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是国家对一定范围内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而又没有得到合理赔偿的被害人及其家属按照法律程序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偿.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而刑事被害人的权益事关社会和谐的构建,因此,刑事被害人这一群体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有必要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犯罪数量逐年递增,受司法能力和犯罪分子个人经济状况制约,每年有相当规模的刑事被害人难以从犯罪分子手中取得基本的赔偿。为了保护被害人权益,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国内学者纷纷呼吁参照其他国家的先进理论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本文通过对从国外引入的建立该制度的一系列相关学说的批判,并结合社会契约理论,提出了有限国家责任说以及"有限国家责任说与社会保险说—社会福利说"这一理论体系。笔者认为应以此为理论依据,建立我国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3.
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保障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对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是刑事诉讼中保障人权的重要方面,而在我国刑事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权益至今仍被强大的国家公诉权所掩盖,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就刑事被害人诉讼地位及权利保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提出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机制的若干构想。  相似文献   

4.
刑事被害人的赔偿制度是一项关于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维护与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制度.目前我国虽然设立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但是被害人的赔偿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对我国被害人损害赔偿制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为我国刑事被害人赔偿制度的构建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被害人救助制度建立这一问题被社会所关注.作为其一个重要部分的精神损害赔偿亦应在其中有所体现.相关的法律制度也应与其保持统一.在对刑事罪犯人权保护的同时.刑事犯罪所具有的公权性质如何去平等地保护私权下的被害人所受的精神损害则是学界一直予以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以期促进刑事制度与被害人救助制度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如何更好地保护被害人的权利,进行恢复性司法,帮助被害人逐步复归社会,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就具有了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犯罪被害人权利救济现状,提出了构建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的现状调查,以率先试行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台州市为重点考查对象,对地方政府和司法机关的创新做法进行制度分析,从中寻找建构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脉络,厘清犯罪被害人获取国家补偿的资格限制、方式、数额以及相应的补偿资金的来源,具体发放机构和程序设置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等制度问题,以期对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刑事未成年被害人遭受不法侵害后,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赔偿,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对此都作出了努力,构建了多元化、系统化的救济模式.致力于建构和谐社会的中国,也应顺应这一潮流,根据我国法制现状,构建以被告人的赔偿为基础,国家补偿、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并行发展的多元化的被害人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9.
我国信访制度历经五十多年的功能演变,当前陷入了困境,呈现出涉诉信访数量增加化、手段多样化、形式组织化、时段集中化、部门分散化和程序随意化的特征。产生信访困境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环境不够优化、信访人自身不够理性、法院审判和执行工作存在瑕疵以及涉诉信访案件处理程序存在问题等。解决该问题,应当坚持推进国家的法制化进程,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倡导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的成熟与完善;应当关注民生,建立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和信访法律援助制度;应当完善法院内部管理。实行判前释法和判后答疑制度;应当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纠纷诉讼最终解决、合法上访、合理上访的环境;涉诉信访案件处理中应当建立纵向和横向联动机制,规范涉诉信访案件处理程序,实行重大案件中诉审查和案件处理公开听证制等。  相似文献   

10.
精神损害赔偿在我国民事审判司法实践中已适用得相当普遍,而刑事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却被排除在法律保护范围之外。如何突破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的阻碍,使刑事被害人的精神权利得到更好的法律保护,是司法实践中应高度重视的紧迫问题。针对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存在的问题和司法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现象,对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