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章提出了化学科学的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并围绕着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出了关于人、财、物等科学资源的配置以及资助政策。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和宏伟发展战略,主要论述了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历史过程,提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3.
江苏“铁本项目”在全国影响广泛。加快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发展经济,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我们的现代化目标。  相似文献   

4.
董素芳 《科教文汇》2007,(4S):18-20
教学模式是实施教学的一般理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的反映。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建强调人在发展中的自主能动的建构和生成能力,并认为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够推动人的发展,使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伙伴和学习的促进者,激励教师围绕着有助于发展个人人格与长期的学习方式的目标来培养学生。这对学习与教育理论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文化:科学教育的新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以实用为武器与古典文科作地位上的抗争,在学校里取得了全面的胜利。然而,这种胜利却是以科学之精神价值的某种丧失为代价的。由于科学的被滥用引发出一系列“全球性灾害”,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对这种情况,科学教育的人文化便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在教育上。科学首先应该被当作一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精神文化,而不是一门功利性的实用技术。因此,必须在科学教育中确立人的发展优先的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是科学教育的基础性、全民性目标,而培养科技专家,只是科学教育的提高性、选择性目标。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已进人新的阶段,正在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前进,在这一进程中,技术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信息》2006,(10):318-319
目前,新加坡的运输和物流产业产值达127亿新币,占全国GDP总量的8%,物流产业从业人员约93000人。最近,新加坡物流产业确立的2012年发展目标是:对GDP的贡献率增至9-13%,从业人员达12-17万人。  相似文献   

8.
实行特色栏目岗位目标管理,有利于强化内部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办刊主体的活力、促进“编辑学者化”,不失为提高高校学报学术水平和办刊效益的一种有效的应对之策。实施特色栏目岗位目标管理必须坚持宏观与微观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自我控制与组织控制相结合、事业发展与人的需要相统一的原则,并认真把握以下几点:岗位目标设置应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栏目编辑和主持人实行竞争上岗,鼓励编辑人员和学校内外有志于学术期刊事业的同志参与竞争;建立完善评估与激励机制,确保特色栏目和期刊的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活动形式的实施起着制约和指导作用。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置要以人的主体性要求和个性差异为出发点,做到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政治目标与人文目标、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的"三个相统一"。  相似文献   

10.
李天安 《科协论坛》2006,21(8):21-23
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人的发展是多维度的,而可持续性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立体互动关系的维度.通过实现人的发展的目标设计、构建生态文明、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完善生产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来使人的发展可持续性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元极学理论阐述了事物的产生,发展,运动过程以及状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模型,根据元极图的整体观、发展观和辨证观,分析了农业发展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了相关的元极图模型,如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生产目标,人的作用,生产组织形式与发展等,并按元极图演化规律对具体问题作了解析。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从陶行知的大量教育著述中,以一己之见提炼出他德育思想的德育目标:学做一个人、下最明白的判断、止于大众之幸福,以期在学界商榷,或援引活水,同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以资德育。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灵魂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发展目标,而这些发展目标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从个人、社会到国家的不断升华使得我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更加的明确。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梳理,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其与中国特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科学内涵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借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成果,从加深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内涵的认识、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推进教育实践以及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完善评价机制等方面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效率和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全面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未来30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总目标包含“35目标”和“50愿景”共2个阶段性目标。文章首先从生态系统要素、结构、过程和功能角度,阐述了对美丽中国目标的理解,继而构建了刻画目标的指标体系,并采用情景模拟方法,模拟了气候变化、人口下降、经济增长趋势下美丽中国“35目标”和“50愿景”。结果表明,至2035年,全国总人口14.4亿人,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00万亿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6%,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60%,沙化土地治理率达75%;地表水水质达到Ⅲ类以上,近海海域水质达到Ⅱ类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优良标准。至2050年,全国总人口13.65亿人,GDP为380万亿元,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森林覆盖率30%,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65%,沙化土地全部得到有效治理;地表水和近海海域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现实状况与目标愿景尚存在明显差距,如期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愿景,未来需大力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粮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叶萌 《内江科技》2012,(5):42+48
"以人为本"原则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现实的人的利益、主体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发挥人的主体性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感染和激励受教育者,使之自觉将教育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并为之奋斗,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基本准则。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说服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田迅  张双 《科教文汇》2011,(4):32-32,34
以人为本,简而言之,就是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一切以人作为最终目的。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就是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教育的本位,把人的发展作为课程设置最高的价值目标,把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9.
王菁 《今日科苑》2009,(24):30-30
本文在总结以往城市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是发展的载体,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城市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才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和目标。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琪 《科教文汇》2007,(3S):42-43
职业理想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做出的想象和设计。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对大学生正确处理择业问题和正确对待职业生涯,最大限度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和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