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通过对《体育科学》1982-2002年21年间载文情况统计,分析我国体育科学系统的自组织特性,探求其演化的动力与机制。结论:1)我国体育科学系统具备自组织系统的基本特征,其系统演进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2)体育问题、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我国体育科学系统自组织演进的动力,而由三者构成的循环作用链条和螺旋式发展模式,则是这一系统演化机制的最佳表征。  相似文献   

2.
建国60余年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特有体制"从形成到不断发展与丰富,为中国竞技体育的辉煌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一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运行体制,以"举国意志"、"举国智慧"和"举国资源"为特色,具有"行政"与"控制"的内涵特点,从而将竞技体育系统导入到"被组织"的恶性循环之中,也因此受到众多的置疑。唯有在"包容并蓄"的基础上,以"自组织理论"为基础,建立起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自组织观,激发出竞技体育系统自适应、自创生、自演化的内在机理,并利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将关注的视线从对外部因素的依赖与索取转移到对竞技体育系统内部要素的分析以及竞技体育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的共生共赢上,激发出竞技体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启发、相互推动的自组织内在活力,生成竞技体育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健康机制,才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3.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系统是一个具有自组织特征的复杂系统.运用自组织理论分析了它的演化路径,借用数学式模拟了它的演化过程,并根据系统超循环演化曲线及供给主体的特点和序参量的大小将其演化过程划为了6个阶型.结果表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系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自组织演化,应基于熵原理、协同学、突变论、涨落性分别构建有利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系统有序演化的投入机制、协调机制、预警机制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4.
根据协同学自组织演化的基本观点,分析了草根体育组织发展的非线性动力机制,提出了草根体育组织非线性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认为:草根体育组织具备自组织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子系统间的协同与竞争是草根体育组织发展的内部动力,而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同与竞争是草根体育组织发展的外部推动力,最后,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与竞争直接推动了系统新平衡态的形成。研究提出把强化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加强与利益相关群体合作、推动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与竞争作为草根体育组织非线性动力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系统演进的自组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协同学的基本思想为指导,分析了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系统的动态演化,指出系统内存在的广泛竞争与协同是其自组织发展的动力,市场规律支持下的良性健身娱乐市场发展战略是系统演进的序参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自组织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系统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6.
自组织为混沌系统在随机识别时形成耗散结构的过程。系统形成的各种结构并非是外界环境直接强行加于系统的,而是外界以非特定的方式方法作用于系统,如果某个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强,那么它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就强。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将随从自组织理论,体育当中某些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依据自组织理论而更加完善,成熟地应用于体育实践当中,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气排球运动特性和自组织相关理论,对嘉祥县气排球运动发展的开放性特征、非线性特征、非平衡性特征等方面入手,结合嘉祥县生活因素等方面特点进行分析,推进气排球自组织演化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安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安徽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对策:(1)实现传统与现代教学内容的融合,课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协调发展;(2)以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主线,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3)强化组织与监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广泛传播健康理念;(4)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增加体育硬件设施和经费投入,打造"阳光体育运动"优良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8.
开展“阳光体育”,增强体能、促进健康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注,特别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要努力实践与勇于探索。为此,学校着力研究、规划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合理组织体育课堂教学、月主题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体育艺术2+1活动、体育节、体育社团、家庭体育锻炼等活动途径。下面就我校组织主题性“阳光体育”活动的做法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9.
自组织理论视域下的竞技体育文化演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竞技体育文化系统的耗散结构自组织特性的基础上,阐述竞技体育文化自组织演化的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表明:竞技体育文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具备耗散结构形成的环境和条件,其演化过程具有耗散结构的自组织机制和特征。竞技体育文化之所以能够产生,并始终保持活力,是竞技体育文化在与外界环境开放条件下系统自我创生、自我增强、自我演进的结果。竞技体育文化演进的动力机制主要是通过系统要素的多样性创新—成果积累与固化—子系统的权重改变—系统结构重组这一过程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与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教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是各级学校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形成"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具体体现。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应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与中小学新一轮课改的需求,在课程内容加以充实和调整。  相似文献   

11.
武术是以人的身体活动来完成的,所以武术在具有技击作用的同时还具有健身作用,武术从来就兼有健身和技击实战的社会职能,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侧重。文章通过对传统武术的技击实战、表演竞赛、养生保健进行研究分析,以使我们能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武术中的"打、练、养"及他们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并由此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浅谈"时机"与"时机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员良好的时机和时机感是比赛获胜的保证,阐述了什么是时机与时机感以及时机和时机感在训练、比赛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超量恢复理论是指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由负荷后暂时下降和减少的状态恢复到负荷前水平的过程中,能源物质的补偿在一段时间内超过原有水平的现象.“爆胎”训练理论描述负荷刺激超过运动员机体极限承受能力时机体能力突然为零的现象.把爆胎训练理论与超量恢复理论进行组合,必将弥补超量恢复理论的不足,并且填补了训练学一理论空缺,使机体机能能力的动态发展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对应,实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撑船"     
一、游戏目的 1.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增强自尊、自信能力. 2.锻炼学生上、下肢协调配合能力和身体平衡能力. 3.发展学生上、下肢及腰腹力量.  相似文献   

15.
吴荣清 《收藏》2013,(3):132-137
中国的石佛造像,早年流失海外者甚多,内中不乏精品,有些代表性的作品,在王昶《金石萃编》、罗振玉《海外贞珉录》、阮元《山左金石志》、端方《陶斋藏石记》等亦有著录。流落到日本的佛像,在大村西崖著《支那美术史雕塑篇》和松原三郎著《中国佛教雕刻史研究》、水野清一著《中国的佛教美术》等书中亦多有图版揭载。虽然国内石佛像遗存尚多,但这些流失海外的石像有些颇具学术价值,今择其重要的数尊介绍如下。较早期的石佛像有北魏太安元年(455年)张永造石佛坐像,现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此像为砂岩质,  相似文献   

16.
"传电"     
一、游戏目的 1.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机智和灵敏素质.  相似文献   

17.
从狩猎之射到文化之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射礼的文化分析,考察了中国人对狩猎之射的文化.一方面,透视了西周将"射"转化为"国家大事"--成为天子、诸侯及贵族的政治生活,融入社会秩序的再生产的政治化过程;另一方面,分析了射之新技术、新项目、新的文化意向的种种生产以及射之活动的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一书出版发行。在该书中作者阐明,社会分工既能导致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也是职业形成的缘由。"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像我们所感觉的那么大。人们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  相似文献   

19.
"增强体质"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差异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体质和健康的内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对“增强体质”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形成背景、包含范畴、实现途径等的深入认识,指出“健康第一”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应在“健康第一”的指导下不断丰富和发展“增强体质”指导思想的内涵,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吸收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哲学、医学、养生和气功等文化精华,形成了一整套锻炼方法,具有保健、养生、增强体质和开发潜能的效果,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初学者对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很难理解,文章针对这一问题从太极拳中的“力”与“劲”的关系、力学简析和强身作用几个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