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化是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当前和“十一五”广播电视发展的重中之重。数字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化和现代化。我国政府决定以有线电视为切入点,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2003年全面启动有线数字电视;2005年开展卫星直播电视业务,开始试播地面数字电视;2008年全面推广地面数字电视,开展数字高清晰度电视业务;2015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  相似文献   

2.
<正> 当前广播电视技术正面临着一场革命。广播电视从节目采编、制作、存储、播出到节目传输、发射、接收等各个环节都在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数字广播电视的高质量、高频谱利用率、新一代高清晰度电视和数字音频广播的发展,以及多媒体交互数据广播业务的出现将成为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进入二十一世纪,广播电视将全面进入数字化的时代。数字化进程之快,超出我们预料,我们应有充分准备,因势利导,结合我国国情,积极推进。下面就我国广播电视从模拟向数字过渡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新闻     
《军事记者》2004,(3):58-58
◆今年是“数字发展年”和“产业发展年”据新华网报道,国家广电总局有关负责人去年底表示,2004年被确定为广播影视工作“数字发展年”和“产业发展年”,以大力推进全国广播影视数字化和产业化。国家广电总局确定明年在数字发展上,主要任务是加快发展付费广播电视业务和多种信息业务,加快推进电台、电视台制作播出系统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快建立数字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体系;加快规划广播覆盖的数字化和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频率工作。省会城市以上广播电视制作和播出系统80%实现数字化,初步实现新闻制作网络化;建成100家数字影院,500个…  相似文献   

4.
《视听界》2008,(2)
广播电视产业从引入计算机技术开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朝着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的方向大步前进。广播电视一直是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由于他们的表现性质是信息,所以在其制作、储存、编辑、传输、播出、接收等过程中,数字技术不断地渗透,正在经历着一个从模拟系统到数字系统的技术改造过程,即广播电视系统的数字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2004年,是中国广播电视的“数字年和产业化年”,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信息化为目标,以业务发展为龙头,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突破口,广播影视数字化进程正在全面推进。数字化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为纽带和核心,广播电视、电信和网络等媒体的业务融合将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6.
广播电视的无线发射技术具有数字化、实时性与准确性等基本特征,现阶段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以及无线接收系统必须要建立在数字化手段支撑前提下。数字时代对广播电视系统的原有数据信号发射传送模式进行了变革创新,依靠数字化的网络技术平台来转换广播电视信号,切实保障了广播电视数据能够得以完整安全传送。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的技术实践思路要点,合理改进广播电视数据的无线发射传输系统。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广播影视数字发展年,国家广电总局制定了《广播影视数字发展年工作要点》,要求全国广电系统全面推进数字化。数字化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传输、交换等各方面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改变过去分散的、封闭的、孤岛式的制作播出方式,打破原有的节目、栏目、频道界限和框框。为此,  相似文献   

8.
前言数字、网络等技术给广播电视带来了频道资源的膨胀、传输质量的提高、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发展空间的扩展。数字化不单是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而是用数字技术完全取代现有模拟技术。数字化要求广播电视业必须建立节目生产、流通、消费良性循环的端到端服务系统和产业链,它给广播电视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使广播电视从过去的模拟系统整体转换为数字系统,而且还将推动广播电视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优化,给广播电视的功能性质、业务范围、组织结构、运行方式以及管理模式等带来深刻的变革。数字化对广电资源整合与共享提出了必然要求,为广…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我国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我国的广播电视工程中。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应用数字技术,给广播电视的顺利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变革,在广播影视中占据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本文针对广播电视工程中的数字音频技术优势与应用发展进行详细的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当前数字技术的提高。在现实生活汇总,国内各大电视台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数字化演播室,从而实现了广播电视节目的数字化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采用数字化音频技术能够检测广播电视直播节目的顺利进行,并且对其进行实时监控,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广播电视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广播电视信号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等众多领域。省广电干线网身处广播电视信号链的重要环节,从速、从优完成全面数字化改造已刻不容缓。05年末,江苏省广播电视网络中心审时度  相似文献   

11.
《兰台世界》2015,(S5):20-21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工作已经逐步开始进行数字化建设,广播电视行业的档案管理也已经开始走向数字化。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工作为广播电视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提供档案工作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加快了广播电视行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广播电视行业档案数字化建设概况广播电视行业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  相似文献   

12.
<正> 在广播电视领域全面迈向数字化的今天,信息的数字化进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信息以数据形式快速传递的方式实现,但在这个快速数据传输系统中,采访设备仍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因此,对采访设备的选择成了困扰众多电台的一项难题。 目前的采访设备以磁带采访机和MD采访机为主流,传统的磁带采访机以模拟录音技术为基础,它和数码录音技术为基础的数字采访机  相似文献   

13.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广播电视由模拟向数字转换,推动广播电视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资讯信息需求。这是江西省广播影视“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广播影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任务。全面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首先,在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数字化和网络化已成为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给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许多行业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既是严峻的挑战,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只有牢牢抓住机遇,才能使广播电视在新的形势下与时俱进,抢占阵地、拓展业务、拓…  相似文献   

14.
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每一项科技产品在广播电视设备中的应用,都给广播电视系统带来了新的面貌。特别是近几年,数字化技术、微电子技术、压缩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设备中应用,出现了数字视、音频工作站,使广播电视制作中的视、音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已密不可分,融合在一起了。为了推广新技术,不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广播电视数字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并形成由规划到政策和标准制定,直至政府全力推动,各个环节连锁推进的局面。主要标志有:一、已有数字化时间表的国家数字化计划稳步推进,让人们看到广播电视数字化化明朗的未来;二、很多国家宣布了自己的数字  相似文献   

16.
中国付费广播电视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数字广播电视的发展,把广播电视数字化作为推动本国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制定了数字广播电视发展战略。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了以付费广播电视业务和公共信息服务为主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重点推进中国广播电视数字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方针。同年9月,中国第一套付费电视频道开播。  相似文献   

17.
传统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是革命性的。数字新媒体不仅在频道定位、内容形态、赢利模式、产业链等方面改变了广播电视的业态,同时也为广播电视带来了新的传播生态和社会交往方式。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必须要认清数字媒体对广播电视业态以及媒介生态的影响。决定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方向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民众数字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的发展,使广播电视播控系统走向全面数字化发展的阶段,在提高播出质量的同时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并拓展广播电视播出功能。控制接口是实现对控制播出和传输指令的基础,因此了解各类控制接口在广播电视播控中的应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各类控制接口的基础上,就其在广播电视播控中的实际应用进行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广播电视是当今新闻宣传最有力的舆论工具,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千家万户离不开的重要传媒,近十几年以来,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是当今高新科学技术应用最广泛,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大量的最为先进的科技成果不断地运用到广播电视的各个环节。从模拟到数字、从信息采集制作到传输、接收,无不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为依托。数字摄录设备、音视频工作站、数字音频自动化编播系统、数字光纤和数字微波、多媒体技术等等,数字化浪潮正以一浪高过一浪之势迅猛地冲击着广播电视各个行业和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中国广播电视业内近年努力进行数字化转变,大家对广播电视数字化这句话耳熟能详。但一些同志误认为广播电视数字化只是将传统的广播电视生产、播出、传输、接收在技术上实现数字化,是广播电视系统内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