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巴赫金复调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问题。作者与主人公既是创造者和被创造者的关系,又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其哲学根基在于巴赫金从宗教中上帝与人关系中受到的影响。复调理论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模式与上帝与人的对话模式之间具有血缘般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中充斥着主人公赫索格的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体现出主人公与自我的对话,但同时,小说通过叙述视角的转换,使得这些内心独白透露出主人公与他者之间的对话的泛音。这些对话展现了多种意识之间的冲突。基于此,本文以巴赫金提出的复调理论为关照,从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与他者的对话和叙述视角的转换三个方面,对《赫索格》的复调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赎罪》是麦克尤恩最成功的一部作品,该小说以英国的大庄园为背景,年幼时布里奥妮对罗比人品认知错误,因此葬送了罗比的一生。在复调小说中,小说围绕主人公布里奥妮与其他主人公的对话、主人公与作者的对话、主人公与读者的对话等一系列对话来展开,展现布里奥妮内心深深的赎罪感,以此体现作者一生的赎罪历程。  相似文献   

4.
巴赫金复调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问题。作者与主人公既是创造者和被创造者的关系,又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其哲学根基在于巴赫金从宗教中上帝与人关系中受到的影响。复调理论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模式与上帝与人的对话模式之间具有血缘般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是我追求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6.
《罪与罚》以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之后的心理波动为核心,展示了主人公极其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并与作者本人的思想形成呼应,让读者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俄国19世纪60年代社会的尖锐矛盾和罪恶、黑暗的本质。小说作者与主人公一道经受灵魂的洗礼与救赎,并展开平等对话,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复调小说文体。  相似文献   

7.
文学语用学旨在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文学评论。运用语用学相关理论对《呼啸山庄》中主要叙事人与主人公之间的重要对话进行语用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人物语用特色,巧妙地表现了叙事人的态度、与主人公的不同关系以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同时也证明语用学理论用于文学批评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唯一的作品《飘》一经问世便成了美国小说中最畅销的作品。该作品细腻形象的人物描写、优美生动的语言、极具个性化的对白使其独具魅力。本文运用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意理论及逗乐原则,对小说中主人公郝思嘉与卫希礼及白瑞德的一些对话进行语用分析,以期从分析中领略作者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艺术手法,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主人公们富有个性的对话。  相似文献   

9.
摘要:海明威的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大量使用了简洁的语言和意识流手法,以其独特复调叙事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声部的世界。通过使用巴赫金复调理论分析主人公哈里和妻子之间的对话,哈里内心的对话,乃至海明威和主人公哈里的对话,以及“生”与“死”两大主题之间的对话,海明威为我们展示出众多独立意识主体面对“生”和“死”时,以不同方式发出的不同声音。  相似文献   

10.
《押沙龙,押沙龙!》中,主人公具有充分价值的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叙述,全面且深刻的对话和意义的未来终结性成了其显著的复调特征。  相似文献   

11.
对话是人类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话语的言外之意可清楚揭示会话双方的真实意图及性格。本文借助会话含意及合作原则理论对海明威的小说《白象似的群山》进行语篇分析,通过解读女主人公反抗前后与男主人公的对话以揭露男主人公的自私虚伪及女主人公由软弱向坚强独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伊丽莎白是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她聪明、可爱,得到了真正幸福的婚姻。简.奥斯丁通过对话展示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但也正是伊丽莎白的语言暴露了她身上所体现出的传统的女性模式。本文通过伊丽莎白与男主人公达西的对话来分析伊丽莎白的性格并讨论传统的女性模式如何在她身上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3.
孔林是小说中作者着力刻画的男主人公。他正直善良却又优柔寡断,在与自身的对话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孔林真实地再现了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内心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4.
论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双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理论是由前苏联文论家美学家巴赫金提出的一个思想深刻、内涵深远的理论,对话的中心范畴是“自我一他者”,巴赫金提倡对话双方的双主体性。以“自我一他者”的双主体性为考察对象,通过重点分析这一范畴在文学领域内的转换:复调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进一步探求自我与他者的对话中所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李永红 《海外英语》2013,(6X):187-188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几乎全部由对话构成。该文从男女主人公的对话中节选出几个最具代表性的片段,通过仔细分析双方的对话模式及其变化,挖掘其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定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是狄德罗以长篇对话形式写成的小说.首先狄德罗选择该形式有必然性,其次其对话形式呈现出“对话主体双重性和交叉性”的特点,复次在对话形式下雅克呈现出思想式主人公形象,最后小说的“对话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金色笔记》在结构上并置不同的话语场,在作者和主人公层面上展开对艺术、政治和两性关系的平等对话。在多声部的对话中,主人公逐渐明晰自我意识,完成了从分裂走向整合的过程。同时,多声部的文本形式和主题相互呼应,使作品成为主动参与到人类活动中的一种艺术建构形式。  相似文献   

18.
文章旨在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应用到《伤逝》的分析中,揭示其人物形象的复调特色、男女主人公形成的复调世界及在涓生心灵探索中拉开的复调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以男性权威自居的真实的涓生和隐藏在涓生男性话语体系下的真实的子君。而对于读者在小说阅读中必然产生的关于爱情和婚姻出路的问题,也需读者在与主人公的对话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9.
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基础,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伯格的女儿》主人公罗莎的身份建构过程。在建构自我身份的三个重要阶段,罗莎与康拉德、凯迪雅和父亲莱纳尔.伯格展开了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罗莎认清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并最终到达了自我身份的彼岸。  相似文献   

20.
陈丽芳 《教师》2011,(20):124-125
钱中文认为理解"复调小说"的含义,关键点是: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的独立性,主人公与主人公、作者之间平等的对话。本文即从他的第一个关键点入手,探讨《藻海无边》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从而加深对小说中复调艺术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