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敏 《新闻传播》2006,(1):21-22
2005年11月13日,松花江上游中国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100吨有毒化工原料泄入养育哈尔滨市400万人民的母亲河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11月23日零时,哈尔滨市政府下发了停水四天的公告。哈尔滨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从11月22日开始,哈尔滨人民打响了一场供水保卫战。  相似文献   

2.
吴峰 《今传媒》2006,(2):55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双苯厂发生爆炸,爆炸产生的苯、苯胺、硝基苯等污染物对人体有着致命的危害。化工厂距离水源太近是污染的最直接原因。污水流过了附近10余个县市,直逼拥有900万人口的哈尔滨。直到11月21日,也就是爆炸发生8天后,哈尔滨市政府才发出公告,称由于要对市区供水管设施进行检修,故从22日起停水4天。但在22日又发布公告称,根据黑龙江省环保局监测报告,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爆炸后可能造成松花江水体污染。连续两天的公告,停水原因差别却如此之大,给当地公众造成了困惑。现代社会当中的公众都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像…  相似文献   

3.
非典”给国人带来的冲击尚未完全消散,2005年11月,又一场发生在哈尔滨的公共危机再次给世人敲响了警钟。危机不仅让人们深切认识到了现代化大都市强大背后隐藏的脆弱,危机也让潜伏的许多问题更加凸现出来,发人深省。一、事件回顾2005年11月13日,位于松花江畔的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连续爆炸事故。事发地下游400公里处便是哈尔滨市。哈尔滨乃东北重工业城市,市区人口394.54万,目前该市用水量的91%取自松花江。爆炸发生不久,哈尔滨市政府已获知苯毒污染江水,但对该不该停水、要不要通报等问题,政府内部展开一场激烈辩论,结果力主保密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很不幸,我国去年十一二月份发生了几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例如,11月13日吉林省吉林市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成百吨有毒的化学品苯流人松花江。吉林省政府直到18日才通报黑龙江省政府松花江水已被污染。哈尔滨市政府21日发布25号公告,声称管道维修而停水4天,10小时后在26、27号公告中才改口说是江水被污染而停水。再如,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间发生5.7级地震,当时室外气温在0摄氏度上下.大批救援帐篷和其他物资运往灾区.  相似文献   

5.
就在松原市接到上级关于松花江发生污染的通知时。他们已经看到江面上漂着粉红色的泡沫。哈尔滨停水4天,各方支援源源不断,而松原市停水6日.却少人问津。[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2005年11月下旬,哈尔滨市因松花江遭遇严重污染而全市停水, 全国为之震惊。今日早报为报道这一事件的真切情况,在第一时间即派年轻女记者孙立波赶赴哈市采访。自11月24日至11月28日,记者从目击现场发回新闻近2万字。连同新华社所发的新闻,今日早报以 12个版的规模逐日刊出,其中11月 24日多达4个版。这些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反响,也受到众多同行的好评,成为今日早报开放性办报的一次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7.
2005年11月13日,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一车间发生爆炸,造成5人死亡、1人失踪,近70人受伤,约100吨苯类物质流入松花江,造成江水严重污染,沿岸数百万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并产生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8.
焦明忠 《新闻传播》2006,(4):28-29,32
过去的2005年,发生了很多不寻常的事。沙兰镇洪灾的阴影尚未淡去,松花江水污染和“11·27”矿难接踵而来。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令人紧张、感动、震惊、震撼,起伏跌宕,难以忘怀。我知道,这是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为了“喝第一口水”2005年11月21日至27日,由吉化双苯厂爆炸引发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在尘封多日后震惊世界,也感动了一座城市。得知情况危急时,黑龙江省张左己省长正在  相似文献   

9.
从"水危机"看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蓉 《新闻知识》2006,(8):46-48
2005年11月22日、23日,哈尔滨市政府连续发布第26、27号公告,因受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政府为保证市民用水安全,哈尔滨全市大停水,百万居民瞬间面对生活困境,导致史无前例的哈尔滨“水危机”事件。联系近几年的美国9.11事件、中国非典疫情,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日益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清华大学传播学者史安斌认为,危机传播即在危机前后及…  相似文献   

10.
7月28日的一场暴雨,将7000多个化工桶冲人了松花江。国人的神经再一次被触动。5年前,同样是在松花江,由于吉林石化苯胺爆炸,污染带顺流而下,直接造成了下游900万人的哈尔滨停水4天,并威胁到俄罗斯的水质。  相似文献   

11.
“一滴水考验一座城市”——在2005年11月下旬发生的“哈尔滨停水”事件中,很多媒体都用了这样的标题来描述突发水荒对城市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在我看来,这滴水不仅是对老工业城市哈尔滨的一次考验,更是对国内各家媒体如何进行突发性事件报道的一次考验。“哈尔滨停水”事件发生后, 今日早报编委会在第一时间派我赶赴哈市采访,这也早报推出“第一重点”栏目以后,首次直接派记者采访国内重大突发性事件。如何在这场“媒体战”中取胜, 一时间,成了全报社齐心协力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去年11月下旬,哈尔滨市因松花江水被污染而停水四天。据资料检索,世界上尚无一个拥有三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停水四天的先例。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害性事件, 各地媒体予以高度重视,展开了新闻“竞争战”。浙报集团麾下的今日早报也派出记者飞赴哈市,并在连续四天的报纸上, 每天以三到四个版的篇幅报道此事,直到当地恢复供水。事过之后,今日早报召开了专题业务研讨会,研讨本次报道的得失。本文为作者在这次研讨会上发言的第二部分。本刊发表时,作者做了一些修改。  相似文献   

13.
马龙县黄草坪至县城输水管线工程是马龙县重点工作建设项目之一,全程26.8公里,途经三个乡镇的18个自然村,工程自1998年11月27日开工,于2000年5月15日结束,历时535天,总投资1673万元.……  相似文献   

14.
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连环爆炸后,吉林市环保局经过连续几天的监测.宣布截至15日中午.整个现场及周边没有有毒气体.水质也来发生变化。然而.一周之后的21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突然宣布:全市停水四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2月31日,岁末的最后一天,18点20分,当哈尔滨音乐厅即将奏响新年音乐会的第一个音符时,人们从收音机里听到这样的声音:  相似文献   

16.
速读     
焦点解振华:环保总局前局长低调“复出”时隔一年之后,在“松花江污染事件”中引咎辞职的中国环保总局前局长解振华岁末年初重返政坛。他的新职位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是2005年11月,黑龙江和吉林爆发惊动中国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后在压力下辞职的。  相似文献   

17.
从11月13日爆炸.到11月19日长春市环境监测中心做出第一份污染分析.再到21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介入事故.其间经历了8天时间。这8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毫无疑问,21世纪将是新媒体的时代。当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带着无限的可能性成长的时候,也把一个问号抛向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怎样与新媒体相互渗透,相互借用, 共存共赢;怎样改变自己的传播理念和形态,寻找在市场上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 对于像都市快报这样的新型主流都市报,这是必须正面回应的问题。而且一切反应,都需要从自发状态进入到自觉状态,在一次次的战术变化中,寻找战略转型的突破口。2005年11月的哈尔滨停水事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对新媒体的借用与融合,在延伸传统报道的领域与技术上,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据媒体报道:黑龙江七台河矿难已确定171人遇难,事故煤矿承认存在管理漏洞。“刚喝下第一口水又赴矿难现场,黑龙江省省长喜悲12小时”,11月29日《都市快报》以整版的篇幅将黑龙江两大事件“焊”在了一起:一场停水大风波刚过,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在27日18时左右喝下了哈尔滨恢复供水后的第一口水;一场爆炸大矿难又来,当日21:40七台河东风煤矿煤尘爆炸,张左己立刻赶赴现场。黑龙江这下从受害者成了害己者。新华社11月27日刚刚播发了中央领导要求“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多发势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电讯,东风煤矿就来了个“应声爆炸”,不…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确立以来,新闻界的理论学术研究显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如今新闻学术界在思考什么?研究取得哪些成果?它对我们广播电视的理论研究和事业发展有什么借鉴和推动?作者怀着这种“探宝”、“取经”的愿望,参加了1994年11月27~30日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和南京日报共同主办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