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光华  顾家续 《体育科技》2013,34(4):61-63,67
采用观察统计、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第六届女足世界杯赛冠军日本队的全部比赛进行统计分析,重点探讨日本队的攻防特征。研究表明:日本队获得冠军与其比赛阵型、攻防战术等有密切关系。日本队进攻以短传配合、地面渗透为主;禁区内射门能力略高于禁区外,直接射门能力高于间接射门能力,命中率略低;运用中路传切和定位球进攻战术射门得分能力较强;防守时采用人盯人结合区域盯人的混合盯人战术为主;前场反抢意识较强;防守弱点是对后插或内切队员盯防不紧。  相似文献   

2.
射门是攻防主要矛盾的焦点,比赛中的一切进攻技术、战术均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一切防守技术、战术又都是为了限制和破坏射门。所以,射门是足球运动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3.
小型足球比赛特征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上海市部分高校和基层的小型足球比赛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小型足球比赛中队员接触球、传球、射门、接控球等技术,攻防转换、个人防守等战术及体能状态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手球运动在我国还是一项年青的体育运动项目。近年来,我国与国际手坛交往日益频繁,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努力提高训练水平,在加强攻防训练中应重视和加强射门能力,特别是小角度射门能力。本文拟就小角度远角旋转反弹球射门技术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5.
手球     
G844.1 9 20025980中、韩、俄、女子手球队攻防技术分析=The analysis张冰雨,王耀廷,高斌//中国体育科技一2002一38(10).一5一6;59表4参3(S刀中国//韩国//俄罗斯//女子//手球//进攻//防守刀技术分析//射门//成功率//失误采用临场观察与数理统计方法,对第巧届世界女子手球锦标赛中国队与亚洲劲旅韩国队和本界冠军俄罗斯队攻防技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队的突破射门率明显低于韩国队;进攻  相似文献   

6.
射门队员施射瞬间与防守队员之间攻守对抗实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揭示了射门队员施射瞬时与防守队员进行的攻防对抗实质是双方技术、意识、心理为主要内容的对抗,从而为提高和改进我国足球运动员的射门训练提供了较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三) 12岁或更大一些学龄少年的训练项目1.“二对一”攻门方法:在直径2米的圓圈内设一宽50厘米的小球门,二对一射门。谁传球失误谁就防守,不准进入圈内进攻或防守。(图1) 目的:训练局部攻防转换技术和射门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中、韩、俄女子手球队攻防技术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临场观察与数理统计方法 ,对第 15界世界女子手球锦标赛中国队与亚洲劲旅韩国队和本界冠军俄罗斯队攻防技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队的突破射门率明显低于韩国队 ;进攻失误率、防守成功率和守门员封挡率明显低于俄罗斯队 ,提示中国队在防守方面还有待于提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录像统计等方法,对中国女子手队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的数据及比赛情况进行客观分析,结果显示:突出的身体素质和力量对抗;在球队整体攻防体系之上发挥个人能力,高、快、准、凶是世界手球的发展趋势。而射门成功率低、身体对抗能力差、个人能力不强、比赛缺乏经验、导致整体攻防质量不高,是中国女子手球队在与欧洲强队对抗中失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从23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看中国队攻防能力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3届亚洲男篮锦标赛中国队的技术统计与分析,对个人的攻防能力和全队的攻防特点,及全队攻防能力进行了评价。得出中国队在防守和进攻能力上均有比较强的实力,且攻防能力均衡。全队进攻方面的特点表现为内外线进攻平衡、高命中率、空中优势明显、防守方面表现为内线优于外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TOPSIS等方法对第30届奥运会中国男子篮球队与对手小组赛攻防技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中国队与对手整体攻防实力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在进攻指标方面,中国与对手在得分、投中个数、投篮次数与助攻等方面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投篮命中率、3分球投篮次数与进攻篮板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3分球命中率、罚球与失误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俄罗斯、巴西、西班牙、澳大利亚等队的进攻指标Ci值在0.5以上,属于进攻实力较强的球队,英国与中国队的进攻Ci值在0.5以下,进攻实力相对较弱;在防守指标方面,中国队与对手在失分与防守篮板方面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在抢断、盖帽与犯规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西班牙等队的防守指标Ci值在0.5以上,属于防守能力较强的球队,英国与中国队防守Ci值在0.5以下,防守能力相对较弱;在攻防综合效果方面,俄罗斯与巴西队的攻防Ci值分别达到0.90212和0.88040,属于一流强队。西班牙队的攻防Ci值为0.54047,属于攻防实力较强的球队。澳大利亚、英国与中国等队攻防Ci值在0.5以下,整体攻防实力较弱。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观察统计、对比分析,对我国棒球队与亚洲棒球强队在第16届广州亚运会比赛中的攻防技术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棒球队整体技术水平与亚洲强队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中国棒球队整体防守能力要好于进攻能力;3)中国棒球队在投手这一重要环节上实力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13.
第22届男篮亚锦赛中国队攻防能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董伦红 《体育学刊》2005,12(2):115-116
通过对中国队在第22届亚洲男篮锦标赛上的技术统计,分析了个人攻防能力与全队攻防特点;并运用RSR对全队攻防能力进行评价,中国队在防守和进攻能力上均为优秀等级,且攻防均衡,全队进攻方面的特点表现为高命中率、空中优势;防守方面表现为内线优于外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马行风 《体育科技》2004,25(2):14-16
通过WCBA2 0 0 4赛季江苏、八一两队全部 4场比赛的技术统计 ,对双方的主要攻防技术和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 :八一队具有较强的战术变化能力 ;江苏队在外围得分、快攻等进攻能力、总体防守能力上与八一队差距明显。江苏队须进一步加强防守的攻击性和多变性 ,并提高队员的对抗能力和相关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5.
《湖北体育科技》2019,(2):157-162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2018年第18届女子排球世锦赛中国、荷兰、意大利、塞尔维亚四强的攻防指标进行分析讨论,总结世界女排竞赛趋势,通过比较找出中国女排与其他强队在攻防能力上面的实力差距。结果表明:网口争夺是比赛的焦点;塞尔维亚和意大利调整进攻能力较强;中国队进攻点少,进攻手段路线单一;中国队防守环节薄弱,反攻能力不足。建议:提升攻防速度,发展全面保障型攻手;注重快变结合,完善跑动进攻体系;加强后排防守训练,构建高效防反系统。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观察统计、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第19届世锦赛同分在D组的中、韩两国女队与对手比赛的攻防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女队与韩国女队相比,存在着攻防转换速度慢,快攻得分能力差,助攻传球次数少,技术失误多,球队的进攻效率低;锋、卫队员的攻击性防守能力和守门员总的挡球成功率均低于韩国队。椐此,提出4项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05年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攻防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  董青 《辽宁体育科技》2006,28(6):55-56,58
通过对2005年中国足球超级联赛14支球队182场比赛中的射门、进球、进攻、防守等多项指标的对比分析,探讨中超足球联赛进攻与防守的技战术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2001年全国足球甲级联赛技战术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1年全国足球甲级联赛依然保持着激烈的竞争,拼抢对抗激烈。队员在强干扰下的接、传、控球技术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传球的时机、准确性及隐蔽性仍需加强。具备较强突破能力的队员还为数不多。射门前的跑位、抢点及直接攻门能力有所增强,但在激烈对抗条件下,技术动作的运用能力、应变能力,与国外优秀球员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防守技术方面仍存在一对一防守能力不强,技术动作运用不合理,抢、断球时机掌握不合理,犯规较多的现象。重视攻防的整体性,淡化阵型,突出队形,注重攻防节奏和转换速度,是战术方面表现出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第22届女手世标赛小组赛,中国队与对手的身体能力和攻防能力作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队总是以培养新人为主,大多数技术统计指标落后于对手;球队远射能力弱,"三防能力"差的顽症始终没有明显改善,因而输球.迫切需要优化球队年龄结构,加强技术引进与创新研究,强化球队防守,提高队员的综合防守能力.  相似文献   

20.
第16届世界杯足球赛常用防守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录像观察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16 届世界杯防守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我国足球在防守技术上的差距。结果表明,断球技术是当前主要的抢截技术,挡球技术是阻止对方射门的重要手段,侧面铲球和侧面抢球技术的运用明显减少。我国运动员应尽快提高个人和整体紧逼、抢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