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方方面面正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与个性化为特征的数字化环境,将促使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产生重大改变。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就是凭借现代化数字技术,构建以网络技术为主、充分运用其他数字技术的数字化校  相似文献   

2.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方方面面正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与个性化为特征的数字化环境,将促使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产生重大改变。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就是凭借现代化数字技术,构建以网络技术为主、充分运用其他数字技术的数字化校园环境;落实数字化环境下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学校由传统教育向基于数字平台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唐盛昌 《教育家》2004,(10):30-32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正产生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与个性化为特征的数字化环境,将促使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产生重大改变。  相似文献   

4.
以数字化矿山为契机,简述数字化矿山的概念。根据数字化矿山分层,着重介绍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生产控制系统,应用"人机料法环"辨析人才培养与数字化监控系统之间的关系,由此提出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即:对学生和教师的新要求、对教材更新的新要求、对教学方法的新要求。随着数字化矿山建设的深化,更多的知识和问题将会随之产生,因此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终身学习的要求,以期加深专业人才培养与数字化矿山发展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技术》2015,(3):50-56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在中国已开展多年,形式多种多样,为便于教育研究者创新教学模式,可归纳构建以移动终端为核心的"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优良动态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以2009年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中央电化教育馆在戴尔公司资助下启动的"互联创未来"项目为例,分析成都市项目学校开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改革对于课堂、教师以及学生产生的革命性影响,总结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经验与不足,为同类教学改革提供了值得推广和复制的范例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类进入21世纪,正在经历全球性技术革命,正大步伐迈向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互联网是构成信息社会的显著标志,互联网具有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全球化、多元化、多媒体和交互性等特征。与此相伴随,就产生了以信息化与数字化为本质的、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而存在的具有新质的  相似文献   

7.
邱泽国 《林区教学》2012,(12):65-66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数字技术对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都有了越来越多的数字化特征,我们的生活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就是运用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校园管理、教学的全面数字化,通过构建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实现管理上的高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建设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教育活动等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数字化育人环境。本文以山东交通学院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和具体建设为例来对高校数字化校园规划的研究与实践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一、网络文化及其形成网络文化是指以信息化与数字化为本质,基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而产生的以网上生活为核心内容的一种具有新质的社会文化生活现象。  相似文献   

10.
今天,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置身于其中的中学生,由于好奇、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受数字化的影响尤为深刻.首先,我们应该充分肯定数字化生存给中学生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但是,我们更应该以一种辩证的眼光去关注网络文化,关注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对数字化给中学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为中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向杰  罗平 《华章》2013,(31)
本文以相关课题研究为依托,总结和论述了在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数字化研究中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误区等比较重要的问题,以期对相关研究产生帮助,发挥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国家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利用新型能力与数字技术赋能职教学生全面发展和重塑职教生态的持续过程,能够不断丰富职教学生的职业知识储备和职业价值观内涵。职教人才培养面临培养理念的技术性取向难以兼顾其人文性、数字技术赋能社会行业加快人才培养目标变化、信息传播流动性强淹没学生个性、技术生硬植入教学造成重技术轻教学现象和技术加重教师身心负担产生角色定位偏差等困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一是更新以人文为基础的数字文化育人理念。二是建构多元主体参与的终身育才机制,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方位和全过程。三是创新数字化育人实践,具体来说是构建以学生为根本的课程体系;打造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探索以技术为辅助的知行实践,以培养更多具有数字素养的高素质职教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一、研究现状和背景分析1.数字化学习方式是信息时代发展的趋势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新科技革命的基础和核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一个全新的数字化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而创新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战略选择。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文章分析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生态重塑内涵及其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和人才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了以数字技术和数字能力为双轮驱动,以关键场景重建、运行模式重构和价值理念重塑为转型目标,以业务数字化、数据增值化和融合常态化为建设内容,以数字化转换、数字化升级和数字化善治为发展阶段的分析框架,提出了坚持用户导向的价值原则,提升数字化基础设施等要素供给水平,升级顶层设计等政策保障体系和促进多主体间的协同治理四大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5.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数字化为代表的电影艺术的技术性革命对电影文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此,电影本体、电影机制、影像的美学意义、电影接受心理等理论课题都必须放置在崭新的技术语境中讨论才有意义.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与电影发展的关系时,我们应当保持冷静的、思考的态度,既要考虑到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发展对电影的促进作用,又要清醒地认识到高科技对电影艺术的负面影响,从而完成电影文化对物质文化的整合和超越.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技术》2016,(5):70-76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落脚点之一,是信息化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基于"体验英语—写作教学资源平台(Teaching Resources Program)"的数字化英语写作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文章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实证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对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基于优质平台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真实、自主、建构性地认知,从而提高文本质量、流畅性、准确性和丰富性,并改善写作过程。多元化、开放式、微型化、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产生了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数字化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发展,给中国高校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特别是MIDI(MusicalInstrumentDigitalInterface,乐器数字接口)的产生,使得数字化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为可能。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在全国各地的应用。得到了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肯定和欢迎,在我国音乐教学中逐渐得到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8.
杨林 《教育探索》2023,(1):73-76
21世纪是数字化的时代,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将对高校组织管理产生深刻影响,推动高校管理模式由科层制向扁平化转变、管理流程向规范化和标准化转变、管理绩效向高效转变。高校组织变革落后于数字变革易引发管理冲突,数字化相关特性增加了组织管理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影响高校人文精神的培育。应从加强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建立适应数字化转型的组织结构、营造认同数字化转型的组织氛围、培养具有数字领导力的组织管理者等四个方面应对数字化转型对高校组织管理可能产生的风险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其主动适应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经济社会培养新型数字化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必由之路。分析江苏省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从院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判断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桎梏,提出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优化路径,即锚定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企业数字化转型要求为主线,推进教学资源建设;以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为目标,推进教师教法变革。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教材开始逐渐深入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本文从数字化教材对教师、学生、教学设备和教学模式产生的影响出发,论述了数字化教材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