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吴玉鸣 《科研管理》2015,36(4):118-127
利用中国省域工业面板数据,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了研发资本存量,基于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省域企业、大学研发及产学合作研发投入对工业创新绩效的贡献。结果表明,没有考虑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的经典OLS方法获得的估计结果有偏,而考虑空间效应的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修正了经典估计结果;省域工业专利和新产品创新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和依赖性,专利创新存在空间邻近局域集群效应而新产品创新存在空间邻近局域溢出效应,企业研发资本和人力投入对工业创新绩效的贡献显著,但大学研发的影响不明显,产学合作和人力资本的贡献显著,该结论对提升区域工业协同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资源诅咒假说,运用空间回归偏微分方法,利用2007~ 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自然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发现有: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在不同的空间关联模式下均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自然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的地区内溢出效应、地区间溢出效应和总的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负,资源诅咒效应明显存在.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2015,(7):1-6
将寻租活动引入MRW模型,构建了扩展的空间MRW收敛模型,采用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定量研究了中国经济转型中寻租活动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和空间外溢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寻租活动对经济增长总的直接效应为正,而且寻租活动在省域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外溢性,以及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动态收敛性和时间—空间上的"路径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宛群超  袁凌 《科研管理》2021,42(12):80-87
   基于2004—2016年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创新要素区际流动与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探讨FDI嵌入其中的非线性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正向空间累积效应,创新要素的区际流动以及FDI流入过程均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R&D人员和R&D资本的区际流动均对流入地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杠杆效应,而FDI 较为明显地促进了R&D资本流动的创新效应;在R&D人员流动和R&D资本流动产生创新动能的过程中,FDI的调节作用均呈现非线性特征,其作用强度具有倒U型演化特征。本文结论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促进政策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省域面临着FDI、环境保护及创新驱动发展的经济转型问题,以2004—2015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的经验研究表明:在R&D人员流动权重W1和R&D资本流动权重W2下,本省域及其周围省域的FDI对该省域创新效率均产生了显著的挤出效应,尤其在R&D资本流动权重W2下此挤出效应更为明显;本省域及其周围省域的环境规制对该省域创新效率均产生了明显的杠杆效应,尤其在W2下此杠杆效应更为显著;加入FDI和环境规制的交互项后,本省域及其周围省域环境规制与创新效率呈现倒U型动态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地区间差异显著。选取我国30个省(区、市)2001—2012年的粮食生产与农业部门资本投入面板数据,研究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与农业部门资本投入的空间区位异质性、外溢性和扩散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粮食技术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并且农业部门资本投入对技术效率的空间扩散影响显著。针对该问题要着力加强西  相似文献   

7.
考虑到FDI隐性知识在东道国内陆区域间的二次溢出效应,本文将线性框架下的国际研发知识溢出 模型扩展成为非线性结构的空间Durbin模型.基于中国1992——2011年31省面板数据的检验结果显示:FDI资 本投资及其货物进口所带来的知识物化型资本品无助于当地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但FDI资本投资所带来的 非物化型隐性知识却在中国省域间产生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提升了毗邻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及技术进步率。 建议引资政策应重视FDI隐性知识在中国内陆区域间的扩散,而非FDI实体资本品投资'  相似文献   

8.
苗瑾  王家丹 《软科学》2011,25(11):111-114
利用2001~2007年大连市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考察FDI通过后向联系效应对内资部门净产出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FDI后向技术外溢效应显著存在,是比水平及前向技术外溢更为重要的溢出渠道。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进一步研究技术人员投入、技术能力水平、出口及资本因素对内资部门吸收后向技术外溢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9.
赵金金 《软科学》2016,(10):53-57
综合经济增长理论和旅游经济自身特性,运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空间依赖性,空间杜宾面板模型是最佳研究模型;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是典型的生产要素、内生技术、制度质量驱动型;旅游资源禀赋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旅游从业人员数、地区环境氛围的"截流效应"显著;旅游从业人员数、地区环境氛围、旅游企业固定资产的负向扩散效应远大于其直接效应。旅游专利数、地区价格水平的作用均不显著。据此,提出实现旅游经济持续、高效增长,以及区域旅游协调、联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知识溢出对中国省域知识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发现中国省域知识产出和投入要素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在综合考虑知识产出和投入空间溢出效应的基础上,构建了改进的知识生产空间面板数据模型。通过LM和Wald检验确定空间Durbin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中国省域知识生产活动。通过研究发现,知识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R&D活动人员具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R&D经费支出和FDI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并不十分显著。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省域知识生产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本吸收、外资技术扩散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引进外资并不意味着东道国一定能够掌握内含在外资中的国外先进技术,成功掌握外资先进技术有一个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技术扩散过程。文章在区别外资技术扩散效应与溢出效应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衡量外资技术扩散计量模型,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检验了以FDI为载体的技术扩散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阶段,尽管外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各地区并没有能够通过引进大量外资获得内含在外资中的先进技术,外资技术扩散对地区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小平  余东升 《科研管理》2021,42(8):160-167
    本文采用GML指数测算了2003—2016年中国285个城市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ETFP),检验了FDI和ETFP的空间相关性,探讨了不同空间集聚类型的FDI对ETFP的空间影响。研究发现:(1)全局Moran指数和局部Moran散点图均显示城市FDI和ETFP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聚集特征,且FDI和ETFP同种集聚类型的城市有重叠,表明城市ETFP在经济地理上的高低跟一个地区FDI的空间集聚密切相关。(2)回归结果中正向显著的空间滞后系数表明一个城市的ETFP及其分解成分受到邻近城市的影响,表现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特征,分解成分回归结果显示,FDI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来促进城市ETFP的提高。(3)High-High和High-Low集聚类型城市的FDI对ETFP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高值集聚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于分散的FDI更为显著,促进了自身和周边城市ETFP的提升和集聚。Low-High和Low-Low集聚类型城市的FDI效果不显著。为此,中国需要打破行政区域的束缚,发挥High-High集聚型城市的“领头”作用,加强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考虑空间协调性,发挥空间关联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2000-2010年中国30省面板数据,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引入空间变量,运用面板方法估算了技术空间溢出对全社会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社会能源效率存在空间相依性,外商直接投资由东部经中部向西部的梯次溢出对全社会能源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国内技术转让和R&D人员有助于提升西部地区全社会能源效率,因此,就技术节能而言,东部地区应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而中西部地区则优先考虑国内技术转让。此外,考虑技术空间溢出后,东西部仍存在空间滞后现象,说明有其他确定性溢出因素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从技术差距、吸收能力看FDI与中国的技术追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外国直接投资(FDI)是国际技术扩散和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大量关于FDI的研究表明,影响FDI溢出效应的两个核心因素是当地企业与FDI企业的技术差距,以及当地企业的吸收能力。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关于技术差距、吸收能力与FDI方式技术追赶的分析框架模型;通过收集近几年的相关数据,在此框架模型下,比较分析了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带之一长三角的上海、江苏和浙江三个地区当地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当地企业的吸收能力和技术追赶情况,进而提出相应的技术追赶战略。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探讨区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的耦合协调机制,构建二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对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水平,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度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区域间差距不断扩大。各省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299~0.654之间,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整体显现出“东高、中平、西低”的空间格局,以及“高高—低低”集聚的空间关联性。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市场竞争程度、政府科技创新支持、环境规制、区域城镇化率等因素对我国省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并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据此,基于这些驱动因素的异质性影响,提出了促进区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前,创新已成为驱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较为详细的研究中国社会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采用2008-2017年中国31个省市的空间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SAC),并构建邻接权重矩阵和地理距离矩阵,考察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异质性与关联性。研究表明:区域创新能力会形成空间依赖性;互联网发展会显著促进区域创新产出水平的提高,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空间异质性,相较于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无法完全发挥网络效应,互联网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弱。进一步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会通过外商直接投资间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但互联网的这一间接影响要小于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7.
着眼于讨论中小企业在空间上的"扎堆"行为形成的产业空间集聚,定量描述中国制造业部门的空间集聚程度,分析导致产业空间集聚部门间差异的影响因素.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度最高的部门主要集中在纺织、水产品、机械设备、电子通信设备等产业,其形成主要受到技术梯度、农业资源分布及出口贸易造成的技术、资源和需求分布的空间异质性的影响;而前后向产业关联和技术溢出的规模外部经济的影响作用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靳娜  傅强 《软科学》2011,25(6):140-144
通过引入人力资本增长率、知识溢出、技术吸收能力以及技术差距等参数,建立了三部门FD I多参数溢出效应内生增长模型,讨论了各种经济因素对FD I溢出效应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系统的动态转移过程。研究表明:外商人力资本增长率高于东道国人力资本增长率时,FD I的引入才能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率,而且只有在此种情况下,知识溢出才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吸收能力和技术差距对稳态增长率不产生影响,但在动态转移过程中,经济增长率随吸收能力的提高而提高,而经济增长率随技术差距的扩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周勤  张红历  王成璋 《软科学》2012,26(11):105-109
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省域信息技术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GDP和信息技术发展存在显著的低值集聚和高值集聚的空间自相关,并且呈现出经济发达地区信息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经济落后地区信息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的空间异质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