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谈“才、就、V到”的语用条件及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在“S X1 才 /就”位置上表时间的副词“才”和“就”出现的预设条件及其语用含义 ,以及“V到”的语用含义和它与“才”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差异 ,分析学生在使用“才”、“就”和“V到”出现错误的原因 ,并提出如何运用预设条件和三者的语用含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语境来练习这三个词的使用 ,从而减少学生在使用中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分析“谢谢”和“Thankyou”的异同及跨文化语用失误,探讨了礼貌言语行为语用切当性的问题,指出礼貌并非切当,切当决定于礼貌的相对性,礼貌的相对性又决定于礼貌与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正确的语境认知是实现切当性的关键,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礼貌言语行为就贵在用得切当。  相似文献   

3.
语用能力是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语用能力的培养与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教学密切相关,而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教学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这直接导致了学生语用能力低下,在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出现大量的语用失误,要减少语用失误,培养语用能力,就要大力加强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教学。  相似文献   

4.
论名词前加“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遵循语法、语义、语用相结合的原则,运用语义还原法,对几种特殊格式中名词前加“不”的语言现象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结合语者自指、旁指、不确指以及语气色彩等具体的语境,显示格式中“不”与名词的语法关系  相似文献   

5.
英语附加疑问句在使用中会产生丰富的语用含义。对附加疑问句的语用分析以往多基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基础上。Verschueren根据使用语言就是进行语言选择的观点提出了顺应理论,指出话语的产生是一个对认知、社会和文化语境进行顺应(adaptation)的过程。从而改变了以往句法静态研究的传统,从动态角度分析句式在不同语境中的语用规律。根据Verschueren顺应理论,指出英语附加疑问句在使用过程中遵循了可变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的原则,并根据语境关系顺应理论分别阐释了在具体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中附加疑问句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6.
语用模糊是语言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现象,也是交际中使用的一种策略。对语用模糊的理解和运用离不开对动态语境的分析。本文从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理论出发,重点探讨了语用模糊和动态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阐明了交际中的语用模糊是顺应各种复杂语境关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桓瑞 《考试周刊》2012,(76):81-82
语言学习的目的不单纯是增加知识,而是培养在具体的语境中恰当地表达,准确地理解语言的语用能力。本文拟从日语“すみません”着手分析在不同的语境中其交际功能的不同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中,"好的"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双音节语气词,它的含义也因为语境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专门分析"好的"的专著和文章尚不多见。本文从"好的"的句法配置、语气意义、语用功能及语境对"好的"短句的制约性四个方面,对"好的"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稍微”类副词在句法功能上最典型的特征是连用和共现两种。文章通过连用方式的具体分类、配合共现的选择限制来明确它们各自的句法特征和表义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加以比较,试图找出背后支配的语义机制及在实际语境下的语用原则,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用法实际上也是一个共时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分析了比字句中程度副词“还”“更”“再”的语法意义,探讨了其在比字句中的深层语义、语用功能及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对它们在句法上的适用情况进行了考察,最后对汉语学习者在语言运用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语用模糊是语言运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交际中的一种策略。对语用模糊的理解和运用离不开语境,本文重点探讨了语用模糊和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是由locufionary act,illocutionary act与perlocutionary act组成,其研究重点是illocutionary act。illocutionary logic是研究illocutionary act形式化问题的理论。国内有学者将两者分别译为“语用逻辑”和“语用行为”。illocutionary logic研究的只是illocufionary verbs的illocutionary act,未涉及到使用者,也更未涉及到对语境等的研究。言语行为实质上只是一种局限于illocutionary verbs的句法和语义的研究,根本不是言语行为的真正意义上的语用研究。作为只研究illocutionary verbs的illocutionary acts的illocutionary logic只是一种行事逻辑,属于语用逻辑这个大的范畴。真正的语用逻辑必须研究话语发生的语境、话语与使用者的关系、使用者对话语的推理等等。因而不能将illocutionary logic翻译为“语用逻辑”。  相似文献   

13.
“语境”的理解与把握对语言的教与学至关重要,任何语言中语篇的含义取决于特定“语境”的结构和内涵。大学英语教学中,要促成学生听、说、读、写、译及交际技能的有效训练与提高,和英语综合能力社会化、交际化的语用目标,重视“语境”分析和“语境”识别是最为理性的答案与策略。  相似文献   

14.
稍稍懂点语用学的老师都清楚,语境、话语和意义是语用学的三大基石。但就当前语用教学的实际情况看,“语境意识”“语境视野”远未走进我们的教学一线,为语用而语用、语用重新被翻版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比比皆是,严重困扰着语用教学的推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二语习得中语境研究的过程,介绍了语境的定义和分类,探讨了主要的三种语境,即国内语境、国内沉浸语境和国外语境,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在流利性、交际策略、语音和词汇句法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从语用和修辞的角度对东北方言中的“哎呀妈呀”进行讨论,在“唉呀妈呀”作为一个习用语的普遍用法的基础上,分析它在东北方言的具体语境中产生的多种临时语用义,如:表疑问、表否定、表惊叹、表讽刺等;同时,“哎呀妈呀”还存在某些语用变体,在妇女和小孩儿中更为常用。  相似文献   

17.
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语用知识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语用因素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着眼,从语用因素和句法语序,语境的干涉作用,关注话题、焦点和新旧信息,语用的语序,以及会话含义分析等五个方面探讨教师应该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合理地利用语用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语用平面是语法研究的重要环节,语用研究的重点在于对语言环境的研究。语境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便会存在差异。"及时"和"准时"都属于时间词,两者都涉及时间这个范畴,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二者所能出现的时间语境对二者进行分析。本文将运用语用学中的语境和时间指示等理论,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分析,探讨时间词"及时"与"准时"的语用差异。  相似文献   

19.
自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经典论断后,对该句子的仿用很多,出现了众多的“X才是硬道理”。作为一个强调句型,其主语部分是言说者主观的正向价值判断,出于表达简洁性的需要,并因为有具体语境的提示,其呈现的主语往往是实际主语的省略表达,需要借助于具体的语境才能对此类句子进行正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寓于语言之中,依靠语言来复制、传播,何自然称之为“语言模因”。同一语言模园在跨文化语境和同一文化具体语境中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因语境不同话语含义可能截然不同,产生出不同的模因表现型。如果交际双方忽略了这一点,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那么就容易导致交际中断或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语用失误就随之产生了。本文将以招呼语为例,从语言模因的角度探讨一下在跨文化语境和同一文化具体语境中因模因表现型不同引起的语用失误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