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高度的文化自觉,突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源、价值和理想.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但受到多元文化影响,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不足,需要将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追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历史源流,它是由多重基因聚合而成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世界多民族文化中的有益精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大力弘扬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首当其中的是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须文化自信出谋划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亟须文化自信保驾护航;全球化时代中国多元化思潮亟须文化自信引领风尚。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文化观所阐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打下了更为厚实的思想基础,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助力前行。  相似文献   

3.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文化自信问题并就此阐发了许多重要思想,包括: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缘自当代中国发展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景;基于历史诉求和现实需要,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加强中国文化宣传教育,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想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还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让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把握这一点对于认识"四个自信"的内在关系,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其重点是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关系。一个民族的发展道路总是由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塑造并受其价值取向引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样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又是它的制度性保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把握,又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道路继续发展的理论指南。文化自信的深厚性、基础性地位决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逻辑结论。  相似文献   

6.
历史新教材中渗透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发挥历史课程资政鉴今功能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内在要求。本文以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为例,试着从“四个自信”的角度引领同学们梳理党治国理政的创新作为,感悟党领导人民的追梦历程,感受“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历史意趣,以期为同学们学好中国现代史提供一点思维启迪。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文言诗文的人文教育作用如下:引导青少年更加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的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包括: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现路径,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剖析文化霸权主义的实质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地位,培育大学生文化强国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9.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要义。在现实性上,文化自信自强不仅体认着民族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意涵之主体认同,而且固基着其“五个认同”归属确证之价值自觉,其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价值滋养,弘扬于革命文化之精神赓续,发展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内涵熔铸。基于民族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场景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民族精神中厚植文化自信之历史根基,在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精神中夯实文化自信之精神底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时代精神中激发文化自信之内涵活力,既共演着文化自信自强价值理路的实然面向,也基于实践论域澄明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现实进路。  相似文献   

10.
<正>2022年版课标对于“文化自信”的定义是:“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不难看出,基于文化自信视野下的教育,需要建立在学生理解文化、认同文化的基础上。孝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始终以孝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传统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构成部分。为此,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应坚定文化自信的理念,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挖掘孝文化的深层内涵,突出孝文化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教育自信是我国在教育强国建设中重要的精神力量。中国之所以能够走出教育自信的发展道路,在于传承了中国特色教育理念,走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道路自信;在于构建了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坚定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自信;在于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践履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制度自信;在于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自信。铸牢教育强国建设的自信自觉,需要我们在世界教育环境中不断创生“中国范式”、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走好建设教育强国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与价值观内在相联,任何文化都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是一定价值观的体现。从核心价值观的层面理解文化,无论对文化时代差别和民族差别的把握,还是对文化现象的总体概括和本质透视,都要深刻地进行文化反思以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要以文化自觉为基础,根本就是核心价值观自信。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发挥着更基础、更深层、更广泛的作用。我们需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人类情怀和人类解放的高度理解社会主义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处理好"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这是确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文化自信,是一种相信和认同自身文化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文化创新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出路所在,是适应文化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文化自信的需要;是增强马克思主义说服力、增强国内主流文化自信的需要;是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实现文化创新要做到: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加强党的文化领导地位,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是对本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一种信心与信念。它既是维护和联系本民族的一种文化认同,也是从根本上决定该民族历史走向的文化底气。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应该在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内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经过优化的日本文学方向研究生课程以文化自信为指导,树立中日比较视野与批判意识,引导学生以东亚乃至世界性的眼光审视日本文学的内部规律与审美特性。其特色课程“中国文化与日本近现代文学”以中国文化为重要参照,探讨中国语境中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形成机制,通过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内涵与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可以体现为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内容、形式、意义、发展的认同和肯定,是对本民族文化表现出的一种自信。文化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增强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应对文明冲突、实现中国梦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作用。增强文化自信,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始终不动摇,也要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内容之一,从道路自信的历史依据,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源于历史的选择、人民的认同和实践的证明,是通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至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7.
文化及文化自信有其自身的定位和表达。文化自信是人民历史选择的价值导向,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文章分别从三方面进行阐述: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是人民群众追求及认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深的、最大的驱动力;革命文化的文化自信是我们党和人民探索及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直接、最有力的引导力;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国道路最有力、最长久的认同力。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并不仅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不同,理论自信的内核是意识形态自信;文化自信的内核是价值观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这既源于文化价值观渗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选择中,也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建立在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上,还源于文化价值观自信的力量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文化自信决非文化决定论,也不意味着走向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师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内化与外化两种心理活动结合起来。在内化上,既要引导教师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和价值,还需要提升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更需要引导教师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在外化上,既要引导教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又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到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中,还要指导教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相似文献   

20.
历史认同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乃至国家认同的基础与前提。在现代性、社会转型背景下,认同危机顺势而生;在现代性视域下,认同危机也具有全球性。认同是多样的,历史认同是基本认同之一。历史认同包括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理解。历史承载着培养和强化民族认同感的社会功能,历史认同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青年学生历史教育,需要强化民族精神、纵向横向比较、历史现实贯通和他山之石的视角。中国梦从历史中走来,中国梦的认同与认同历史、历史认同连接在一起。在当下中国,对中国梦的认同是历史认同的核心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