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明日报2月3日的《语言文字》专刊上,有语言学家吕叔湘同志的一篇短文,谈了他对两条新闻的意见。其中的一条是《全国最大的文化馆在京动工》。新闻说到了文化馆的面积,室内和室外的设置和布局,出资兴建文化  相似文献   

2.
1994年3月25日《大众日报》一版发了一条花边新闻《数牛》,许多人读了都说好,新闻界前辈、省新闻学会副会长李芳木同志还就这条新闻写了一篇短文《牛多了也不能吹》(见3月30日《大众日报》二版)。这条新闻说的是这样一件事:肥城市大力发展养牛,计划一年养10万头。到年底了,计划达到了没有?全市到底养了多少头牛?市领导不听汇报,而是派出826名干部,分赴全市17个乡镇、604  相似文献   

3.
我曾写过一篇介绍崇明农民铜管乐队的通讯刊登在《文汇报》上。采写这则通讯,在报道崇明农民铜管乐队支数和演奏员数时,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写新闻既不能夸大事实,又不能缩小事实,夸大和缩小同样是失实。调查农民铜管乐队有关数据,我最先找县文化馆的同志。他们告诉我,崇明有二三百支铜管乐队,演奏员有3000左右。我问这些数字来源,文化馆的同志说是推算出来的。我以为这个数字虽然很能“惊人”,但估计得来,很有夸大可能,不能写入新闻。崇明到底有多少支农民铜管乐队?我又去找县文化局的同志。他们手头有统计资料,但不完全。据已经上报的10多个乡的统计,共有56支。与文化局领导谈及稿子  相似文献   

4.
《新闻战线》的《读者论坛》办得很活跃,可是也有为文而文的形式主义现象。这里举一个“自相矛盾”的例子,供贵刊编辑同志研究。去年《新闻战线》第10期第30页,登了《“词”和“词汇”别混淆》一篇短文,指出“词汇”是一种语言里的全部的词,它和单个的“词”的概念不同,不可混淆。这无疑是对的。然而到了第33页,贵刊在刊登老舍同志那篇《记者的语言修养》一文时,就置前文的议论于不顾了。请看:老舍同志文章在第19节里说:“文章单调,是因为只知道那几个词汇,没有办法选择。”这里的“词汇”不正是“词”的误用吗!我认为,老舍同志偶然出现的笔误,本不值得大  相似文献   

5.
新闻业务编辑部:读过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同志采写的关于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的两条消息,不禁拍手叫绝。这两条消息写法别开生面,尤其是开幕消息的导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这里的同志们都说这篇消息可能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记得两年前,郭玲春采写的《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的消息,也是一篇突破老一套程式的好新闻。郭玲春同志为什么总是能把一般的新闻事件写成不一般的新闻报道呢?近两年,贵刊曾登过几篇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新闻写作原则?——答《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一文的作者陈封杜继昌陈封同志在1996年《新闻战线》8月号《读者论坛》专栏中,就《我国水利经济正在兴起》这篇对外稿中没有写明消息来源,写了题为《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一文,说它“违反了...  相似文献   

7.
新闻敏感对于记者采写新闻至关重要。蓝鸿文在《新闻采访学》一书中指出:“什么叫新闻敏感?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子能识别出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简言之,新闻敏感就是记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笔者1985年从街头拾来的一则新闻《商丘市居民争相购买窝窝头》,在商丘报刊出后,文汇报、北京晚报等报纸相继转载。这则消息被评为河南省广播电视系统好新闻三等奖,全国地报好新闻二等奖。《全国地报好新闻》一书登载此文时,赵远化同志著文这样说:“这篇连标点在内只有415字的消息,是一篇以新取胜、因小见大的经济报道。它向人们报告一件悄悄地闯入群众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8.
李明文 《新闻窗》2007,(1):60-60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揭示、评价和组织新闻内容的最精练的文字。一篇作品、一条新闻,能不能感染读者、吸引受众去看,标题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好标题,常常会使一篇新闻或文章添辉增色,画龙点睛。因此,标题的制作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吕叔湘先生曾经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标题要作为专门学问来研究。”胡  相似文献   

9.
我这个人很笨,虽是新闻圈中人,却很难得在采访第一线冲冲杀杀。对于别人的报道,也自感不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困难,从不敢去品头论足。可是,看了范敬宜同志近期在经济日报上连续发表的五篇短新闻,却无论如何也抑制不了“评头论足”的强烈愿望,是这五篇短新闻震动了我,抑或是自己的旧观念受到了冲击,连我自己也闹不清楚。先说说范敬宜同志这五篇短新闻吧。它们是:《中国日报出了个好点子》(5月23日)、《“老外”开始怕“老乡”》(5月28日)、《二纺机B股上市在即》(5月29日)、《再给后代5000年》(6月1日)、《金发碧眼学苏绣》(6月16日)。五篇短新闻,均刊登于经济日报一版,而且都加上了花边框。许多有经验的记者这样认为:短新闻,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短,短到行文中没有多余的文字。但新闻要素又不能缺,该交待的要交待,该说明的要说明。要短到在一篇三五百字的新闻作品中,包含有丰富的  相似文献   

10.
1961年9月18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郭沫若同志的《“魯迅詩稿”序》,是一篇精美的短文。这篇短文的作法,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这里度谈两点。一、簡练。作文首先是立意,先要确定說些什么。在一篇序文中应说些什么呢,前人讲过:序之“为体有二。一曰議论,  相似文献   

11.
问:你在《新闻写作概要》一书中,说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有四条,即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新闻报道的时间性和新闻报道必须用事实说话:而《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中,却把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概括为“真、新、快、短、实”这两者有何不同,为什么说法不一样?答:我过去在新闻教学中大多讲《概要》一书中列的四条。前几年新闻界关于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有些议论,有的人认为新闻只是提供情况,沟通信息,不要多讲思想性;多讲思想性也容易带来在新闻中堆砌政治术语以至于空话大话等弊病。这种看法也有一些  相似文献   

12.
在今年3月12日的《北京晚报》第一版上,发表了一条我写的一百多字的消息——《著名作家刘绍棠今晨逝世》。这条消息虽短,但它却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从当天下午到晚上十点多,找我的电话几乎不断,朋友们纷纷向我询问关于绍棠同志去世的一些情况。这说明了文艺界的朋友和广大读者对刘绍棠同志的深厚感情。我的这篇为刘绍棠送行的短文是怎么产生的呢?  相似文献   

13.
本刊从第二期开辟《短新闻笔谈》的讨论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作者的欢迎。许多同志寄来了很有见地的文章,本期选登的几篇短文值得一读。希望大家继续结合自己的采编实践,对这一问题进一步进行深入探讨,写出更多更好的短新闻。  相似文献   

14.
大千世界新闻迭出,文坛世界也迭出新闻。不久前,大型文学刊物《黄河》编辑部在一篇题为《辉煌的秘密——中国两弹研制秘闻》报告文学开头本来用作安排题图的位置上,发表一篇“郑重声明”。声明的主要内容是,在该刊发表这篇报告文学正要付印之际,同一作者所写的内容基本相同的另一篇报告文学已在《当代》杂志发表出来。声明说:“作为一名从事创作多年的部队专业作者,彭子强同志不可能不懂得这种‘一稿二投’的性质和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一我们为他的行为感到遗憾、羞耻和忿慨。”为此,该刊编辑部决定,将“扣除彭子强同志全部应得稿酬,以敬效尤。”  相似文献   

15.
黄学有同志的《上山采珍集》是一本有趣味的书。在这本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书中,隽永的意味构成了贯穿始终的主题。从人生感悟篇和从政思考篇的“三字经”到作者精选并分门别类的名句箴言篇,于从容的散漫间,透着一种精致.一种澹定。黄学有同志是新闻圈里的重量级人物,他写了这样一本大体上属于人生感悟类的随笔集,但是在字里行间,在那些澹定与从容之间,与新闻相关的诸多要素依然令我们一览无余。  相似文献   

16.
(一) 《短些再短些》,胡乔木同志的这篇短文,发表至今已近半个世纪,新闻界的同志还在不断发出多写短文的呼吁。然而在新闻写作实践中,怎样做到短些再短些,任务依然艰巨,同志仍须努力。 我们提倡多写短文章,但又不要短而空。毛泽东同志说:“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他提出:“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反对党八股》)“短些”,“精粹些”,也就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短而精。 新闻作品怎样做到短而精?古代优秀短篇传记文在写作上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歌德谈话录》选译本刚出版,就有《新闻战线》的几位编辑同志来访,邀我就这本小册子对新闻工作者的益处写一篇短文。年老体弱而任务又多,只能提一点粗浅的看法,来报答来访的诸同志的盛意。  相似文献   

18.
今年5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了我写的访问日本的一篇报道《一位日本朋友的忠告》。报道发表后,有几位中央领导同志对此文作了批示,认为报道中提出的问题值得重视,后来国务院办公厅又将这篇报道转发给各部和各省的领导同志参阅。这篇不足一千字的文章引起领导同志的如此重视,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新闻与写作》编辑部的同志希望我谈谈采写这篇报道的体会。我想了想,其实没有什么更多新的经验和体会可谈的。如果硬要说一点,那么还是大家常说的那一条:平时多思考,采访时  相似文献   

19.
据人民日报内部刊物《编采业务》透露,该刊编辑室按照编委会的意见,和报社各个部的同志一起,从最近两年来的人民日报上,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和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上,选择了100多篇写得较有特点的新闻,经过几轮筛选,选定20篇左右,加以简单评点,登在《编采业务》上,供报社同志研究、参考。该报总编辑谭文瑞还为此写了一篇短文,请大家都来研究一下新闻。报社编委会下这样大的功夫,在全报社提倡研究新闻(这里主要指狭义的新闻,消息),这是改进报纸,提高报纸质量的扎扎实实的举动,是值得在新闻界称道的。  相似文献   

20.
在翻阅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集时,一篇题为《母亲的脚和父亲的腰》(原载《中国田回报》1997沃4目11日)的杂文作品深深吸引了我,这篇短文章确有一种值得称道的强烈的感染力。人民日报社前总编辑范敬宜在为《山河壮丽人多情》一书作的序中写道:“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十多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读者给我写信说:‘生活感染了你,你又通过自己的笔感染了读者。’我一直惊讶这样一位并没有研究过任何新闻学的小学教师,何以能把新闻作品中生活——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