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者兴趣”——编辑工作的出发点,任何一个编辑都需要了解读者的兴趣,没有读者兴趣的书籍和期刊,就不会有好的出版和编辑效果。近几年,读者对图书的兴趣经历了这样几个明显变化:粉碎“四人帮”后的一段时期数理化热,随着对外开放而兴起的外语书热,以后的武打书热、惊险小说热、西方文化热等等。当然这仅仅是读者兴趣的一个变化过程,实际上读者兴趣,往往因不同地区和单位,以及老、中、青、幼其兴趣大不一样,这说明掌握和研究读者兴趣,对每一个编辑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认为,读者兴趣是捉摸不定的,实际上任何读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了解读者适应读者引导读者郭有声了解读者适应读者引导读者郭有声我在调研中曾听到有的读者批评说:“你们当编辑的对读者了解不多,出书不对路。”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发人深省,勾起我想对如何了解读者、适应读者和引导读者的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一、了解读者是适应读者...  相似文献   

3.
读者是一切编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文艺编辑在社会艺术生产中是一个重要的中介。但艺术生产之所以成为一种历史现象,就在于它能满足人类审美这种特殊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艺术的创造和欣赏,都是人类通过艺术品来“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从欣赏的角度看,这里所说的“直观自身”的主体,正是审美主体亦即文艺作品的读者。过去,由于长期把包括艺术生产在内的一切精神产品的生产单纯看成一种宣传工作,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读者的潜在作用,以至有些论者认为作品或作者是编辑工作的出发点或中心,但从实质上看,编辑工作的基本模式似应作如下描述:从读者出发,为满  相似文献   

4.
创造读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读者”虽是由发行直接导出的话题,但讨论这个问题则要复杂得多,不可能局限在发行策略的探讨上。我想,创造读者的前提应是创造作者、编辑。只有这个先决条件具备了,才有讨论“创造读者”的空间。我们凭什么去“创造读者”?当然得拿出东西来。这就是精品图书。所以,首先需要“创造”的,乃是生产精品图书的作者和出版者。创造他们以得出他们的创造,“创造读者”才不致沦为空手道。这一点,本文不拟多谈。身处商品社会,绝大多数人都有一个深刻的感觉,那就是自己的消费往往总是被引导着的,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  相似文献   

5.
书店“创造读者”是现代社会图书经营谋略的一个新命题,是对市场经济机制下发行观念和销售方式的重要革新。为更有效地拥有读者、掌握读者,更主动地驾驭图书市场,研究和实行“创造读者”的发行战略是新形势下新华书店生存和发展的全新举措。 (一) 图书发行工作是直接面向读者的工作。书店销售图书决不能离开一定的读者对象,一旦失去读者,书店便失去了生命。这是因为,首先图书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如果书店的书籍推销不出去,书到不了读者手中,也就没有读者的读书行为,  相似文献   

6.
编辑的读者意识钟仲南编辑工作离不开作者与读者。但相比较而言,编辑与读者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不仅因为编辑工作要向读者负责,而且也由于编辑本身首先是一名读者。从读者中来,到读者中去。一名编辑在客观上总是具有一种读者意识。简单地讲这也就是“接受意识”。邹韬奋...  相似文献   

7.
编辑学是一门正在形成中的学科,在其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中,尚有不少“关系”问题需要研讨、理顺。编辑与读者的关系便是其中的问题之一。目前一些文章对编辑的地位和作用谈得较多,而对读者这一头似乎有所忽视。笔者不揣愚钝,现就编读关系提出几点浅见,愿与各位编辑交流、切磋。1.编辑是广大读者的“代表”编辑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宣传进步思想,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在我国现阶段编辑工作担负着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培养“四有”新人的重大任务。从传知、育人的宗旨这一点来看,编辑工作与宣传、教育部门的工作是一致的。因此,有人提出编辑也是  相似文献   

8.
“创造读者”刍议王昶创造读者,就是编辑努力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图书,去启迪和帮助读者意识到他们应该意识而又未曾意识到的需要(也有人称之为潜在的需要),启迪和帮助读者不断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创造读者”的内涵是丰富的。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相似文献   

9.
文艺编辑对读者工作的基本原则概括起来说只有两句话:一日适应,二日提高。所谓适应,就是要把自身一切工作都建立在满足读者阅读需要这一基本点上,把读者奉为“上帝”。从表面看来,在整个艺术生产系统中,读者似乎受作家与编者的双重控制,只有作家写出来,编辑编出来,读者才能阅读。因而,过去长期以来,在左的路线影响下,把艺术生产单纯地看成一种宣传任务,在艺术消费上,则表现为“供应文艺”政策,似乎是我写什么,编什么,你就得看什么,我怎样写你就怎样看,文艺作品的效果是一厢情愿式地“我打你动”。这些系统观念是反科学的,就在这种政  相似文献   

10.
读者心理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传媒》1999,(1)
近年来,“读者心理”,“读者心理研究”,乃至“读者心理学”等提法或术语已多次在有关编辑理论的论文中出现。但笔者发现,至今人们大都仍将“读者心理”作为编辑心理学的一部分,加以论述和研究。笔者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思考与分析之后,认为现在应该是明确而响亮地提...  相似文献   

11.
“读者是期刊的上帝,读者供养了编辑。”这句话所强调的自然是读者对于期刊的重要性。一份期刊的成败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读者数量的多少,这对于期刊的经营来说是不错的。然而,当民国时期从事过期刊编辑的人提起这句话时,却隐匿着编辑为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而使期刊走向庸俗化的不良倾向。对于出版巨人胡愈之来说,编辑出版期刊是他一生出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建国初期创办《新华月报》外,胡愈之的办刊活动主要集中于1914年到1949年的30多年间,曾先后主编、创办《东方杂志》、《世界知识》、《月报》、《风下》等10多种期刊,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影响。作为一个深谙办刊之道而又富于社会责任感的编辑大家,胡愈之不  相似文献   

12.
由读者工作部创办的一年一届的深圳图书馆读者艺术作品展览(下称“艺展”)已办五届了。它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好评,它是该馆深化服务和多元化服务的一种新的形式。它为经常利用图书馆的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为特区的艺术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提供一个向社会展示自己艺术创造成果和表现艺术才华的舞台。深圳图书馆1986年12月开始接待读者,一开馆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他们中间有不同的爱好,有不同的需要和要求。据我们调查,经常到外文阅览室阅读画册、建筑艺术等书籍的读者很多。他们在这“知识宝库”吸收了丰…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编辑与读者关系的变化,论述了编辑重视与读者互动的三个主要理由,提出了传统互动、线上互动和新媒体互动同抓并举、相互融合的基本思路,阐述了编辑与读者互动中应该注意的四个关键问题。文中强调编辑与读者的互动应明确目的、区分层次、形式多样和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4.
这个话题的提出缘于北京晚报副刊部“文学与社会”版的几次征文。1993年5月初,“文学与社会”版搞了个征文叫“人与动物”,虽然编辑们预料征文会受到读者欢迎,但没有想到会到读者电话不断“不许结束”的程度。这“不许结束”如果在理解上仅仅停留在读者喜欢这一层次,那就不可能从这次成功的征文中获取应获取的东西。喜欢,是表面现象,读者到底喜欢什么?是编辑必须要更深一层思考的问题。我认为,“人与动物”征文之所以被广大读者接受并获得成功,与编辑的选点不无关系。在这里,我们暂将这个点称其为“兴奋点”。  相似文献   

15.
读者之窗     
《中国档案》2005,(1):70-70
编辑部经常接到一些电话或来信,交流或提出一些有关档案法规、档案业务和杂志编辑方面的事情。作为杂志编辑,能够得到读者的信任感到很幸福,我们将为广大读者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为反映大家的声音,我们从今年起设立专门栏目“读者之窗”,其宗旨是“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内容包括互动、难题求助、工作建议、评刊及档案事件评说等。欢迎你常来看看、坐坐、聊聊。  相似文献   

16.
读者心理与编辑心理的研究,无疑是编辑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不少有志于编辑学理论研究的出版界同仁,亦已对此发表过精辟见解。如王国忠同志在《关于编辑社会学的一些探讨》一文中,把“研究读者心理”、“研究编辑心理学”作为编辑社会学所要探讨的问题(见《编辑学刊》创刊号);胡光清同志在《编辑学研究什么》一文中,将“编辑心理意识问题”作为编辑主体研究的内容之一(见全国首届出版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本文试对读者心理与编辑心理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出版物受体的读者理应是编辑研究的对象。编辑应当了解读者的需求、欲望、意见、态度和倾向,研究读者阅读心理,才能不断改进编辑工作,为读者提供好的精神产品。当今学术刊物读者的基本需求呈多元化价值取向:1.求知心理.读者不仅选择与自己从事的专业相近或相关的知识,也愿意涉猎自己感兴趣的不同专业的知识,以拓宽知识面。2.求新心理.读者对学术刊物持有一种“喜新厌旧”的心理,渴望得到最新信息,要求文章立意新,角度新,研究方法新。读者最烦的是“炒冷饭”,最不爱看的是空洞无物的  相似文献   

18.
今年第三期《新闻战线》登出一条短讯:《北京日报郊区版聘请“特邀读者”》,我觉得很是新鲜。过去只知道报刊编辑部聘请“特约评论员”、“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也有少数聘请过“特邀编辑”;而聘请“特邀读者”,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报刊是办给读者看的。近几年来,随着极左遗毒的不断清除和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逐步恢复,在编辑部同志眼里,读者越来越被看重。于是,新闻研究  相似文献   

19.
影响出版社经营好坏的因素很多 ,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图书的策划。编辑要以读者为本开展图书策划。   一、以读者为本开展图书策划的必要性   1 以读者为本开展图书策划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出版活动中的具体实践以人为本 ,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 ,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标尺 ,检验工作成败好坏的重要依据。以读者为本开展图书策划是编辑在出版活动中实践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要求。读者是编辑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邹韬奋“把读者的事看成自己的事” ,适应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一1991年,我国出版了各类期刊达6056种。这么多的期刊,可以肯定地说都是为读者而编的。因为,如果不为读者编期刊,期刊没有读者,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容身之地了。既然如此,对于期刊编辑来说,读者就是服务的对象,编者要为读者服务。这就是期刊编辑和读者的根本关系。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说:“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计划性。它要给城乡广大读者提供多方面的、适应各种文化程度的、丰富多采的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