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4 毫秒
1.
MBA最初与我国发生联系,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我国曾选派过一批比较优秀的管理人才到美国学MBA,结果这批人学成归国之后很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原因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没有MBA成长的环境。目前国内出版业的情况,与当时有一点相似。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西方管理经典,它在中国的能量的散发、效用的实现过程,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的。就是说,今天出版业的开放度,还不足以让MBA的知识在工作中得以很好地运用。但这并不是说,大家去读MBA没有意义。MBA从学习到运用,到取得良好效果,需要有一个过程。既然它是一个过程,就需要有人去推动。MBA对中国出版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2.
薛涌 《出版参考》2006,(2):32-34
MBA(企业管理硕士)现在在中国依然热得烫手,但西方发达社会却开始面临MBA泡沫的危机. 据<金融时报>报道,最近几年,在美国申请MBA的人数直线下降.这首先和人口因素有关.在1990年代末期,美国二十四五岁左右的人口有2400万,如今已经跌到1900万.而这个年龄层的人,是MBA的主要生源.不过,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对是否要投资10万美元左右、拿出一生中20个月的时间、在顶尖的商学院拿一个MBA学位产生了疑惑.越来越多的老板,对MBA学生的实际能力也缺乏信心.MBA的价值,正在面临着全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山东的情况让我们这些MBA的学员感到由衷的欣慰。今天在座的社长老总们,也一定是非常理解和支持MBA的。但是就中国出版的大环境来说,MBA的状况并不尽如人意。为此,我借《出版广角》来呼吁一下,各出版社应该支持MBA生存下去!学了MBA之后,我认为不应该再去做案头工作,或者不仅仅做案头工作,否则真的学非所用了,几年之后,很多知识会淡化、钝化,可能就荒废掉了。据统计,美国的企业界管理层有60%是MBA毕业的。(贺圣遂:打断一下,据我所知的确如此。1956年美国的MBA毕业生大概是3600人,去年是10万人。MBA毕业生年复一年地走向社会,走进企业,所以在美国的企业里,MBA的比率应该是相当高的。)  相似文献   

4.
程春是我第一个见到的北京广告公司的未来领导,因为1979年我从日本回到中国时,北广还没有正式成立,当时还叫做北京广告公司筹委会,程春作为主要代表接待了我们一行,也开启了电通与北广,日本与中国的广告合作。程春作为中国广告界首次到电通培训的两个人之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  相似文献   

5.
中国出版的“黄埔军校”新闻出版总署领导认识到出版业急需懂市场运作和现代企业管理的人才,以推动企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总署和上海财经大学为出版业定向培养MBA学员,到现在已经第四期,1999年为第一期,平均每期不到30人。已毕业两期。参加MBA学习的共计已有140-150人。如果MBA班一直办下去,再过5年,中国出版界就会有数百名MBA人才分布于全国各地,他们对出版产业的推动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所以,上海财大就有了中国出版界“黄埔军校”的美称,财大研究  相似文献   

6.
MBA教程已被世界公认为企业管理的经典,随着中国出版产业化、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少有识之士正在谋求出版社管理与MBA经典的对接。鉴于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与本刊共同组织,在上海举办了“与MBA对话”活动。应邀到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出版社的MBA在读学员和毕业生,以及多家出版机构的负责同志共48人。本次对话活动共分两个部分,一是“MBA教程与中国出版实践”,即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以主题陈述的形式,提出西方市场经济产物的MBA,与中国出版实践的结合与运用的有关话题;二是“畅销书与营销策划”,华艺出版社副社长金丽红以案例剖析的形式,陈述畅销书运作的有关过程。参与者就两位陈述人的话题或观点展开对话。第一部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主持,第二部分由朱杰人主持。  相似文献   

7.
截止到现在,已有三届学员完成了MBA培训,共有近百人,在出版业十余万人的从业者中,这是一个很小的群体,指望这样一个小群体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出版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出版业的改革、发展,更主要地取决于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大环境的变革,业内任何一个群体的作用、贡献,相对来说都是十分有限的,对MBA学员提出过高的要求,恐怕也不切实际。MBA教育是否适合中国出版业?刚才听了不少同志的发言,感到有必要对此作进一步的分析。我认为我们应当首先对MBA教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大家都知道,MBA教育是从美国移植过来的,尽管在招生方式、课程设置、培养方向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本土化”,但“水土不服症”还存在,而且一些“本土化”措施也对MHA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8.
陈凯  史周宾 《传媒》2007,(7):67-70
1994年,一批敢于创新的美国报刊在网上建立世界上第一批传媒网站,当时内容基本是纸媒体的翻版.经过十多年累积性发展,报纸网站大多成为区域市场中领先的新闻网站,美国报纸协会2006年10月发布报告指出,在美国各大报发行明显下降的大背景下,2006年上半年,每月访问报纸网站用户达到5550万人,高出2005年的4220万人,上网浏览报纸网站的读者人数平均增长了31%.  相似文献   

9.
在办公室同事的一片叫好声中,我一口气读完了中国青年报6位记者采写的《命运备忘录——38名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境遇剖析》(见中国青年报1987年12月2日头版),也禁不住跟着叫好。可捉摸它究竟好在哪儿,却花费了我好几天功夫,且不知捉摸到了没有。看来,只好姑妄言之。作为国家级人才培训项目成果的38名工商管理硕士(英文缩写MBA)从美国学成回国,10个月来,他们中有些被低效率地使用,有些被无效率地使用,有的甚至被闲置。在亟需管理人才的中国,在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效应只有17个月的今天,这委实令人吃惊。可撂下报纸,看看自己的四周,又不觉得怎么样。10个月,硕士,又算得了什么呢!用非所学,学非所用,学而不用,这样的事,随处可见。往前说,连巴金这样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都曾经被迫搁笔10余  相似文献   

10.
MBA课程是从管理和操作中总结出来的共性的东西,主要采用演绎的方法来指导工作。所以我认为MBA首先是解决通才的问题,然后才解决专业的问题,也就是说首先是学习理念,学会用MBA的理念来看待一些问题,然后再用MBA教给我们的一些技能在日常工作当中来解决一些实际性的问题。如果真能这么做,在我国现有的制度下,MBA要发挥作用是不存在什么障碍的。当然这不是说 MBA可以包罗解决每个行业的问题,任何的学科都不可能包打天下,MBA没有这个功能,它也负不起这个百科全书式的责任,它只是告诉你一些新的理念和操作方面的技能,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解决一些问题。对中国出版业来说,MBA的作用就是可以让我们的理念和行动减少盲目性,催生一批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符合现代营销理念的  相似文献   

11.
薛涌  朱云 《出版参考》2006,(1):32-34
MBA(企业管理硕士)现在在中国依然热得烫手,但西方发达社会却开始面临MBA泡沫的危机。  相似文献   

12.
目前出版人对MBA大多不太熟悉,能够预测到MBA的作用并且努力引进MBA的人,都能称得上是领先一步了。我是从事人事管理的,从我这个角度学了MBA的课程之后,就特别关注人的问题。我发现,无论是在出版业内还是在其他行业,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人的管理上的认识误区。人,到底是成本还是资源?很多人说起来都知道,人,当然是资源。但在实际管理和操作中,大多数领导者还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人当做成本,或者是将“以人为成本”作为出发点,一开口就说我在他身上花了多少多少钱等等。有的出版社年年都要招聘人才,要博士、硕土;也有的出版社五六年可以不要一个人,认为人才进来是分蛋糕,不是来做蛋糕的。一个出版社如果发展不好,我看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人没  相似文献   

13.
卢山冰 《今传媒》2006,(9):23-24
国外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自20世纪初期在哈佛大学出现以来,很快在全球迅速发展。作为创始国的美国,其MBA教育模式被全世界效仿。在美国现有的750余所管理学院中,特别是被美国管理学院联合会所承认的300余所管理学院中,课程设计上大多按照传统划分为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课程内容上并不划一,门数也不同。但是,学生必需要学习计算机应用和技能、商务沟通(Businesscommunication)或管理沟通(Managementcommunication)以及基本数量分析方法等课程。我国已经开设MBA教育的70多所院校的商学院、管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都已经开设了“管理沟…  相似文献   

14.
继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出版之后,在当时的中国又陆续出版了一批外国记者或作家写的反映中国抗战和延安革命根据地的著作。这些著作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和他所领导的八路军,是一批珍贵的历史资料。时间过去半个多世纪,现在这些著作已经很难找见了。本文将对这些著作的作者及出版情况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5.
中美关系在两国外交中的边角地位发展到今天,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并结为“战略合作伙伴”,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道路上,有几位美国总统留下自己鲜明的痕迹。麦金利:“门户开放” 1899年,美国政府照会西方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当时中国正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美国人担心他们被关在中国的大门之外。所以要求列强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美国  相似文献   

16.
光明日报教科文卫版2007年5月20日刊载的消息《人大校长纪宝成提出MBA教育不能言必称哈佛东西方管理思想交汇与融合是方向》,被评为第1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这篇消息的核心观点来自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第八届中国MBA教育发展论坛上的主旨发言。正所谓沙里淘金,记者从较长的教育发展论坛演说中,捕捉到纪宝成发言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写成了一则优秀的观点新闻。在MBA教育持续升温且跟风盲从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帮助人们冷静思考中国MBA教育的出路。笔者认为这篇佳作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17.
美国档案印象与反思——赴美培训观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微 《档案与建设》2011,(10):24-28
去年十月,我随同国家档案局第六期中青年档案业务人员培训团一行24人赴美培训。此次培训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多个角度、各个层面接触了解美国的档案工作,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印象非常深刻。一、培训经历赴美培训班先后在密西根大学本特利图书馆和美国国家文件与档案局进行涉及电子文件管理、档案行政法制、档案  相似文献   

18.
人们通常把传播学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归因为战争、经济、社会等客观原因。的确,美国本土远离战火、经济发达,使得学者能够潜心研究创造,而欧洲战争动荡、纳粹迫害导致一大批欧洲学者逃避战火来到美国这个当时算是“宁静的港湾”。被称为传播学“四大先驱”中的两个人——拉扎斯菲尔德和勒温均是逃亡到美国的犹太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MBA教育,真的“病”入膏肓了吗?不容置否,“水土不服”的MBA教育在入世之后遇到了新的挑战。让人担忧的是:如何培养国际化的商务人才?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对MBA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经济的崛起将会对MBA教育有什么要求?现代社会对管理者全面素质有了新的要求,MBA教育又怎样适应这种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中华学艺社图书馆简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的中华学艺社图书馆始创于1920年,至1958年结束,前后长达三十八年。这个图书馆与当时的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并称为会社系统办的两个图书馆。中华学艺社系由陈启修、周昌寿、郑贞文等四十七人发起,初名“丙辰学社”,成立于1916年12月3日。当时总社设于上海,并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及日本、美国、欧洲等地设分社。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