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献正文里的训诂是古代文献中由文献撰写者作出的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管子》作为先秦一部重要的子书,其正文训诂与先秦其他文献一样,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其思想内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管子》正文中对概念的训释,对同义词和相关相类词的解释,对文句的说明等内容,总结其正文训诂的方法及其所使用的训诂术语如“曰”、“谓”、“谓之”等,探讨了正文训诂在先秦文献中的作用及其在训诂发展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字、声韵、训诂研究相结合 ;训诂中注意研究方言、俗语词 ;训诂中注意研究民习、民俗 ;训诂中注意语言的时代性 ;训诂注意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 ;训诂注意考古的新发现 ;训诂注意校勘和训诂注意版本等八个方面 ,论述徐复的训诂学思想 ,对徐复的训诂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试论“同源通用字”与“同音借用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陆宗达、王宁先生在《训诂方法论》中把传统训诂学中的所谓“通假字”区别为“同源通用字”和“同音借用字”两个概念,指出:造形与用字的矛盾主要来源于一般所称的“用字的假借”或“通假”。实际上,所谓的“通假”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字现象:一是同  相似文献   

4.
一字(包括词)书训诂和传注训诂性质不同。前者属于独立的训诂,后者属于隶属的训诂。所谓独立的训诂,“虽与文章所用训诂不相应可也”,而隶属的训诂,“于义界与义源往往不分”。这就是说,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对字词作出解释叫做独立的训诂,结合上下文而随文为训叫做隶属的训诂。独立的训诂,取字词中的概括意义,多训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对传统训诂方法的研究一般多注重“以形索义”、“因声求义”等训诂方法,而对“因求义”较少论及。其实,“因求义”是历代训诂家常用的一种重要训诂方法,它注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区分与确定词义。段玉裁在《说解字注》中多次提到这种训诂方法,认为它在区别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同义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段注中有关“因求义”的大量语言事实与以《说》释义与《诗经》毛传为代表的训诂材料进行对比研究,可以看出“因求义”有其特定的理论依据和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6.
郭璞在其注中涉及到语音的“轻重”现象,人们对“轻重”的含义看法不一,且多把郭璞训诂中的“轻重”和音韵学中的“轻重”混同。从现代语音学的观.董来看,郭璞注中的“轻重”实际上是一个听觉概念。  相似文献   

7.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沟通“正统语言”与其他语言系统间的词义关系的词学专著。它在语词训释实践中。反映了诸多训诂原则和训诂方法,开创了中国训诂中的“词义互释”方法和“义界释词”方法,为训诂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郭璞在其注中涉及到语音的“轻重”现象,人们对“轻重”的含义看法不一,且多把郭璞训诂中的“轻重”和音韵学中的“轻重”混同。从现代语音学的观.董来看,郭璞注中的“轻重”实际上是一个听觉概念。  相似文献   

9.
出土简帛典籍与传民典籍之间在字、词、句方面存在的差异即为“简帛异文”。其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在文字、音韵、训诂、词汇、法及版本校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书讯     
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刘笑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本书依据《老子》的五个版本(竹简本、帛书本、傅奕本、河上本、王弼本),以理论分析为导论,对原书81章进行本的和思想的研究。其成果证明在历史上各时期《老子》之版本的诸多歧异背后,隐含着本内容在语言风格和概念使用上所呈现的渐进趋同现象。本书基础工作是不同版本的对勘,目的是为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研究提供方便和深入思考的契机,因此各章所附“析评引论”,主要就有关版本、体、概念、释义、思想、理论等方面的争论问题,表明作个人的分析和见解。  相似文献   

11.
定性研究作为训诂方法之一的“类比”,分别从“训诂类比法的意义和性质”、“训诂类比法的理论依据”、“训诂类比法的运用条例”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讨论了训诂 类比法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训诂类比法是一种外向型的训诂方法,它观察与研究的重点是训释对象所处的周边环境,以上释对象与其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训诂类比法的理论依据是语言文字的社会性及系统性;训诂类比法在实践中可以利用的主要素材类型有连文、对文、互见、同例  相似文献   

12.
五个版本《稳态与环境》的一部分核心概念在以下五个方面存在差异:①语词的差异,同一语词可能表达不同的概念,不同语词可能表达相同的概念;②定义中的属概念并不一致,有的存在较大的差异;③定义中的限定在数量、范围、对象等方面存在差异;④内涵不一致,外延不相同;⑤概念呈现方式除了基本的“内涵定义”外,还存在着“原型”“外延定义”和“操作定义”。  相似文献   

13.
阮元生当乾嘉汉学风靡之时,深受汉学皖派训诂以明义理之学风的影响,为学扬汉抑宋,注重“实事求是”,但他没有仅仅满足于做书斋式学问,而是主张学以致用。他不仅通过训诂方法将儒学若干核心概念如“格物”、“一贯”等解为“实事”、“实行”,阐明“圣贤之道,无非实践”,而且将学术有机地运用到实际政务之中。使其经世致用思想具有显著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目前学术界一个热门的话题,在当代的隐喻研究中,它意谓“概念系统中的跨领域映射”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术,也是一种必要的认知策略。本文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运用英、法、汉语语料,对基本隐喻概念衍出的方位隐喻词语“ON/SUR/上面”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中、西不同文化对该词语意义产生和拓展的理据。  相似文献   

15.
《论衡》训诂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为:《论衡》正文训诂资料的训诂目的与随文作注式训诂不同;《论衡》正文训诂是为阐明作者的观点或批驳他人的观点服务的,词语训释系列集中体现了这一目的;《论衡》中的训诂不包括校勘文字、指明用字现象等内容,对俗语词及一般词语的解释所占比例最高,这不同于一般随文注释的训诂书;训诂方法以又训为主,很少用声训,不用形训,是由其训诂目的决定的;训诂术语数量多,一般名异实异,也存在名异实同的现象,训诂体式不拘一格,这是其训诂术语、训诂体式上的特点;《论衡》经行将意义相近、相关、相反、相对的词语对举,构成训释系列,体现了王充的系统观。  相似文献   

16.
“浑言”、“析言”是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用得相当广泛的训诂术语。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辨析同义词,但在汉语词义研究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意义:(1)启示人们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研究词义;(2)要求学者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因文考义”;(3)从义位、词的聚合关系、同源词等方面为人们考察汉语的词汇系统提供了帮助;(4)启示人们联系民族文化的影响研究汉语词义,等等。  相似文献   

17.
张相先生在《诗词曲语辞汇释》一书的叙言中,阐发了他探求词义的五种方法:体会声韵、辨认字形、玩绎章法、揣摩情节、比照意义。此训诂五法,既是作者训诂实践的经验总结,也体现了当时训诂方法研究的理论水平。这里利用当代训诂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进一步阐述训诂方法与训诂原则二者的区别以及区别的意义,对张相的训诂五法,从理论上逐一加以剖析,从而总结出其得与失。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在不同的版本的《物理化学》教科书中,相平衡一章中“组分数”的概念一直有两种不同的阐述方法,两种方法所阐述的内容可产生对该概念的两种不同的理解,不利于深入地解释该部分问题。  相似文献   

19.
所谓类概念,是指抽取一类事物、—类行为的共同特征组合生成的概念,它具有“类”的聚合意义,而不是代表着单个事物、单个行为的概念。在类概念中,又可以分离出一层层具有不同涵盖力的类概念。比如“玩具”属于类概念,具体的“积木”则只是单个事物的概念。在家庭生活中,玩具是儿童用品的一个分类,而儿童用品又是家庭用品中的—个分类。如此,类有大小,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随之不同。类越大,可用于描述的内涵越简单,而其外延越丰富;反之,类越小,其内涵越丰富,而外延则越小。语言的这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孔子的一段语录及其相关训诂入手,对“叩其两端”的本义进行了发掘,进而归纳出“叩两端法”的要义。在此基础上,对“叩两端法”的施行条件进行了剖析,并对相关教学环节和操作要领进行了设计,以利于当代教师的领会和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