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干部年度考核,本该评出优秀、称职、不称职等次,以奖优罚劣。可在实施过程中,似乎只有“优”有意义,对晋职、晋级有用。尤其是连续三年获“优”便能晋升一级工资,很具魅力。而“称职”无关紧要,不正常上班也照样得。至于“不称职”几乎等于虚设。如此,年度考核实质上就变成了单一的“评优”,人人争那个“优”.特别看重的是“连续三优”。  相似文献   

2.
梁红京 《江苏教育》2007,(13):48-49
传统的教师评价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教师个人在一年内的工作成绩。因为是自上而下制订的,评价指标要么不够完备。要么就是完全按照“德”、“勤”、“能”、绩”或“备、教、批、辅、考”几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考核评价。这些过于狭窄的指标显然未能涵盖教师评价的全部。在教师评价标准的制订上。我们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从而可以发现更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提出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中学作文教学倡导技术性和模式化,许多学生和教师都认为美文的得到有一定的套路和技巧。于是,作文课变成了教师“告诉”方法、“灌输”技巧,学生无病呻吟造美文。长期如此,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写作时要么手足无措,要么不知所云,在经历多  相似文献   

4.
《今日教育》2014,(7):22-24
一提到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哪怕是在教育专家面前,每个人都非常坚持自己的观点;一提到治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可真到了医学专家面前,每个人都极易放弃自己的体验。作为研究教育的人,看到自己的研究所得,被一线校长和教师置之不理时,要么为了自我满足而指责他们的“无知”,要么在接受事实时痛感研究的“无能”。可是,一线的校长和教师,真的是因为“无知”才不接受?教育研究所得,难道对教育实践又真的那么“无能”?我不相信校长和教师们无知,我相信步入和接受教育研究,可以让校长和教师们变得更加有知;我也不相信教育研究无能,但我相信走近和了解教育实践,可以让我们的教育研究变得更加有能。  相似文献   

5.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但“积极互动”组织得不好则往往是要么“不动”要么“乱动”,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尤其在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中,原因是师生间缺少一个互动平台,互动的随意性和不可预测性大。笔者在实  相似文献   

6.
最近参观了一个“优秀教案展览”,观后颇有感触。诚然,参加展览的教案的确很精致,也很实用,从形式到内容颇有功底,举办这么一个活动,对于落实教学常规、促进教学规范十分有意义,也是很有必要的。但美中不足或说一点遗憾的是,笔发现,这些优秀教案均有瑕玷,那就是教案内容栏目的“教学后记”,都实在难属“优秀”.大多数教师只写了一两句套话,或干脆说“很好”,便草草收尾。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管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起着重要的领头示范作用,章分析了高校学生干部学习戢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要性,提出了从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德育工作、“两课”教师要改进教学法、学生干部要自觉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三个方面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高校学生干部头脑的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背离了语言训练的中心.要么上成思想品德课。要么上成章法分析课.成了名副其实的“假、大、空”。“假”:语文课不姓“语”了:“大”:表面看语文课上章法、技巧等什么都包容,实则大而无当;“空”:架空分析,不实在。这是语文课高耗低效的症结所在,难怪学生们初中毕业以后仍然口不能言。手不能写。窃以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帮助学生练一身语能文功。必须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让语文课真正有“语”味。  相似文献   

9.
下面几个句子均出自于当前比较流行的杂志,它们要么是文章的内容,要么是文章的标题,都用到了“不只”一词。大家请看:  相似文献   

10.
经历过不少语文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也担任过层次不一的赛课评委。其中,有一份表格——课堂评价表,始终让老师们关注。这份评价表,成了老师们课堂教学的“紧箍咒”。因为一堂课的“成”与“败”,就依评价表来量化。我曾在网上键入关键词搜索“语文课堂评价表”,就发现评价(A级指标)基本涵盖以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师素质、教学效果、教学特色,还有B级指标(评价板块细化的条例)。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很快就要过去了,“情感长廊”伴随着读者们走过了又一个年轮。一年来,我们跑了许多地方,采访了许多教师的人生故事。当我们走在风雨路上,当我们直面教师们的喜怒哀乐,当我们倾听如歌的往事……总忍不住泪水长流,唏嘘不已。可已这样说,每一次采访我们都是在泪水中结束的。教师是一个平凡的群体,在“为人师表”“师道尊严”的光环下,他们的情感、生活乃至生存状况常常被漠视。然而,当我们走近他们,他们中的许多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不平凡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我们,一年来,感谢热心作者、读者对“情感长廊”的大力支持,但是,由于版面的限制,许多稿件不能及时编发,没有满足读者们的愿望,在这年轮的尽头,我们选择一部分优秀稿件,摘取其中的感人细节,统一编辑刊发,让我们作一次痛快的心灵回眸吧。  相似文献   

12.
吴非 《中学教育》2005,(4):13-14
有些学生是被教师娇宠坏的。可能是我的要求高了。有一段时间,经常有家长议论我“小题大做”,也有教师或干部认为“有些事不能太认真,毕竟是中学生嘛”。——什么事呢?作弊,撕图书馆的杂志,殴打同学。  相似文献   

13.
刘芳 《教育艺术》2003,(7):44-45
大学毕业,来到这所学校,执教已经好几年了。而担任机电(2)班主任也快两年了。在逝去的日子里,我深深感到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不容易,做一名称职的班主任就更难了。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颇有同机电(2)班“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感觉。学生们退步了,失败了,我和他们一样失望、难过;学生们进步了,  相似文献   

14.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已深植人心,教育被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自第三届全教会及江总书记发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教育部下发“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决定以来,“减负”与“增效”已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一些措施如,“从根本上改变升学考试制度”、“降低课本难度,减少课程门类”、“提高教师素质”、“不留或少留家庭作业”等等频频亮相。但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我们冷静思考后,不难发现,就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这些措施要么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要么是“治标不治本”。到底如何才能真正的“减负增效”呢?我在进行语文异步教学实验中欣幸发现了这个答案——运用异步教学法能多角度“减负”,全方位“增效”。  相似文献   

15.
教育应以“教学相长”为前提,以“身心解放、个性张扬”为特征,以“快乐他人、幸福自己”为体验,以引领发展、促进创新为目标的。诚然,要达到这种境界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但不轻松应该有个度,就是以不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为底线。一般来说教育过程中要么教师累,要么学生累,不应该出现师生“双累”的怪现象,然而在实践中却频频出现“师生双累”现象。  相似文献   

16.
数字     
82.6%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通过博客调查网,对全国10613人(其中96.6%的人是“80后”)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3%的人认为“80后”会是称职的父母,38.9%的人表示不能一概而论,仅2.8%的人对“80后”缺少信心,认为他们不会是称职的父母。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改中现代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却相对淡化,随之而来的是课堂上要么是多媒体唱主角,要么是学生一直居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变成了旁观者,更有甚者,有些教师极尽迎合学生之能事,绞尽脑汁让主角进行各种名目的活动,展示所谓的“才华”,结果把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语文课变成表演课。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呼唤语文课堂的本色回归。下面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本色”回归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张斌 《中学理科》2006,(12):15-15
中学生数学作业的预留、书写与评判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一些学校,中学生数学作业的状况却可以概括为“一多”“二假”“三无效”.“一多”指作业量大,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被大量形形色色的习题册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二假”指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性措施,要么抄袭他人作业,要么置中间推理计算过程于不顾,盲目地凑结论,换来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假象;“三无效”指学生写作业和教师判作业终日疲惫不堪,却收获甚微,近乎无效劳动.  相似文献   

19.
肖武 《教师》2010,(18):42-42
教师不仅应当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有丰富的知识之“源”,而且要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及教学方法,有颇畅的传授知识之“渠”。努力地丰“源”畅“渠”,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师工作作为一种重要的专业或职业被确认,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只有不断趋于专业化,才有可能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成为一名称职的职校教师。而笔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等职校教师的在职教育须以校本培养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