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不稳定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土地产权主体虚置。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并通过立法,增强土地产权的稳定性,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知情权是公民知悉、请求获取对其有利益关系的信息的自由,包括知政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人权,同时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将知情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规定到宪法基本权利之中,是解决知情权问题首要和关键的环节。  相似文献   

14.
非监禁刑政策对罪犯人权保障的体现是间接的。从刑罚目的或价值取向上看,它较监禁刑政策更有利于罪犯重返社会,它重点体现了对罪犯发展权的保障。国际人权公约中有大量关于非监禁措施的内容,这些内容将对我国的非监禁刑政策产生重要影响。今后我国非监禁措施总体调整与完善的基本思路是:扩大缓刑、假释等非监禁刑在我国的适用,改革现行的非监禁刑执行体制,进一步实现与联合国有关非监禁刑规则的接轨,改革和完善非监禁刑罪犯的外出制度。  相似文献   

15.
表达自由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与表达自由相邻接的一个问题即是表达自由权的界限问题.在保障该权利的过程中对其边界进行界定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文拟从表达自由权的概念出发,从该权利性质、功能的角度来探讨表达自由与公共利益、其它基本权利发生冲突时的解决办法,并试图结合我国实际、在参照美国法律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明晰表达自由权的界限。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人力资本产权价值确定方法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产权投资形式的人力资本与其他要素资本所有者一样要参与企业剩余财产索取,在剩余财产的分配中,确定人力资本产权价值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我们认为,人力资本会计学特点,决定人力资本产权参与剩余财产索取具有必然性;人力资本产权参与企业剩余财产索取可建立相应的模型拟合;并可采用“未来收益现值法”和“语义差别隶属赋值法”,即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人力资本产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宪法中对工作权和受教育权采用权义复合型的规范模式,这两类权利同时被规定为公民的基本义务。这种宪法规范受到了传统国家主义和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违背了法治的基本理念。复合型宪法规范本身存在诸多矛盾,造成宪法规范逻辑上的混乱、执法与司法的困难、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属性上的模糊,因而不符合法治的要求,不利于人权的保障。复合型宪法规范改革的方向是实行权利义务的分立。  相似文献   

18.
做好学生的维权工作,是建立现代教育管理体制法制化的需要,是实行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也是建设和谐、文明校园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9.
保障人权是宪法的终极价值。宪法对人权的保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宏观保障,控制国家权力;二是微观保障,规定基本权利的内容。历史地看,宏观上,人权观念的变化促使了宪法观念从限制国家权力到作为共同体的根本价值的变化。微观上,人权促使了基本权利的增长。这两方面的变化体现了人权保障的新跨越。我国宪法和现代宪法观念有暗合之处,但不能等同。这是对我国人权保障条款的认识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situation of the right to education in Europe, based 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ecommendations made by the Committee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with respect to the reports submitted to the Committee by the European States Parties. The primary sources used are the Committee’s concluding observations and the individual reports of the States Parties. The article analyses some of the educational aspects underlying 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such as obstacles to the enjoyment of the right to education, access to that right, discrimination in education, school discipline and human rights-based education. The conclusions suggest consideration of a European map, highlighting certain difficulties in such areas as access to educat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particular groups and a certain ambivalence in relation to the use of corporal punish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