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辞》中的“兮”字,原是楚国的方言。郭沫若《楚辞·离骚》注译:“‘兮’,古音读‘啊’”。孔广森《诗声类》云:“‘兮’,古音当音‘啊’”。自此以后,十多年来各类古典文学选本对“兮”字的注解,都依照他们两人的说法,注云:读“啊”或“呵”。如新近出版的程嘉哲《九歌新注》云:“把其中(指《九歌》)的‘兮,字都按古音念成  相似文献   

2.
释“兮”及《九歌》句结构的分析廖序东一《文心雕龙·章句》:“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句外。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舜咏南风,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那?”这几句话概括出了“兮”字的性质、作用、使用方式以及使用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3.
《九歌》“兮”字并没有也不可能“代替许多职责分明的虚字”,它仍是一个有声无义的“泛声”。“兮”字具有使声气舒扬的作用,它在诗中有规律地出现,可造成鲜明的节奏感。《楚辞》正是利用“兮”字与诗句的巧妙组合,创造出各种不同效果的“兮字句”节奏,以满足诗篇对节奏各自不同的要求。《九歌》一律采用将“兮”字置于句中的甲型兮字句,则是出于歌诗“应律合节”的特殊要求——使诗歌自身的节奏与音乐舞蹈的旋律节奏相谐和。  相似文献   

4.
我国先秦时代,《诗经》、《楚辞》中曾大量使用语气词“兮”。关于“兮”字的意义,作用,历代学者都有不少专题研究。闻一多先生在研究楚辞时,通过比较法,认为“兮”字在句中具有各种虚字的作用(如其、于、与、而、夫、之、以等的作用均兼有),甚至可以说是一切虚字的总替身(见《神话与诗》,第二○八页);至于它在古音上的秘密,则是清代音韵学家孔广森首先发现的,认为其古读音和“啊”字差不多。这一说法,郭老亦加以肯定和采用[见《沫若文集》(一七),一四四页]。现今出版的《辞海》、《辞源》,对“兮”  相似文献   

5.
《云中君》在《九歌》中是比较短小的一篇,内容也不甚复杂,但看了一些注释和翻译,总觉得不十分妥贴,与诗意有所隔膜。王逸《楚辞章句》与朱熹《楚辞集注》均认为《云中君》是祭祀云神之歌,其中“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蹇将檐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四句,王逸注日:“言巫执事肃敬奉迎引导,颜貌矜庄形体连蜷,神则欢喜,必留而止”,“于  相似文献   

6.
孙常叙先生在《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八年第一、二期上,发表了《<楚辞·九歌>十一章的整个体系——<楚辞九歌>通体系解·事解》之一、之二,对《楚辞·九歌》作了新的解释。对孙先生的解释,我有不同看法,现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来商讨。先说《河伯》篇的错简:今本《河伯》篇共五节,第一节是:“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第二节是:“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第三节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灵何为兮水中?”第四节是:“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  相似文献   

7.
《楚辞·九歌·国殇》“凌余阵兮躐余行,主骖殪兮右刃伤”二句,今《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各本王逸注云:“言敌家来,侵凌我屯阵,践躐我行伍也。”此注“敌家”一词,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第2册谓乃汉、唐古语,今语则分言“敌方”、“冤家”,并引《三国志·蜀书·法正传》“敌家则数道并进”(‘则’字各本无,钱先生误衍)一语为证。今案:《楚辞》王注“敌家”本作“敌众”。《国殇》前云  相似文献   

8.
“兮”在《楚辞》中的句法位置有多种。句法位置不同,“兮”所表达的语气是有区别的。“兮”位于句中时,常常造成其后虚词的省略。  相似文献   

9.
屈原《涉江》:“乘船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这句中的“吴”字,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南宋人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吴谓吴国;榜,棹也,盖效吴人所为之棹如云越龄、蜀艇也。”二、东汉人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吴,大也。言已始去乘窗舲之  相似文献   

10.
兮今音“奚”(xi,平声),是延续《广韵》“胡鸡”切之读音,王力先生将其归入上古声纽的“匣”母,上古韵部的“支”部。《说文》:“兮,语所稽也。”左安民说:“‘稽’本为‘停留’的意思,这里是指声音延续义。”据《汉语大字典》,“兮”是“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相当于‘啊’”。但《说文》未给出“兮”字读音的线索。“兮”作为语气词用来表示“停顿或舒缓,往往带有抒发感情的作用”,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如《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但广泛而频繁地使用“兮”,则是在楚辞中。根据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11.
<正> 林云铭、蒋骥、游国恩、姜亮夫、郭沫若、……等位先生都是《楚辞》专家,他们关于《楚辞》的著作,流传甚广;智者千虑容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故我才有如下的一些琐谈。一、谈谈“撰余辔”两句《九歌·少司命》篇太阳神在唱过“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之后,所唱的“撰余辔兮高驰翔,杳冥冥兮以东行”两句,把太阳头天晚上没于西方,次日早上又能从东方出来的原因告诉我们了。而郭沫若先生却说:“从这节歌里,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五册《我国古代的车马》一文,选自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古代文化常识(四)》。1963年10月第一版时,文章即出现了如下错误:“所以《楚辞·九章·国殇》说:‘左骖殪兮右刃伤。’”《国殇》是《楚辞·九歌》中的篇目,不是《楚辞·九章》中的篇目,应该说,《楚辞·九章·国殇》的错误是很明显的。造成错误的原因可能是笔误,因为文章下面的注释说“见本书上册523页”。打开上册523页,在选文《国  相似文献   

13.
《楚辞》是“书楚语”的,它的语言具有浓厚的方言色彩。“些”“兮”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两个方言词。《招魂》几乎每句末尾都用“些”:“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幹,何为乎四方些?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兮”字用得更多,有时用在句  相似文献   

14.
释“兮”及《九歌》句法结构的分析(续)廖序东通过《九歌》句结构的分析就可以知道“兮”字处在哪种虚字的地位。下面是《九歌》句结构分析的结果。(-)“兮”字处在虚字“之”字的地位按“兮”前后文之间的语法结构,在用“兮”字的地方,是本可以用“之”字的。这种...  相似文献   

15.
馀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此句中的“奇服”之“服”,有的注本同文相训,如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以下简称《章句》)注:“奇服,好服也。”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曰:“奇服,奇伟之服。”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以下简称《山带阁注》)曰:“奇服,与世殊  相似文献   

16.
读《九歌》乃至全部屈赋,就会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即“灵”字出现的次数很多。“灵”字在《九歌》中凡十二见,而与“灵”字有关的词如“灵修”、“灵保”、“灵氛”、“灵均”等,在屈赋中也屡见不鲜。因此弄清“灵”字的全部含义,对于我们读《楚辞》,进而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人情等,都是很有帮助的。灵,是楚国民间方言。《楚辞》中言灵多指神或扮神之巫觋。《说文》:“重,巫也,以玉事神,从玉,霝声。靈,或从巫。”《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王逸注:“灵,巫也。楚人谓巫曰灵子。”楚大夫屈巫字子灵,可知灵之本义为巫,战国时楚人仍保存灵字的本义。那么什么叫巫?灵字为何从巫呢?《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国语·楚语》说:“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  相似文献   

17.
《离骚》云:“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逸注曰:“崦嵫,日所入山也,下有蒙水,水中有虞渊。”历来楚辞注家多以“崦嵫”为日入之所,并无实指,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引《山海经》《淮南子》予以佐证,多被后人看作神话中的地名。神话中的地名有虚有实,不一定一一能考其实,但亦不当一律斥之为虚妄。今人对于“崦嵫”的所在也说法不一,没有定论,故在此对《离骚》中所提“崦嵫”一地做考证。  相似文献   

18.
从语法、修辞角度分析楚辞《楚辞.九思.悼乱》中的"鹿蹊兮躖躖"一句,并使用异文、方言等材料对其进行重新解释。  相似文献   

19.
阜阳楚辞简两残片共十个字,与通行本异文的”猗”是记音的结果,表明歌唱时泛声部位只是摹音,故字有异,这样可进一步确定楚辞是音乐文本.《招魂》的特殊结构反映了古歌舞剧的表演特征,由于表演角色的区别,音乐呈现出丰富性和曲折多变性;由于“说白”的加入,音乐表达的叙事过渡和主题引导进一步加强;由于在“些”组段落中加入“魂兮归来”,“招魂曲”的音乐主题旋律得到了不断深化.楚辞中“兮”被统一标志着传唱到写本的固定.以四言为主的《橘颂》与《天问》的表演形式不同,前者是“唱”的艺术,后者是“说”而不唱的文本.  相似文献   

20.
一、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其”字教材未注。这个“其”字,既不是代词,也不是副词,用法比较特殊,不可不注。“其”是连词,用法同“而”。裴学海《古书虚词集释》:“‘其’犹‘而’也。‘其’训‘而’,‘而’亦训‘其’。”《战国策·魏策》:“楚国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作“而”;又《楚辞·离骚》:“芳菲菲而难亏兮。”王逸注:“‘而’一作‘其’。”可证“其”与“而”可互训。课文中,“其”与下句中的“而”互文。“其”与“而”互文的用例,在辞赋中十分常见。如《楚辞·九章》:“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寞其无人。”又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