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作为综合艺术的戏曲艺术,包含着多种因素。《九歌》中的巫觋扮演诸神、迎神降神、歌舞娱神都蕴含着戏曲的原始形态。文章主要根据王国维对戏曲的界定,从歌舞、表演故事情节、代言体的叙述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与分析《九歌》中的戏曲因素,展现《九歌》中戏曲萌芽期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2.
湖南古代各民族笃信巫鬼,诸神缤纷,构成七大神系;这与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民风习气以及诸神的特异功能有密切关系;无论哪种情况的神,在长期的流传演变和加工创造中,大都民族化地方化了,呈现出浓郁的南楚风采和奇异的楚文化情调。  相似文献   

3.
乡绅刘大鹏的遗著《晋祠志》是研究晋祠的重要参考文献,其中记载的戏曲史料是考察晋祠戏曲活动的珍贵资料。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晋祠祭赛与演剧活动,这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文章也可以得以印证;在长期的演剧过程中,晋祠祭赛演剧形成了摊派费用、置办田产、村社轮流多种筹费形式以保障演剧的可持续发展;刘大鹏本人只肯定戏曲的警世劝惩功能,对戏曲含有鄙夷之情,但又喜爱戏曲,陶醉于戏曲的声乐之乐中,戏曲观念相对比较保守。  相似文献   

4.
剧场、案头是戏曲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戏曲理论家王国维先生从文学角度研究戏曲,有重案头轻场上的思想,而周贻白先生用通史意义和综合性的全局眼光对戏曲的早期剧场形态进行了总结,认为"非奏之场上不为功"。笔者认为,用新思考、新观念将舞台演出和戏曲案头合理结合,才能使戏曲具有更加丰富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古代希腊是农业社会还是商业社会?试图从神话研究的视角,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认为:从希腊神话的各主题,即神系更替、诸神诞生、诸神职司及命运、英雄传说及人类诞生中,可以清晰地捕捉到希腊商业社会由形成到确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埃斯库罗斯的《报仇神》中,诸神的直接参与使传统的"神意"转变为"神为"。在对奥瑞斯特斯弑母案件的审判过程中,"神为"的背后是诸神各自的利益,或是为了维护神人关系,或是为了保留母系社会的力量残余,或是为了制定民主新规以取代落后旧律。  相似文献   

7.
九华山佛教音乐属于汉传佛教音乐,是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在传统文化、地方民俗和传统戏曲、传统音乐的影响下,九华山佛教音乐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地域风格和艺术魅力的特征。其法事庄严神秘,其曲调宁静致远、灵空典雅。  相似文献   

8.
彩调是广西著名的民间戏曲,也是国家重要的非物质遗产,它取材于草根民俗生活,广泛反映了乡土特色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结合具体的典型剧目,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其蕴涵的民俗事象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多宗教国家,其固有的宗教为神道教.外来佛教传入日本后,由于圣德太子对佛教的大力传播和发展,使佛教在日本扎根立足,外来佛教与本土神道教的逐渐融合使日本宗教有了新的发展.对日本神道教教与佛教的早期融合关问题进行研究,将在两国民众友谊桥梁的架设中突显更加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08年,上海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新式剧场-“新舞台”,此后,新式剧场风靡全国,不久即取代茶园成为戏曲演出的主要场所。新式剧场给戏曲艺术提供了一个封闭的演出空间,使得欣赏戏曲成为相对单纯、严肃的化娱乐活动,也促使戏曲艺术进一步发展。但新式剧场(镜框式舞台)毕竟是从西方引进的,它对于西方戏剧艺术自然是适用的,而对于中国戏曲独有的表演程式、观演关系等就有难以调和的矛盾。本对中国戏曲演出的观演心理作一番考察,进而从戏曲表演、戏曲语言、观演关系等方面讨论新式剧场(镜框式舞台)对于传统戏曲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芮城县传统戏曲的演出场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样式、特点、建造规模。现存的两通露台碑刻,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由于历史原因,现存的5处神庙剧场,祀神演剧活动已经消亡,其自身价值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这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加强古戏台的研究与保护,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莆田地区张巡信仰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它通过揭示游神活动、道坛仪式的文化艺术活动,与民间信仰与游神活动、道坛仪式构成一个完整的庙会文化空间,具有敬天地、娱人神、求平安、正人心的功能,这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构建和谐社区文化和道德培养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这朵奇葩,最初是在北中国的广袤大地上绽开的,形成了几个作家群,如大都作家群、山西作家群、东平作家群等。东平作家群所在的山东地区,借助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悠久的歌舞戏曲历史、广大的元杂剧创作者和传播者、广大的元杂剧消费群以及地方官员的大力支持,迅速成长为除大都以外的另一个杂剧创作中心。  相似文献   

14.
墨尔多是嘉绒地区的一位名山神,墨尔多神山是嘉绒地区的第一大神山。坐落在丹巴墨尔多神山下的墨尔多庙是一个供奉神祗十分复杂的寺庙,所供神祗有佛教,有苯教,也有道教,呈三教合流状态。墨尔多庙供奉神祗的多样性,是丹巴地区文化多元性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闽南古代宗教戏曲与鬼神信仰的密切因缘,导致其发生了某种衍变:在功能上,成为酬神酬鬼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娱神娱鬼兼娱人的审美性;在类别上,产生了打城戏这一独有剧种;在演出结构和文本结构上,形成了戏仪交错融合的形态;而在表演者的构成上,则往往直接由僧道表演。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是一个历史悠久、恢宏庞大的理论体系,其中,先秦时代中国政治伦理的基本因子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传承数千年,从夏商时代的神主人辅型政治伦理到西周时代的神人并重型政治伦理,再到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主神辅型政治伦理,正好经历了一个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否定之否定过程。透过这一精神历程,隐约可见中华民族蹒跚学步阶段其政治伦理发展的内在轨迹。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信仰历史悠久,以秦汉为界,传统信仰的发展历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先秦时代是早期中国神仙信仰的启蒙和定型时期,以商周时期统治阶级的祭祀活动为代表,至春秋战国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国神仙信仰体系。秦汉之后,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中国传统信仰迎来了新时期。儒、道、释成为之后两千余年整个封建社会的主要信仰。道、释两教的发展虽历经跌宕起伏,最终都达到了弘扬教义,广为传播的目的,并对中华的民俗民风、社会文化、宗教观念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信仰中形成的供文化是人们在祈求神鬼保佑的同时,以献供品的方式表达对神鬼的一种回报和答谢。本意是向神的敬奉,是礼制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泉州天后宫是泉州妈祖信仰的重要宫庙,自创建以来,就与其他水神信仰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明清以后,妈祖的神通扩展,泉州天后宫又融合许多民间俗神配祀,并分灵到台湾及东南亚等地。从泉州天后宫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泉州的民间信仰是在相互依存的情况下和谐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蝗神庙是以祭祀虫神为主的庙宇,它主要包括虫王庙、八蜡庙、刘猛将军庙。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地区的蝗神庙繁多,祭祀活动较为普遍,且祭祀方式多样化,这与日军侵华、民族危机加深以及冀中地区灾荒频仍、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共冀中抗日根据地坚持民族解放与治蝗破除迷信并举的方针,有效抵御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困,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