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间歇低氧运动对大鼠血脂及载脂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间歇低氧运动时脂质代谢的影响状况。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安静2组和运动2组(分别为常氧时照和间歇低氧组),人工制造14.5%低氧(O2)环境,4周后对各组血清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栽脂蛋白A-1(ApoA-1)、栽脂蛋白B(ApoB)进行检测。结果:间歇低氧运动组Ch、TG、LDL—C明显低于常氧运动组(P〈0.05),而HDL-C、ApoA-1则显著高于常氧运动组(P〈0.05),ApoB只有间歇低氧运动组才出现显著下降;除Ch外,其余指标间歇低氧运动组的减少或增加与间歇低氧安静组相比均没有显著性。结论:间歇低氧运动可加强机体脂质代谢过程,并对心血管疾病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广泛阅读了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由脂蛋白代谢紊乱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提出有氧运动对脂蛋白代谢的积极影响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氧运动可改善血液中脂质水平,从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血脂、脂蛋白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探索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健身防病的作用,测定了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的中老年知识分子锻炼组与非锻炼组血脂、脂蛋白代谢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常年坚持太极拳运动可降低血脂、改善脂类代谢,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G804.3 9901986运动和饮食与脂质和脂蛋白代谢的某些研究进展=Advancedin the study,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PA)and dieton the lipids and lipoproteins[刊,中,I]/许文豪,葛  相似文献   

5.
运动与脂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脂类物质是供应人体能量的三种基本能源物质之一。脂质在较长时间的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运动中扮演了主要能源物质的角色 ,例如在长跑和越野滑雪等项目中 ,机体利用脂质供能的能力是影响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另外近年来 ,在西方国家 ,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 (AS)和冠心病 (CHD)等 ,已成为导致死亡的“第一杀手” ,在我国由于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也日益增加。已证实机体代谢紊乱导致的高脂血症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同时大量研究证明 :有规律有计划的体育运动对于改善脂代谢状况、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有非常积极的…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运动对血脂异常患者血脂和免疫球蛋白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中老年血脂异常患者为对象,观察太极拳运动干预对血脂及免疫机能的影响。结果显示,16周太极拳锻炼不仅改善了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及脂蛋白代谢状况,而且显著提高机体免疫球蛋白水平。表明适量运动对防治血脂异常及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血脂是指血浆中所含脂质的总称,包括胆固醇、甘油三脂及磷脂等,它们在血浆中通常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人们的膳食、动物的饲料组成可影响血脂;运动训练亦可影响机体的脂质代谢过程。近年来,进一步研究了运动训练对不同脂质的影响。通过运动训练可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低密度脂蛋白降低。本文的目的在于观察大白鼠在饲喂高脂饲料时,以及由高脂饲料改为基础饲料后,运动训练对血脂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ApoE基因多态性和运动与脂质代谢及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pE在血浆脂质代谢中有重要作用,三种主要异构体E2、E3、FA,有三个常见的等位基因编码。与ε3等位基因相比,ε2等位基因与较低的血浆TC、LDL—c。ε4等位基因与较高的血浆TC、LDL—c相关。ε4等位基因是冠心病的遗传易患因子,而ε2是冠心病的遗传保护因子,但目前又出现了一些争议。纵向和横向的研究普遍显示:长期耐力训练后,ApoE2、ApoE3人群血脂的改善大于ApoFA人群。上述结论提示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依据ApE基因型制定个体改善血浆脂蛋白和冠心病风险的特异性运动处方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脂蛋白是脂质与蛋白质的复合体。血浆脂蛋白主要由蛋白质、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组成,其蛋白部分称为载脂蛋白。各类脂蛋白都含有这几类成分,但其组成比例及含量却大不相同。利用超速离心法,按比重增加的顺序将血浆脂蛋白主要分离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10.
运动对糖尿病大鼠ASP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运动对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大鼠ASP的影响。选用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即:正常对照组,正常运动组,糖尿病模型组,糖尿病模型+运动组。运动组进行10周的游泳训练。结果表明:1)糖尿病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血浆ASP浓度、血糖、TG、和LDL明显升高,血清FFA有升高趋势,血清胰岛素和ISI明显降低;2)糖尿病模型+运动组较其非运动组血浆ASP浓度、血糖、TG、TC、FFA和LDL明显降低,血清胰岛素和HDL含量明显升高。提示:糖尿病机体血浆ASP浓度升高,伴随着其活性下降,使得FFA和富舍TG的脂蛋白消除障碍,长期中等负荷运动可以降低血浆中ASP浓度,增加其活性,进而降低FFA和TG水平,升高HDL,改善糖尿病机体的脂质代谢,预防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探究太极拳锻炼对警察血脂和血管壁弹性的影响效果。研究方法:在哈尔滨市区内招募在职警察105名,随机分为太极组、快走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实验前、实验24周后,分别采用Gp O-p Ap法、化学发光法、酶法和浊度法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采用科林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进行踝肱指数(ABI)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测量。研究结果:实验24周后,太极组T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TC/HDL)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快走组(P<0.05);快走组TC/HD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太极组两侧bapWV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快走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太极拳锻炼在降低在职警察的总胆固醇含量、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以及肱踝动脉的脉搏波传导速度方面优于快走运动,能够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2.
不同锻炼方式对老年人脂蛋白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探讨不同锻炼方式对老年人健身防病的作用,测定了长期坚持锻炼的老年男性受试者血脂和脂蛋白代谢等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长期坚持长跑和太极拳锻炼,能显著改善老年人脂蛋白代谢状况,健身长跑锻炼能显著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3.
冯磊  庄洁 《体育科研》2014,(2):48-51-55
目的:观察肥胖青少年在4周有氧运动减肥前后其身体形态、血脂和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LPL)的变化.方法:以15~17岁肥胖青少年32人(男女各16名)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率控制运动强度,进行4周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结合适当饮食控制的运动减肥训练,并分别于入营第一天和出营前一天测定受试者身体形态、血脂和LPL等指标.结果:4周有氧运动后,肥胖青少年体重、BMI和体脂率显著下降;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空腹血清LPL的活性明显提高.结论:4周中低强度有氧运动结合适当饮食控制能够明显改善肥胖青少年身体形态、血脂代谢水平,显著提高LPL酶活性,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肥胖患者的脂代谢状态,对中小强度有氧运动有效促进脂肪分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氧化氮与运动训练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一氧化碳(NO)对人体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在多个系统的病理生理过程发挥作用。本文阐述了运动训练中NO 的变化及其机制,NO 对骨骼肌血流和氧代谢的调节,NO 对运动训练中冠脉血管的作用,与NO 有关的体育锻炼对血管栓塞性疾病的影响及运动训练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有氧运动对不同程度肥胖青少年形态、机能、糖脂代谢及身体素质的影响,探索非医疗运动手段治疗青少年肥胖的可行性方法。方法:招募50名13~19岁肥胖青少年,依据BMI值分别纳入中度或重度肥胖组,每组25人。两组受试者进行6周有氧运动(5days/week,50min/day),在运动前、运动3周和6周后分别测试受试者的身体形态、基础生理机能、糖脂代谢和身体素质等指标,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周和6周运动均显著降低两肥胖组的体重、BMI、腰围、臀围、脂肪量、体脂率、血脂、甘油三酷、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P<0.05或P<0.01),下调重度肥胖组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 0.01),提高两组肺活量、肺活量指数和50 m跑、俯卧撑、坐位体前屈成绩(P< 0.05);6周运动还能进一步提高两组的1 000 m跑、平衡能力以及重度肥胖组的瘦体重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P<0.05或P<0.01),下调两组的基础代谢率(P<0.05)。结论:3周有氧运动就能有效改善肥胖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运动改善体质健康的效应呈时间依赖性增加的模式,并且重度肥胖者相比中度肥胖者对有氧运动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6.
最新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及其并发症已成为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是仅次于恶性肿瘤及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杀手。近几年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呈持续上升趋势,其数量之多、增长之快已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合理运动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炎症反应等途径有效防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展,但具体的作用机制目前并无定论,且不同运动方式间的作用机制也不甚明了。采用文献法对运动干预T2DM的相关机制及不同运动方式对T2DM的干预研究做较为详细的阐述,为运动防控T2DM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长期规律的体育运动均可有效地改善其不良的脂质结构,并能延缓因增龄而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使冠心病的危险性显著降低。目前WHO已将体育运动过少列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为运动训练对血脂水平的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综述旨在阐明耐力运动和抗阻运动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低氧条件下耐力运动对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选取雄性SD健康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即常氧安静组、常氧运动组、低氧安静组、低氧运动组。常氧运动组每天在常氧动物跑台上以25 m/min、60 min/d、6 d/w运动;低氧运动组每天在相当于海拔2 500 m低氧动物跑台上以20 m/min、60 min/d、6 d/w运动,其余时间在低氧环境下居住。实验4 w之后采样测试指标,低氧运动组与常氧运动组比较,血甘油三酯浓度、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幅度和高密度脂蛋白上升幅度、血清脂蛋白脂肪酶和骨骼肌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提高都更明显,提示低氧运动改善血脂代谢状态比常氧运动更为有效,更有利于外周组织胆固醇的清除,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也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对老年人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为探索太极拳对老年人的健身意义,该研究对53名老年受试者进行了3年追踪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常年坚持太极拳运动可调节脂类代谢,降低血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的比值,增强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机制,并可改善以血粘度为代表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本研究未见随增龄而血粘度增高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Growing evidence has demonstrated exercise a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protect against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However,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exercise have yet to be elucidated. Animal exercise studies are widely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key mechanisms of exercise-induced cardiovascular protection. However, standardized procedures and well-established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animal exercise models are needed to guide researchers in carrying out effective, high-quality animal studies using exercise to prevent and treat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our review, we present the commonly used animal exercise models in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and propose a set of standard procedures for exercise training, emphasizing the appropriate measurements and analysis in these chronic exercise models. We also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optimal design of animal exercise studies in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including the choice of exercise models, control of exercise protocols, exercise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isease, and other considerations, such as age, sex, and genetic background. We hope that this position paper will promote basic research on exercise-induced cardiovascular protection and pave the way for successful translation of exercise studies from bench to bedsid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