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学生应多写“真文”少写“假文”广西忻城县中学潘合商品有真有假,作文亦有真有假,假商品,消费者人人喊打。而“假文”并非在读者喊打之列。一个高明的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有艺术地进行合理想象虚构出来的假文章,常常令人读来心悦诚服,令人或歌或哭或喜或悲。这...  相似文献   

2.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绝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相似文献   

3.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千百年来被世人称绝,而我以为真正把“绿”写“绝”了的,还得数朱自清的散文《绿》.“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文章一开头就用富于神情的“惊诧”二字把读者的心紧紧抓住了.作者交代得清楚,“惊诧”的原因是由于“绿”.读者自然就会寻怎么个“绿”法?绿色是人们几乎天天能见到的,怎么作者还会为它“惊诧”呢?这就是所谓的“悬念”手法了.当人们急于要求解答这“惊诧”时,作  相似文献   

4.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总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要求学生针对一个话题作文创作,但是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总是令人感觉空洞无物,叙事作文无法交代明了事件的细节;抒情作文无法触动读者的感情波澜;议论更是缺少说服力,轻者辞不达意,重者不能立论,让人不知所云。而这一切问题都有一个麸同的症结,就是忽视了“抽象作文具体化,具体作文抽象化。”这个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5.
快乐广场     
漆草老王是房室中介公司的职员,写的字龙飞凤舞潦草至极,他自以为是名家笔法,可是别人老是看不懂他在写什么而令人感到困扰。有一天,上司就对他说:“老王,公司要你手写一份协议书。”“协议书何必手写呢?公司里不是有很多现成的印刷品吗?”“这我当然知道,不过,现在必须准备一份客户没办法清楚阅读,就下定单的协议书。”归档主任交代我们,收到任何来函,一定要在上面签章批字。不可空白旧档。那天我转给小刘一封群众的致谢函,小刘看完签章后,想想不知写什么好,最后只得在函末“谢谢你们”下写了三个大字:“不客气。”快乐广…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小说,文章通过写峰子回乡教书的故事。反映出一个令人思考的主题,反映出一些世人的低俗和偏见意识。作者独特的选材和高深的立意令人佩服。从写作的角度看。以下几点可供写作时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学界有极高的评价,"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闻一多先生更是赞美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其作者张若虚连字号都不为人详,却仅凭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一、月照全篇诗题就令人心驰神往。题目之中的"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构成了一个美丽的画面,形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五个意象又可以互相搭配,写的是春  相似文献   

8.
《国旗下的演讲》,是本不厚的书。它的作者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担任校长时,每日升起国旗后,会站在国旗下,面向朝阳面对全体师生,有一个一分钟的讲演,持之不懈十余年。这个讲演,通常是即兴式的讲演,事先并无文字稿件的准备。后来,还是学校里细心的老师,帮助贾老师做了认真的记录与整理。  相似文献   

9.
论文的引言又叫绪论,写引言的目的是向读者交代本项研究的来龙去脉,其作用在于唤起读者的注意,使读者对论文先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教例]教学目的:1.通过作文训练,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加强德育渗透。2.巩固一般写事文章写作方法(交代六要素,经过写具体);写作过程中,先想好中心,按顺序写;注意写出真情实感,用词造句恰如其分。3、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构思和准确表达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确定中心,按顺序写;用词造句恰如其分,表达真情实感。。教具准备:录像带一盒、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审题1同学们,这次作文要求我们写什么?(写周围发生的一件事)这和亲身经历过的事有什么区别?广发生”指原来没有的事出现了;“周围发生的事”指这事发…  相似文献   

11.
钟宽洪 《下一代》2010,(9):16-16
不少小作者在提笔作文时,喜欢用一种报纸似的语言,新闻、公文般的格调,力求“四平八稳”,这对写议论文、记叙文中的背景交代部分,当然是必要的。可要用这种方法来写生活场景、人物、事件中的高潮,就会显得生硬,缺乏感染力了。那该怎么办呢?答案是:要学会用形象来说话。  相似文献   

12.
朱淑真诗词幽深凄苦的意境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淑真是宋代名的女诗人、词人。朱淑真的诗词之所以令人读之断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她能将孤寂愁绝的情怀寓于幽深凄苦的意境之中,给人以一种悲剧美。闺怨、春愁、别恨是唐宋诗词中的抒情主流,但大多出自男性诗词人之手,他们写女子伤春悲秋心态毕竟只能靠揣摩,比起女性诗词人来。就少了这份真切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熊洁 《云南教育》2004,(26):12-12
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于《水浒传》有许多妙评。譬如《武松打虎》一段,作者从景阳岗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至,待武松走上岗,写道:“回头看这月色跗,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有虎来也要大哭”。真可谓抓住读者心理。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4.
读了《山东教育》 1999年第 12期《创新是一片阳光》一文,有几点不同想法,现写于此,希望与作者崔莉莉老师商榷。   一、文章第一个问题是“想起黑瞎子掰棒子”,作者认为“黑瞎子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是不假,但它手里拿的一定总是最新或是它认为最好的一个,这种求异求新的思想还是值得肯定的。……”黑瞎子掰棒子,掰一个不是想丢一个。确切地说,它掰一个夹在腋下,再掰下一个还是要夹在腋下的,可一抬胳膊,前一个掉了,所以无论它掰多少也只能剩下一个。这一个是最新的不错,可绝不是它认为最好的一个。因为它掰棒子是捋着一条垅…  相似文献   

15.
文章写景多为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之中,景物描写就具有了灵性,能够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表明作者的心境。写景抒情,应追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即,要把不容易描写的景象,写得使读者像亲眼见到一般,而作者所要表达的不尽之情则表现在言词之外,由读者通过形象的描写自己去体味。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因情选物写作时,笔下的自然景物应融入作者独特的情思,让"山水有情,草木知意",而不是简单客观的描写。  相似文献   

16.
人们说:小道具,大作用。确实,在文学作品里,当作者描写某一事物时,往往寄寓丰富的内涵,蕴意深刻,给读者以寻绎难尽的启迪。《八角楼上》三写油灯,用意深长,教学时抓对油灯的描写理解其深刻内涵,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一抓油灯的描写,理解毛主席夜以继日勤奋工作的精神。课文落笔揭示时代背景,突出了井冈山的“艰苦斗争”,同时交代了毛主席的住所———茅坪村的八角楼,简捷径直地点明题意,接着把油灯推到了我们面前:“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夜幕降临,黑暗笼罩,油灯闪亮,这浓黑背景上的闪亮油灯,正好与…  相似文献   

17.
裁判亮分     
三位小作者笔下的宠物都很可爱 ,读后令人难以忘怀 ,这主要得力于小作者观察细致 ,能抓住宠物在形态、动作和行为上的特点予以描绘 ,同时文章还写出了宠物与人的生命活动有许多相通之处 ,说明它们是人类的朋友 ,这样写开掘就比较深。所不同的是 :王彤更善于叙述 ,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 ,对灿的飞走作了充分的铺垫 ,描写生动 ,主题的表达也比较含蓄、自然 ;郑娟擅长抒情 ,尤其是文章前后的景物描写 ,较好地烘托了作者对月儿的一片怀念之情 ,不足的是某些情节交代得不够清晰、具体 ;裴井纯则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 ,把纤子的习性和遭遇…  相似文献   

18.
唐代有个叫张打油的人,惯以俚词俗语作诗,所作诗歌幽默诙谐,自成一体,人称“打油诗”。有一首题为《雪》的打油诗是这样写的: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乍一看这下里巴人的诗作实难登大雅之堂,可细细玩味却觉它别有情趣。作者无非要表现“雪大”这一景象,可既不用“燕山雪花大如席”般的夸张,也不用“银装素裹”类的比喻,甚至通篇竟不写一个“雪”字,而仅取雪天两种物象——井和狗,就它们因雪而造成的视觉形象的变化简单勾勒,便境界全出。“江山一笼统”总写天地之间大雪漫飞苍茫迷漾之雄浑景象:“井上黑窟窿”色彩对比强烈鲜明;“白狗身上肿”,一个“肿”字绝妙无伦,无可更替,极具浮雕性。全诗无一处写雪又无一处不写雪,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正是作者巧妙地运用间接描写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欧内斯特·海明威以其含蓄简约的文风而著称于世。他曾以一个鲜明、生动的比喻总结他的创作经验:“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象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一个作家因为不了解而省略某些东西,他的作品只会出现漏洞”。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它既是作者创作的指导原则,也是读者读解作品的指南。我们必须通过水上的八分之一去发现水下的八分之七。 《杀…  相似文献   

20.
要学会照应     
“照应”,就是文章前后呼应,文章前面写的内容,后面要适当交代。一位作家说:“如果你前面写房间里挂着一把刀,后面的文章就要交代这把刀用在什么地方。不然前面写的这把刀就没有用,是多余的。”由此可见,文章一定要前后照应。照应的方法可分以下三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