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西部学术基地等主办的“首届中国电视批评高端论坛”去年12月9日在四川大学举行。论坛围绕电视批评科学化、现代化和电视批评学科建设等主题展开。电视批评是以具体的电视节目、电视理念、电视现象、电视媒介为对象的一种价值评判的研究活动。随着电视的诞生,也开始有了电视批评。我国已有大量的电视批评实践,并出版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电视批评专  相似文献   

2.
电视艺术批评作为媒介批评与艺术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电视媒介及其生产、传播活动紧密相关,为理论界与实务界所关注。本研究以最近十年(2000—2009)为时间范围,选择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苗棣、徐舫州三位中年学者为样本,关注他们在媒介改革、频道、节目、社会-文化以及中外比较五个层面展开的电视艺术批评活动,并分析其观念、视角、问题意识等对于发展中的中国电视艺术批评领域产生的持续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陆地 《传媒》2011,(2):65
中国电视文艺需要批评,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中国电视文艺发展得不太好,需要批评;二是中国电视文艺发展得好,也需要批评。本  相似文献   

4.
美国新闻式电视批评在媒介组织体系中,扮演着联袂聚焦的权力角色。电视媒体因而视其为一种营销途径,水门事件以后,新闻式批评有意识地反抗这种角色,张扬专业主义批评精神。国内的新闻式批评,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产业作用和文化影响,但仍然值得关注,这对于媒介研究本身及理解当下的文化现实,都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阿尔杜塞派的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电视批评理论着眼于文本分析 ,认为文本中包含了社会再现系统。它使媒介批评走出了文化主义的阈限 ,从社会结构及其表现系统来看待电视的内结构和外结构 ,将电视文化由一般文本扩大到社会文本。从社会文本结构来研究电视 ,无论就研究视野还是研究方法 ,其影响是巨大的 ,它促成电视文化研究的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范式的融合 ,为电视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李立 《新闻界》2007,(3):28-30
对电视所导致的消极社会文化后果进行批判性反思是媒介批评中的重要传统,在文化批判研究和媒介文化研究范式里,这类批评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它们的积极意义是借助批判保证了文化的活力,但这种柏拉图式的批判传统往往表现出文化悲观论的局限,具有夸大和过度悲观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电视批评的媒介生态发生了一些变化,影响着中国当代电视批评的发展走向和话语空间.本文从电视批评主体、批评对象、批评手段、批评风格、批评理论、批评生态等各环节对中国电视批评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安克娴 《视听界》2000,(2):20-21,27
二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电视经历了巨大变革,其对女性的表现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电视新闻对女性的报道大大增强,一些电视台还开办了女性专栏、女性谈话类节目。1999年3月,长沙广电局推出“中国境内首家以女性命名的专业频道——长沙电视女性频道”。电视剧、广告也以艺术的形式更多地表现现代社会中的女性形象。尤为重要的是,新时期的电视媒介话语开始表达一种女性的声音,女性的人格、价值、尊严得到尊重。  相似文献   

9.
2005年国内最出名.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批评家是崔永元。尽管这位批评家没有写过一个字,但因其自身的知名度以及《南方人物周刊》的挖掘,他的许多出语便惊人了起来.并演成一场媒介事件。崔永元批评电视事件对我们的第一启示是:社会知名人物对电视的批评.恐怕今后得列入研究视野.因为他们的话,有点儿一石激起千重浪之效。比如崔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尽管他事后解释说是转述别人之语,但其效果就远远大于别人。由此我希望媒介继续挖掘名人对电视的看法.也希望名人不要太计较媒介记录或删削之误.以鼓起我国电视批评之风。顺便为所有名人提供一个对付媒体的良方: 不要企图让媒体完整地发表你两面或全面的看法.接受采  相似文献   

10.
对电视媒介娱乐化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娱乐批评 在许多学者看来,电视媒介很幸运却又很不幸。电视拥有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力,从而决定电视节目比其他媒介的内容更易走进受众的视野,深入他们的心灵,成为文化思想的助推器。电视传播可以凭借其视觉形象的直观性令语言文字传播风光不再,成为最适合营造现代观念的环境和土壤。  相似文献   

11.
黄鹤 《新闻前哨》2009,(2):35-37
公交移动电视的出现,是电视媒介在后信息时代主动向网络靠拢的结果,同时也是媒介之间的竞争、借鉴和融合的结果。它不仅意味着电视传播技术的变革,更是电视传媒业在传输方式、内容生产、传输功能和媒介文化上的变革,它的发展也会引发了新一轮的“媒介融合”。  相似文献   

12.
高吉强 《新闻传播》2012,(4):161-162
电视媒介作为一种大众化媒介,固然有其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社会功能,但不能否认的是,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无疑也是电视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而电视艺术片作为一种重要的电视节目形态在美学价值的探求、文化价值的开拓等方面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刘郎作为电视艺术片方面卓有建树的创作者,以其充满哲思的独特视角、充满才情的表述方式,创作出了一大批张扬写意、注重情采的电视艺术作品,本文试图以刘郎的电视艺术作品《西藏的诱惑》为例,从作品的整体风格、视听语言的具体运用等方面对其电视艺术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苗巍 《记者摇篮》2010,(9):45-45,44
电视体育新闻评论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媒介传播样式,也是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电视体育新闻评论是借助电视媒介声音、画面和文字整合的特点,运用声画一体、视听结合的多样性、综合性、共享性的多元电视媒介符号,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体育赛事、体育事件、体育问题以及与其相关的人和事进行判断、分析、评价,发表意见、阐释观点的一种电视媒介传播样式。  相似文献   

14.
电视媒介事件与仪式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新的电视传播形态,电视媒介事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仪式".本文从仪式传播的角度,探讨电视媒介事件凝聚社会、融和情感、增进团结、传承文化、确认秩序的重要仪式功能,考察电视媒介事件的仪式传播特点、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媒介批评(特别是电视批评)的语境中,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社会建构功能着墨较多,且正面、能动而积极的评价也较多;对于电视综艺节目社会建构功能的分析则较少,同时因为  相似文献   

16.
李颖娜 《新闻传播》2009,(12):36-36
电视既是大众传播媒介,又是一种满足人们审美需要与文化消费的精神生产系统。电视语言的实质.是人类视觉和听觉的问题.是指电视用以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传递思想感情的特殊艺术语言。非线性编辑作为电视编辑的艺术语言形式.在丰富电视语言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本文就此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一样,中国电视的成长也需要汲取各种营养,在众多营养元素中,“民族文化”可以称得上是必不可少的“钙质”。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不可避免地承接着由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迅猛冲击,即将面临重建新的文化架构。矗立在世界文化交流与对话风口浪尖上的第二媒介——电视,通过传播“全息化”信息,责无旁贷地成为了人类观察异文化背景的重要窗口。然而,这个充满风景和诱惑的窗口也极可能成为西方强势文化大举入侵发展中国家弱势文化的门槛。中国电视,如何避免一场“文化鸦片战争”悲剧的上演,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包括电视批评在内的中国当代电视理论和电视事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语境中。这种复杂.集中地体现在中国电视的发展面临着四大悖论:文化产业与文化工业的碰撞和紧张、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的碰撞和紧张、产业化与商业化的碰撞和紧张、本土化与同质化的碰撞和紧张。有趣的是,这些悖论在当代的中国都是在一个时间维度上同时出现的。因此,电视批评理论的研究视角,也就有了相当广阔的社会背景,即“我们的文化建设是处在一种充满矛盾诉求的悖论式的语境之中。”  相似文献   

19.
论电视媒介权力的概念及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它介入生活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不断加大。它不仅成为媒体中的新贵,而且也已经成为一种权力本身。电视媒介权力,是由电视媒介从业者代理,政治人、经济人和文化人共同控制的、以有意影响和改变权力对象思想、行为的精神—文化、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权力。它既是一种特殊的制度性权力,又是一种有意影响的权力。其权力特性可以概括为隐蔽性、公共性、双重性、依附性。  相似文献   

20.
收视率深处的“隐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视率引入国内虽然只有十多年,却因为媒介生存环境的变化,很快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重视。但是,正是由于我们电视媒体的生存语境与西方完全不同,所承担的文化责任不同,我们有理由关注收视率所反映的电视产品的商业化问题,以及其背后的电视生存尴尬。因为,不管是在媒介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是在电视媒介市场化刚刚起步的中国,媒介产品的商品化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正如西方的媒介不是以"美国偶像"来展现其核心价值观一样,中国的媒介也是提倡主流文化的。作为最具大众化特征的电视媒体,收视率的评估机制虽然刚刚引入,其背后隐忧却已然显现,而其折射出来的电视生存状态的尴尬也呼之而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