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结合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和任务,从厦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践出发,分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划,设计科技创新平台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提供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建议,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
自主创新是企业和高校的共同使命.研究从自主创新的概念出发,深入发掘企业与高校在自主创新中的优势和不足,重点结合华南理工大学产学研工作实践,从加大支柱产业研发、构建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产学研战略联盟、校企联合申报重大项目、参与专业镇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分析如何构建创新型大学,进而对构建创新型国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合肥,如何适应本地区特点去构建创新型城市,探索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从现状出发,针对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4.
制度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科技文化观念与体制机制创新则是推动制度创新的有效途径。基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视角,讨论科技文化观念与体制机制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义,并通过经验研究,描述与分析厦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具备的优势、存在的问题,进而从转变观念、改善环境、改革体制机制、建立考评机制等方面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乏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科学技术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突出障碍。如何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青年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科技投入,科技、教育与人才工作体制变革,人才开发制度配套建设,创新文化营造等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对广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广州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从制度体系、管理方式、经费投入以及运用模式几个方面对广州、深圳创新平台建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针对"十二五"时期,广州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了实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支撑作用,务必坚持自主创新,务必坚持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1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8.
重点大学是国家优先发展的大学,在产学研合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科技创新体系,进行产学研合作为背景,从产学研合作理论出发,对重点大学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和现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河北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创新型社会是国家和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创新型社会重要推手的科技创新政策运用是否恰当需要从实证角度检验.本文针对河北省科技创新政策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采用定量定性结合的比较研究方法进行评估,并提出政策优化思路和政策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0.
学业评估在教育过程中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通过对学生学业情况的测评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改进的方向.本文针对我国学业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从评估的功能、评估的内容及评估标准几个方面提出改革设想,以期能充分发挥学业评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考虑制度因素及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企业的创新动力问题在我国尤其受到关注。在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创新体系的视角界定创新动力的概念和特点,企业家是动力体系中的核心和关键;提出创新动力的理论框架,明晰动力不同于创新能力、创新实力的逻辑边界,并按照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的划分方式区分创新动力的4种模式。  相似文献   

12.
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是创新驱动发展落地有效的重要保障。目前学术界关于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涵盖国家、区域、企业三个层面,研究方法主要以“投入——产出分析法”和“多维层次分析法”,指标选择以定量指标为主。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创新驱动导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从创新驱动导向的发展脉络、研究方法和指标选择三个角度,阐述了创新驱动导向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建立R D资本化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增强创新体系评价的政绩考核多元化以及建立国有企业和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指出未来研究方向为我国新常态经济下,建立和完善创新驱动导向的评价体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基于ANP理论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的可操作性,设计了新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指标间存在反馈的特点,应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界范围内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加快,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新兴生产要素,对激励创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性作用。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增强知识产权对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和基础保障作用势在必行。文章从知识产权强国的内涵出发,尝试构建一套用以反映知识产权强国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知识产权能力、知识产权绩效和知识产权环境3个方面对我国的知识产权综合发展状况开展指数评价和国际比较分析,并结合评价结论,对当前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全球化和新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基本决定因素之一,而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培育和保持则成为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系统的关键,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对一个区域科技创新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多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探讨了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灰色综合动态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传统的产业评价之不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了产业评价的多方面因素,提出了产业的实力与发展水平应该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自主创新力和效益贡献力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认为产业的此"三力"应达到一种动态的均衡状态为佳;本文选取了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自主创新力和产业效益贡献力作为评价产业的三个要素,构建了产业的"三力"评价模型,建立了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并以我国重点产业为例进行了"三力"评价模型的实证应用;产业"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以期为产业综合实力的诊断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17.
通过深入分析现有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基于创新主体从投入产出和规模水平角度出发构建浙江省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并运用综合指数法测算2010—2016年浙江省创新能力指数情况。结果表明,浙江省综合创新能力指数逐年递增,2012年和2016年增幅明显;院所创新能力得分略高于创新环境和企业,而高校创新较为波动,增长缓慢;创新规模增长快于创新水平,创新投入增长快于创新产出。  相似文献   

18.
对全球创新链进行测度,能够准确衡量各国(区域、企业等主体)的创新水平,并对其创新实践进行指导,但现有相关研究尚缺乏对全球创新链测度的探讨,制约了该领域的量化研究。本文构建了全球创新链测度体系,根据创新链相关理论,将其分解为“科学—技术—产品”环节,提出了“环节—联系—链条”的三层次全球创新链测度体系,用以对国家、区域、企业等主体在某一创新领域的全球创新链中创新情况进行测度与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AI领域全球创新链的例子解释全球创新链测度体系的应用,并基于AI领域案例对中国在AI领域全球创新链中创新状况进行了解读。研究结论丰富了全球创新链研究,并为各创新主体明确发展方向以及国家创新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因此将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看作一个复杂巨系统问题,基于WSR系统方法论视角,从物理发展、事理发展和人理发展三大维度构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上海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并结合2035年远景目标,利用2010—202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对其纵、横向发展态势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上海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水平呈现整体递增、稳中向好趋势,但综合得分低于江苏和浙江两省,尤其在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科研条件及人才科技创新产出等方面与上述两省仍有一定差距。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上海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评价提出构建多元化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评价体系、建立“政产学研”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创立长江经济带省市人才协同评价机制等建议,并对上海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深化国际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合作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根据科技创新团队绩效评价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构建多输入、多输出的DEA-FCA科技创新团队绩效评价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模型对5个团队的科技创新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评价科技创新团队绩效,可为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决策借鉴和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