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清末民初,在江浙地区有各种明显、隐晦的现代国家观念普及的渠道。这些渠道促成了中心城市向周边地方的国家观念传播,它们又依托于各种地方性空间来流动扩展这些观念。在此基础上,从1895年始到1920年代中叶,现代国家观念开始渐渐普及于江浙地方读书人的脑海,他们与现代国家在各个层面联接。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地方意识的消逝,反而当国"无所不包"之时,国从何爱起成为了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社会重要的变革期,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大量外来词涌入到汉语词汇系统。在引介的动态过程中,势必要经历一个汉化的过程。本文从影响外来词汉化的"审美心理"入手,探究其中规律和动因,从而进一步明确清末民初西源外来词传入和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俗语词"三七二十一"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稳定的过程。先秦至明代中期,"三七二十一"尚未凝固成一个俗语词,仍然是一个简单的乘法口诀。明代晚期,它才真正被作为一个俗语词来使用,一般出现在"搭配成分+(插入成分+)三七二十一"的结构中。清代初期至中期、清末民初时期,其用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现代汉语,最终稳定下来。其中,在清末民初时期,其用法的发展变化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蔡元培作为清末民初教育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体育思想自始至终贯穿于清末民初的体育教育。从早期受军国民主义思潮影响,到后期受英美实用主义教育观的感染,从"御侮救国,强兵富国"的客观需要,再到"完全人格,终身教育"的主观探索,蔡元培体育观的转变也代表着清末民初体育教育的发展脉络,由出现萌芽再历经转折,体育教育最终向着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贵州妇女解放运动兴起,其原因主要有:清末民初贵州社会的发展;清末民初贵州先进男性的推动;清末民初贵州新闻媒介对妇女解放思想的宣传;清末民初西方传教士为贵州各族妇女带来了新的信息;清末民初贵州女性自我意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正>清末很多在北京为官的进士喜欢辞职回乡当老师。如福州人林则徐(1785-1850)曾说过:"30年前的福州,读书人不想升官,即使考中进士做了京官,也宁可归乡,在州郡书院里找一个教书的工作养家糊口。"他说的虽是嘉庆年间的情况,但整个清末基本如此。1883年,四川富顺县人刘光第(1859-1898)考中进士后被授  相似文献   

7.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外国传教士则属于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部分,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清末民初,外国传教士在新疆传播基督教的过程中,创办的文化教育事业在客观上对清末至民国时期新疆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本文就清末民初外国传教士在新疆从事的教育活动及其对新疆社会的影响作了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第一个师范教育体制是在日本师范教育制度输入的基础上,结合清末民初的基础教育实际建立起来的,称"日本模式"。"日本模式"跨越了清末、民初两个社会形态,以制度的全面输入始,经历了制度建立与体制的不断调试的过程。其核心特征是:以定向培养模式为核心;以教师任用制度和检定制度为保障;以自成一体的封闭式教育体制为重要特色。作为中国师范教育史上一个重要形态,"日本模式"未能取得如期效果旋即淹没在教育史的长河中,但其建设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今教师教育制度建设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乡村教育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百年历程中,大致经历了从"文字不下乡"到"文字下乡"再到"文字上移"三个阶段。依据韦伯"理想类型"的概念工具以及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本文提出我国乡村教育总体上经历了从"嵌入"到"悬浮"的历史变迁。根据乡村教育与乡土社会的关系,将乡村教育"嵌入"分为清末民初前的"内生型嵌入"与清末民初至20世纪90年代的"行政型嵌入"两种类型。与此相应,乡村教育的"悬浮"则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教育变迁的总体趋势。根据不同地区乡村教育"悬浮"的不同生成机制与影响因素,乡村教育的"悬浮"趋势可以分为政府外力驱动下引起的"外驱型悬浮"与乡土社会从"乡土中国"向"离土中国"变迁而引发的"内驱型悬浮"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和"打油诗",不断讲述记忆中的江南小城镇上的"生活故事"。这些"生活故事"是一种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个人记忆。这些作品是一种"集体记忆"的"媒介",具有"文化记忆"媒介的三个功能:存储功能、传播功能和暗示功能。周作人的众多文本储存了关于清末民初江南小城镇的文化记忆,传播的又是江南小城镇社会群体的记忆。周作人主张言志的小品散文,而言志方式则为隐喻和暗示。  相似文献   

11.
满清后期鸦片战争爆发,惊醒了沉睡的国民。当时以学堂乐歌为主要形式的音乐教育,经历了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历史阶段,致使清末民初我国音乐教育的主题中自然地充溢着"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等具有政治导向的爱国理念。本文主旨在探索清末民初音乐教育的时代意义,其内容包括:我国近代早期音乐教育的产生、清末民初音乐教育的政治导向、清末民初音乐教育政治导向的时代意义三个部分。从本文的分析研究结果可知,在当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清末民初音乐教育的政治导向对于提升新一代国民爱国主义思想、树立国家可持续发展理念、光大民族文化、培养美育情操实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女权思想萌芽,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女权思想逐步发展升华。研究这一时间段女权思想的发展有利于了解清末民初的社会状况,也有利于指导现代女权思想的发展。小说创作在清末民初时期逐渐深入民众生活,小说作者从民众角度来反映民众思想和教育民众。小说中反应的女权思想,既是对当时民众思想的反映,也包含了作者对民众的教导与期望。  相似文献   

13.
新近出版的《许宝蘅日记》堪称反映清末民初北京政治和社会风俗的资料宝库。许宝蘅清末任职军机处、承宣厅,民国初年又任总统府、国务院秘书,长期活动于政治中枢,对袁世凯在光绪帝、慈禧太后去世、辛亥清室让位、民初获取大总统职位的活动均有记载。在新旧政权交替的过渡时期,许氏身为幕职人员,敬业为公,谨慎忍耐,顾全大局,因而很受袁世凯的信任。民初官场黑暗,许宝蘅始终能有一个狭小的生存空间,多少与"项城旧人"的特殊身份有关。日记中对袁氏活动的零星记载,除了披露内幕和细节,也可对今人了解鼎革之际政治演化过程有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从民间收集到一份清末民初江西诉讼文书,记载了29宗诉讼,其中偶然包括极为详细的法律文书书写的指引,充分见证清末民初法律制度在地方社会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振兴实业"是风行于清末民初的一股社会思潮,在福州也有诸多有识之士投身到实业,林炳章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通过分析,得出林炳章的实业认识及实践主要体现在实业与救国、实业与利权、实业与教育三个方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赋役经济背景下,士绅与商人间联系较少,县治与圩市也存在着功能差异,因此县治与圩市常常是分建的。清末民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治与圩市两者的功能开始重叠,士绅与商人间的联系也变得紧密,县治和圩市渐渐融合。县治与圩市的融合,是赋役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一个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7.
圆桌     
回乡记国庆长假,我回了一趟老家——安徽的一个江南小城。每每想起它,眼前总会浮现出"烟波细雨横舟楫"的宁静画面,然而这次回去却多了几分躁动。笔者抽空去看了市郊一个低价楼盘。之所以价格低,是因为开发商以其"聪明才智"打了个擦边球。先是提交了一份创办双语学校的计划,并以此圈了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的中国职业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苏奕勇本栏编辑马志清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时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国近代的职业教育处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始终是在社会动荡、灾难深重及旧的...  相似文献   

19.
王海英 《教育》2012,(27):57-58
"格致"是清末民初中小学科学课程的名称,出于《礼记·大学》。所谓"格",即推究,"致",求得;"格物致知",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从而获得知识。自1904年至1912年间,以上海文明书局和中国近代出版业的鼻祖——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间出版机构,陆续出版发行了多种适用于小学堂的科学教科书。这些教科书将近现代自然科学内容引入教科书体系,为中国的读书人有机会普遍接受科学知识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商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商业规则与习俗惯例,在国家商事立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立法价值。清末民初在商事立法中对商事习惯的认识与态度,体现出社会各阶层对商事习惯的立法价值的理解与认同程度,也体现出社会各阶层为建立起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商事法律制度而不断摸索的过程。但受社会条件所限,清末民初对商事习惯的重视更多只是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