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野草》的创作,从情感指向到题材、构思、章法、技巧甚至语言表达等方面,都程度不同地接受了屠格涅夫散文诗创作的影响;但同时,《野草》在抒写情感的力度、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表现思想的深度以及运用技巧的完美程度上,都远远高出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从而实现了创作艺术上真正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无论有着诗人气质的曹禺还是诗人的郭沫若,他们在创作剧作时的心态都接近于诗的创作心态,这便是艺术的直觉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情绪的推动,情感的迫切需要这种诗人的艺术直觉在禺和郭沫若的剧作创作中有着相似的表现,使曹禺剧作充满了诗意、诗味、诗情;使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成为诗的延伸,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诗与剧作的融合处,曹禺和郭沫若的剧作产生了某种契合。  相似文献   

3.
屠格涅夫散文诗中相当数量的女性形象象征着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艺术观。象征手法是表现作者内心世界的恰当方式。  相似文献   

4.
《沫若自传》长达百余万言,确属鸿篇巨制,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中还没有过第二部象这样卷帙浩繁的自叙传性质的作品。郭沫若能写出这样卷帙浩繁的传记文学作品,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从对中外文学遗产的继承、借鉴和吸取而言,我认为一是继承、革新和发展了我国传记文学的优秀传统,二是受了外国传记文学特别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作家卢梭的《忏悔录》的影响,并借鉴吸取和创造性地运用了它的某些表现方法,从而扩大和提高了传记文学的容量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独树一帜,是一份瑰奇的珍宝,它以其特有的璀灿的艺术光华,炫耀于文坛,并长期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野草》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艺术独创性。鲁迅一贯认为.文学作品“以独创为贵”。《野草》中的散文诗,无论是体裁格式,艺术构思或写作手法,所显示的新颖或独特。都是异常罕见的,它充分表现了作者艺术上惊人的独创精神。同时,鲁迅这种艺术独到性,又是他善于广泛借鉴和吸取各种艺术经验的结果。他曾说:“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才后来能独立。”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在“诗的觉醒期”曾先后接受过美国诗人朗费罗、印度诗人泰戈尔、德国诗人海涅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有深有浅,而且往往表现为“单体影响”或“综合影响”的形态。无论“单体影响”还是“综合影响”都属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而“综合影响”又是以“单体影响”为基础的。通过“单体影响”与平行比较、“综合影响”与交叉比较两个视角、两种方法的考察,既可见出郭沫若在“诗的觉醒期”所接受的外国诗人的影响,又可论定郭沫若在新诗创作上的独特创造。  相似文献   

7.
徐成森不仅仅把散文诗当成庸常生活的填充物,在生命延展的意义中,他要让散文诗承受更凝重也更朴素的精神内涵.徐成淼散文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性元素与涅(槃)式洗礼同在.那是一种内视与外视的紧密结合,经由那些色彩浓烈与情感强烈、形象刻画与精心驾驭的篇章,让我们看到诗人的经历书写和经验传达所体现的精神意向.徐成淼散文诗经常出现两个关键词:复活、燃烧,它们是解读徐成森散文诗的一串钥匙.不管是复活或燃烧,我们均能从不同层面领会到徐成森散文诗呈现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受外国诗人的影响较多,而德国诗人歌德对他的影响最深、持续的时间最长。郭沫若翻译《浮土德》第一部至第二部之间近30年时间,可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其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为:第一个阶段是崇拜、翻译和介绍;第二个阶段是“扬弃”,即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第三个阶段是借鉴和创造。  相似文献   

9.
"青春写作"是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特征,也是人们欣赏、解读郭沫若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青春写作"不仅仅标志了诗人写作自己最为优秀诗歌时的一种年龄,而且也准确地揭示了诗人诗作所内含的生命状态以及呈现这种生命状态的独特话语言说方式.所以,它是诗人郭沫若贡献于中国新诗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0.
崇拜自然,赞美自然,郭沫若自云这是他与歌德共鸣的一个主要方面。“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郁达夫如是说。这两位我国现代浪漫派文学的开拓者对大自然怀有如此亲切、真挚的厚爱,原是不足为奇的。自浪漫主义文学诞生之日起,文学与自然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诗人从自然万物得到美的启迪和诗意的灵感,而且是将他们自己创造的美赋予大自然,进一步从美的对象化中实现了人类创造美的本质属性。所以,自然观在郭沫若、郁达夫的文学活动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阐释戴望舒《雨巷》的诗意,指出《雨巷》是诗人心灵寂寞痛苦的歌唱,同时有着那个窒闷、残酷时代的曲折投影。艺术上,《雨巷》既受到法国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影响,又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精华。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性气质是显著的,但郭沫若诗性气质的形成,历来有不同的看法。针对有些研究者提出的,郭沫若的诗性气质主要受外国诗人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郭沫若诗性气质的形成主要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与徐志摩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诗创作中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文章从他们创作的承继与连贯,对新诗创作的影响以及他们诗歌创作的异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郭沫若与徐志摩诗歌创作特色的比较展示了浪漫主义在中国新诗的发展以及诗人对新诗繁荣的影响与推动。  相似文献   

14.
我并不想把郭沫若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成就置于他的诗歌和历史剧之上,因为这不是事实,自然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是在对郭沫若小说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理论观念与作品实际以至作家的审美追求“错位”的现象,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种“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再现论”的小说创作论来评价以“表现说”为其理论基础的小说创作;以传统的叙事型的小说模式来要求现代散文化的抒情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尺度来衡量浪漫主义的作品。其结果,不但压根儿抹煞了郭沫若抒情小说的基本功能和艺术特征,而且更甚者还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因为郭沫若的笔太直,不曲,所以他是没有做小说家的资格的。  相似文献   

15.
爱国主义,是郭沫若全部创作的最高昂的主旋律。五四时代,他就把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和怀念,进发为诗人灵感的火花,以《女神》唱出了一曲爱国主义的深情的歌;四十年代,他又以历史剧,表现了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解放后,他又赞美祖国的新貌,赞美祖国的新人新事,歌颂我们伟大的党和领袖。这种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思想,也是郭沫若传记文学的主线。郭沫若通过对自己生活思想经历的叙述描写,写出了他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战斗历程,写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相似文献   

16.
以往研究沈从文的学者们大多从他的小说内容入手,探讨他小说所蕴含的人生意味,借以表现沈从文小说中各种状态的生命形式,却很少有人提及他小说中对于象征手法的运用。笔者认为,在沈从文的艺术追求中,有一点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那就是他对于象征手法的创新运用。他是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象征手法的同时,大胆地吸取、借鉴了象征主义的表  相似文献   

17.
林徽因的诗歌从内容上看侧重于对个人生活、个人情感的吟唱与描绘;在艺术表现方式上,注重于感觉的微妙、比喻的新奇、意象的渲染及情绪的回旋.诗人以其优雅芬芳、柔美细腻的特色显现了诗作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来年,在郭沫若研究领域里先后有一批引人注目的成果出现,但关于他史剧理论的研究,除有一些论文发表外,尚未有一部专著问世。我校中文系傅正乾副教授撰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史剧·现实——郭沫若史剧理论研究》一书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里的一项空白,是我国研究郭沫若史剧理论的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专著。该著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在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全面系统性上。众所周知,郭沫若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史剧创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思想丰富的史剧理论家。他史剧创作上的贡献在现代无人匹比,但在史剧理论方面却没有一部系统的专著。研究郭沫若的史剧理论,必须从大量散见的文章、讲演、书信等并结合刨作实践去发见和总结。该书著者经过多年的细心研读,在掌握尽量齐全的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出了郭沫若史剧理论的十多个重要问题,作出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这些问题包括历史剧的基本性质、处理历史题材的基本原则、史剧创作方法、历史悲剧观、史剧民族化、史剧语言、艺术构思与创作心理的关系、戏剧艺术手法等,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郭沫若史剧理论思想的丰富内涵。不仅如此,作者还进一步找到了郭沫若“史剧理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大都将“九叶”归入现代主义诗歌流派的范畴, 但也有的诗论家、诗人( 包括“九叶”诗人) 认为“九叶”诗派更多的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而从新诗现代化与现代主义, “九叶”诗派在艺术上对现代派和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吸收, “九叶”诗派在思想内核上与现代主义的本质区别, 以及“九叶”诗派为深化发展现实主义所作的贡献和所取得的成就看,现实主义的天空将永远闪耀着九颗“严肃的星辰”。  相似文献   

20.
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在核心意向、追寻主人公及音乐性上对先秦时期的《诗经·蒹葭》进行了继承,同时戴望舒的《雨巷》又有自己的发展,它不仅与晚唐五代诗词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而且借鉴和移植了西方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的艺术方法。这使《雨巷》成为中国式的现代主义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