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治强 《出版参考》2010,(10):13-13
当下,不时有此类新闻:一些地方对不同声音、批评意见乃至揭露问题的声音进行封堵。网络上则充斥着这般风景:一些观点相左的网友相互对骂、攻讦。这种现象不太正常。  相似文献   

2.
在各种批评意见中,陈企霞的声音是最响亮的:"不应该告诉说共产党里有坏蛋。《腹地》的主要缺点就是没有爱护党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相似文献   

3.
黄扬 《东南传播》2013,(5):45-48
随着舆论环境的变化,一些学者提出,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官方舆论场和坊间舆论场两个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舆论格局。而微博作为新兴的主要网络媒体,给虚拟舆论空间增添了许多多样的声音,代表各种利益集团的意见领袖在网络发挥着引导舆论的作用。笔者试图通过钓鱼岛事件中微博意见领袖的表达来探究热门微博对于舆论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该文介绍了声音档案的类型、特点和一些著名的声音档案数字化项目。  相似文献   

5.
吴晓川 《新闻界》2007,(6):126-127
在“视域融合“和“意见领袖“等具体策略的有效运用中,凤凰卫视通过建构和传播中华新文化,在“向世界发出华人媒体的声音“;在建立全球大中华传媒文化社群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在本文试图结合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从特定情境中洞中囚徒认识的转变出发,探究在认知情境发生颠覆性变化、人们已有的认知图式被打破的情况下人们的行为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些行为是否会加强社会中的优势声音,使与主流意见相对的少数意见更加孤立,导致沉默螺旋的扩散;并从传播学的角度解析认知图式形成的过程:个体是如何从支持主流意见到颠覆主流意见的。  相似文献   

7.
张栋 《新闻天地》2004,(1):18-19,20
有一个声音说:“我们一出生就是参天大树,我们一出生就历经坎坷”:有一个声音说:“我们负责报道一切”;有一个声音说:“谁也不是我们的对手”。  相似文献   

8.
印度,这只曾经沉寂多年的“南亚虎”现在看上去生气勃勃,势不可挡。它刚刚上演了13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军事演习。使中国舆论再次出现了“小心印度”的声音。在立场强硬的军方。这种声音尤其大。但也有一些权威的南亚问题专家认为:中国不应该向印度传达敌意,特别在这个时候  相似文献   

9.
《中国广播》2010,(1):F0002-F0002,I0001
2009年4月28日启动的“60年难忘的中国之声”全球搜寻大行动,共征集各类声音上万条:有重要历史人物的声音纪录、重大历史性时刻的声音记录,还有建国以来百姓日常生活中有故事、有意义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他们已经成为北京这座城市纳税主体的一部分,他们在这里安家立业。要不是为孩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不在乎北京户口。但是,总有一些声音在提醒他们:你是一个外地人  相似文献   

11.
在通信传播技术高度发达、传媒及其传播的资讯全面进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并产生深刻影响的当今,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信息获取、通过传媒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及改变传媒的"刻板印象"方面仍面临困难。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农民工自身利用媒介为个人生活和工作服务的能力,以及利用媒介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实现公民话语权的能力成为一项现实议题。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需要政府动员、社会公益组织及志愿者共同参与,并发动农民工群体中意见领袖的力量,通过意见领袖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来影响这个群体。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闻周刊》2009,(45):50-50
中国新闻周刊:你怎么评价这个《意见》? 王锡锌:最高法院去年以来,特别强调司法要更加有效去化解一些纠纷。许多纠纷法院不受理的话,并不是说人家就不闹了,有可能通过其他渠道,甚至是非制度化的渠道,比如群体事件、  相似文献   

13.
广播剧是一种专门诉诸人们听觉的声音综合艺术。可以这样概述:话语的表意加上各种声音的处理,再经过无线电技术的录制和传播,便构成了广播剧。因而,声音在广播剧中所具有的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任何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广播剧中,人的语言是作为一种声音符号而存在的,同书面语言不同。可以说:没有声音便没有广播剧。  相似文献   

14.
《视听界》2012,(5):15-16
事由:2012年《中国好声音》异军突起,这是《TheVoice》的中国版,200多页的正版“宝典”总结成一句话:如何让声音成为惟一的主角。《中国好声音》吸收整合了各国《TheVoice》版本的长处,舞美设计综合了英、美两个版本的所长,地台是英国版的,背景是美国版的。  相似文献   

15.
电视专题片中的声音主要是由解说、音乐、同期声三大部分组成,它们各自都有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及作用和功能,谁也代替不了谁.1.同期声:在电视专题片中,把现实生活展现在屏幕上是离不开声音的,而声音的拾取完全靠话筒来完成,所以在专题片中同期声的录音是很重要的.在同期录音中,首先应该注意的是:不同环境的音响是不一样的;运动时的声音和不运动时的声音是有区别的;远处的声音要小,近处的声音要大,其音色也有很大区别.远处的声音能听的见,但听不清楚;近处的声音因低频较多,声音听得清楚.收录时还要注意有层次感和距离感…  相似文献   

16.
张刚 《声屏世界》2005,(4):54-54
作为一名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记,有义务、有责任迅速、及时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家喻户晓,得以落实。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会议报道过多、过滥、过死.在群众中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改进会议报道成了广大电视观众和我们电视工作的共同呼声。笔认为.会议新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17.
塑造人物.是影视配音创作的核心。上海电影译制厂老一代配音演员富润生曾在《漫谈译制片艺术》一文中写道:”……把原片人物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声音、语言当作灵魂.人物形象当作躯壳.抽掉外国演员的声音语言——灵魂.用我国演员的声音语言——灵魂配附在外国演员的躯壳里.故而称其为‘借尸还魂'……”。作者进而认为:”配音演员就是要把翻译过来的这种艺术语言.通过声音塑造和语言表达艺术.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这种通过声音、语言要表达的思维.我们称之为精神世界:即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讲.配音艺术是”还魂艺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日前,《人民日报》一篇《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引起了热议,更引起了执政者的关注。"沉没的声音"是指淹没在强大的声场之中的弱小声音和一些"说也白说",即意愿虽表达,问题未解决的声音。媒体如何打捞"沉没的声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于声音文化的研究较少,而声音纪实活动恰能填补一部分空缺。这种创新项目在国内外已有少数先行者,却各有各的不同,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基于国家级大创项目“天津声音纪实”项目,以天津为例,通过文献、行为、历史、比较及个案研究的方法发现听觉文化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巨大前景,声音地图能运用到包括旅游业、会展业等在内的文化产业和档案、有声读物中。然而对声音采集的内容和方法仍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并解决。  相似文献   

20.
广播广告制作是把广播广告文案转化为声音的一个过程。它考验了制作人对文案的理解及对声音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将广告音乐、音响与广告词合理配合?如何展现广播广告独特的声音魅力并产生视觉上的丰富联想?我们以为在广播广告制作中应该重视“三要”标准,即:广播广告制作要吸引受众的注意:广播广告制作要激发受众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