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羽竹 《科学生活》2011,(8):83-84
施红,女,上海第十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18年,并承担同济大学医学院中医学的教学工作11年。临床擅长治疗脑梗塞,高血压病,老年血管性痴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管紧张性头痛,脑出血、脑栓塞、颅脑外伤等所致的后遗症,以及老年虚损的中医调理。尤其擅长于慢性胃肠炎、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病的发病规律,了解该病的特点,有效的防治脑出血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方法对2007年达孜县农牧区全年住院病人532例中将57例患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病人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患病高发年龄在51~70岁,平均年龄60.5岁;死亡15例,占26.3%,女性多于男性,病死率与年龄成正比.结论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有效防治高血压,强化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高,脑出血患者也越来越多,当前内科临床治疗在脑出血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良好的护理工作是提高脑出血治疗效果的关键,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加强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脑出血的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出血是卒中的一种,致死和致残率较高.脑出血的内科治疗的目的,在于保护血肿周围的脑组织,预防和治疗脑水肿、颅内高压,防止再出血,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内科治疗脑出血:大脑半球血肿量30ml、小脑量10ml,超过该出血量且意识处于中、浅昏迷或从清醒刚转入浅昏迷时,提示为手术指针.脑出血在外科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如微创手术等抢救了重危病人的生命,但在手术时机、定位、液化剂的配制、再出血的防治等方面尚需继续研究、完善.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5,(20)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手术时机与心肌酶(CK、CK-MB)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唐县人民医院大面积脑梗死内科保守治疗病例20例,手术治疗病例12例。保守组采集入院后第1天及第3天心肌酶化验结果,手术组采集入院后第1天及手术前的心肌酶化验结果,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组第1天CK值、第3天CK值与CK-MB值高于保守组(P0.01)。结论:心肌酶可以反映病情的轻重,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尽早手术,降低大面积脑梗死的死亡率及致残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原特殊环境出血性脑卒中保守治疗血肿吸收的平均时间,并观察高血红蛋白与吸收时间大致的关联性,由此确定适合高原治疗的最有效方法及疾病发展的规律,尽量减轻各种神经废损的程度。方法主要以30ml左右的血量患者为主,25ml以下幕上出血保守治疗,脑内血肿量约30ml左右的自发性脑出血采用锥颅置管血肿引流及保守治疗,40ml以上开颅手术、锥颅置管引流及保守。结论高原地区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血红蛋白值为120g/L~190g/L,血肿的吸收时间无差异;血红蛋白值为120g/L~190g/L与血红蛋白值200g/L~270g/L相比较,血肿平均吸收时间缩短7天±3.4天;锥颅治疗残余血肿与保守治疗自然吸收无明显差异,但是锥颅治疗时间却有明显的缩短。自然吸收患者以30ml统计,平均吸收时间为26.4天,其与出血量的多少有关,并且与血红蛋白值相关。采取高压氧治疗患者预后优于非高压氧治疗者,血肿吸收时间缩短6±1.9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引起高钠血症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并发高钠血症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血钠程度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高钠血症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也会进一步加重脑损伤。血钠水平愈高,预后愈差。结论血钠水平可作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一项重要监测指标,对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严密监测血清电解质,尽早发现高钠血症,控制恶性增高,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藏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血瘫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0例脑出血(血瘫病)病例进行藏成药一个疗程的治疗(28天)后,对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比较、观察,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肝功、肾功、心电图、头颅CT等指标。结果显效23例,好转32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91%.效果显著,且用药安全性良好。结论脑出血的藏成药诊疗方案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专科病房对急性脑梗塞,脑出血的内科治疗新法,我们筛选了脑神经生长素(简称CNG)治疗脑梗塞患者16例,均经本院头颅CT扫描确诊32例脑梗塞病人,并设立治疗组(n=16)采用CNG治疗。对照组(n=16)采用脑活素与胞二磷胆碱治疗。治疗时间为2周。观察结果显示:CNG治疗脑梗塞与脑出血,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对Rbc,HGB,PLT有调节作用,对机体影响负作用小,值得临床科室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观察梅花磁针灸全息诊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方法在高血压病患者的特定穴位和反射区应用梅花磁针、增效垫外敷和穴位按压法综合治疗.结果治疗高血压的总有效率达86.7%.结论该疗法是一种对高血压病治疗有效的外治疗法.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浸叶法对6种杀虫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处理24小时后,25%灭幼脲Ⅲ号悬浮剂的毒杀效果最好,校正死亡率达到了80%;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25%灭幼脲Ⅲ号悬浮剂表现了良好的杀虫效果,处理72小时后,校正死亡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近年来我院内科收治的20例心律失常患者,在使用胺碘酮治疗过程中给予用药前、中、后护理干预,观察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患者经过精心治疗与有效护理干预后,80%恢复为窦性心律。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病情加重,有出现再次心律失常现象,其中并发静脉炎2例,占10%,心动过缓5例,占25%,血压下降2例,占10%。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过程中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综合近年来国内所发表的各类期刊杂志,对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作以概括、探讨。目前颈性眩晕治疗方法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手术为辅,但容易复发。保守治疗主要目的通过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神经、血管痉挛,缓解局部软组织水肿及粘连,也取得了比较满意效果。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是颈椎间盘摘除减压,消除失稳因素。目前对于颈性眩晕的治疗仍存在很多争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的影响因素,为预防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1例脑出血致右侧肢体偏瘫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入院3月前发生脑出血行保守治疗3月,致右侧肢体功能障碍无明显改善,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患者至西藏驻成办医院经过2月系统的康复治疗,患者偏瘫侧肢体功能明显改善。结论脑卒中发病后尽早给予正确的康复训练和指导,有效的与病人进行沟通是偏瘫病人完全康复的关键为临床提高肢体康复训练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潘昊  张相营 《科技通报》2000,16(5):396-398
回顾分析1996.6~1999.6收治的122例肾损伤患者的资料表明,122例病人中,伴有合并伤71例(58.2%)。保守治疗87例,手术治疗38例(包括3例保守治疗失败患者),总治愈率98.4%。死亡2例,死亡率1.6%。结论:1)血尿为最常见症状,但血尿程度与肾损伤程度不完全一致;2)CT为一无创检查,对肾损伤的诊断价值较大;3)强调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16.
黄丽华,浙江瑞安人,世界传统医学哲学博士,副主任中医师。曾任瑞安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瑞安市中医学会内科学组副组长、瑞安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等职,现兼任瑞安市政协委员。从事中医师工作30多年,擅长中医治疗结石病、肝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肿瘤病(以妇科肿瘤为主)、内分泌失调、不孕不育等内、妇科疑难病症,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从中医内科的角度对偏头痛的治疗效果与体会进行了介绍。方法:文本选取了某医院2013年3-10月中医治疗偏头痛的56个案例,医院利用多种中医治疗偏头疼的方法,对患者进行了治疗,通过临床观察以及愈后病人访谈,总结出了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疼的体会。结果:本文56个病患案例中,治愈数量为10个,其中24例治疗效果显著,16例有效果,6例没有治疗效果,得出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疼效率为89.3%的结果。结论:应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改善偏头疼患者的痛苦,经过实验证实有着较强的治疗效果,而且中医内科治疗的费用比较低,比较受患者以及家属的欢迎。  相似文献   

18.
张彦 《科技风》2012,(8):29
脑出血是常见致残、致死率极高的脑血管病之一,而脑干出血占脑出血发病率的2%~10%.脑干出血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其主要任务是实施康复治疗,有效地恢复肢体功能,治愈的关键在于合理的治疗方案及配合高质量、全方位的护理.  相似文献   

19.
急性阑尾炎病理生理学基础与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相似。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 AOSC)是外科急腹症之一,过去以外科急诊手术治疗为主,但死亡率高达40%,甚至更高。近年来随着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技术的发展,经十二指肠镜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及胆总管支架置入术或鼻胆管引流术可立即解除胆道梗阻,从而治愈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使死亡率下降至5%以下。目前治疗性ERCP技术已成为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讨奥美拉唑防治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脑血管疾病与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行给予法莫替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45例患者经过药物防控后有42例未发生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34例未发生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有效率为75.6%,研究组防控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3例出血患者中有2例因药物治疗中断发生轻度出血,另1例患者合并发生多脏器衰竭死亡,对照组11例出血患者中死亡4例,死亡率达8.9%,对照组死亡率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奥美拉唑在防治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