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文化都有着深厚的人本传统,核心是“使人成为人”。教育中的“人本”模式是与工具主义模式相对应的,它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以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生活方式为培育目标,核心是让大学生在“成人”的基础上“成才”。当代高等教育的基本困境源于“成人”与“成才”的悖谬,其化解之途在于树立“人本”教育理念,贯彻“人本”教育原则,运用“人本”教育方法,实施“人本”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2.
人文精神在20世纪90年代被一些文人提出后;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便成为众多教育界人士关注的一个热点。最后大多数论者都认可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但对什么是人文精神却远未达到共识。本文从分析现有论者对人文精神认识上的共性出发;认为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对人的本质的追求;并在此基础上提示了当代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即提高人类支配和控制自然的能力;追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崇尚"第二生命"以及树立"类群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所谓“以人为本”即“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的总和。我们倡导用“人文精神”来做德育工作.就是“以人为本”.强调要尊重、理解、宽容、相侪、欣赏学生。这是创新教育中教育者应提倡的文化态度。  相似文献   

4.
徐丹  郭兰玲 《辽宁教育》2009,(11):13-13
人文精神原指“人的精神”,即“人的真实精神.人的真情实感,人的真实愿望。”它是现代社会公正、文明、健康、祥和等社会目标的支撑点。也是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更是一个现代文明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构建“人文精神”,就应自始至终地以“人文”的眼光看待孩子。看待教育教学工作。下面,笔者仅就在低年级教学中如何构建人文精神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5.
朱超 《现代语文》2007,(7):13-14
什么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的反思,它反对把人当作一个“东西”来研究,而土张把人还原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唰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这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学、“再概念化”学派、  相似文献   

6.
一、教育——生命运动的加油站以人本主义的理念看“,教育”是每个人的一种独立的生存方式。它既是源于所有个体生命发展的最原始的共同需要,也是每个个体生命成长的最具个性的特别需要。可以说“,教育”不仅具备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与生存价值的意义,而且具有创造人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意义。所以“,教育”不仅是让人获得知识的过程,也不仅仅是将“自然人”改变成“社会人”的所谓促进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它的更重要的功能是促进人的生命的发展,既要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天赋,并予以培养教育,又要注意保护学生其他一切生命能量,使其能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集体主义是学术界持续争论的主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区分了“真实的集体”和“虚假的集体”,从马克思的理论出发点“现实的个人”和“人的感性活动”可以看到.集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境遇中的“现实的个人”展开其感性活动的空间,是人的价值的历史实现空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集体基本上呈现出三种历史形式,即集体的自然形式或者说政治形式、集体的异化形式和集体的自由联合形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梳理了教育学研究传统中四种主要的“人的形象”——“能力人”、“理性人”、“抽象人”、“部分人”,概述了他们的主要特征,并对他们自身存在的理论缺陷进行了深入批判。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重构教育学研究中“人的形象”的问题,并就“权利人”、“经验人”、“具体人”和“整体人”的形象进行了扼要介绍和分析,希望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智能技术尤其是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与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互构不断增强。一方面,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促使机器不断“人化”,甚至作为行动主体参与到教育当中,不仅重新构建了“人—技术—世界”的关系,而且导致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逐渐从“教学工具”向“教育行动者”转变,并通过“技术凝视主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塑造。另一方面,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介入导致人的“机器化”加剧,体现为:被技术嵌入的教育主体从“自然人”向“赛博格”转变,人类认识形式从身体感知向机器感知转变,人的主体价值被智能技术划界与规定。为破解智能时代技术带来的主体性危机,应以“培养人”为意向坚守教育的价值指向,使技术意向性与教育目的性相统一;以“否定性”为奇点透视教育主体的人机之别,着力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创变”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新型创造力,使学生在具身认知与机器感知下形成创变能力;以“善智”为目标构建教育中的人机互动,使教育技术在高效应用的同时能被有效规范。  相似文献   

10.
丁汉华 《成才之路》2009,(12):67-68
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为世界瞩目,其申办时提出“人文奥运”口号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人文”这个词的提出,体现着人类社会在发展观念上的重大转变,标志着当今社会发展中,人类对自身的重新认识与反思,它也将会成为新世纪体育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人文”的现代体育观的构建,必将成为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人文精神的民族是不健全的民族。当今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传统体育中存在的问题,都说明了人文教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栗华 《学周刊C版》2011,(11):29-29
“人文”是指一种由人类自身建造的、与自然秩序(天文)相对的文化意义秩序。而“人文精神”是指人对于贯通于人类历史全过程、渗透在人类文化活动及其成果的所有方面的那种使人成其为人的最高哲学本质的自觉关注与自觉追求。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对人的尊重。  相似文献   

12.
提起“绿色”,大家自然会联想到“绿色食品”、“绿色家居”、“绿色消费”、“绿色奥运”等名词。的确,“绿色”一词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之色,它更多地被赋予了人的价值需求和精神理念的内涵。诸多事物都能以“绿色”冠名,为何语文不能呢?果不其然,其中清华附中名师赵谦祥先生在《用“绿色语文”救治“文字恐惧症”》一文中明确主张实行“绿色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中学文科》2006,(11):30-36
例1(2005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 从起源的角度说,文化是“人化”,它相对于“自然”,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的角度说,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相似文献   

14.
如果把语文比作浩瀚的大海,那么“语言系统”好比波澜壮阔的海面,“人文精神”则好比博大精深的海底,离开了人文精神,语言系统便成了无灵魂之空壳,离开了语言系统,人文精神便无以承载。语文教育作为传播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它应该关注人的价值、精神的表现,使学生在文化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中“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15.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六大后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学校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四有”新人的重要阵地,学校管理融入人文精神,实行“人本管理”,使学校的发展要求与个人发展,学校工作目标与全体师生员工人文素养的形成达到有机统一,有利于造就和谐的管理环境。笔者认为,学校管理中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章敬平 《教书育人》2005,(11):11-11
70年来头一回 新教育实验是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博士生导师朱永新主持的一场民间实验,意在修补“人的教育”的缺失,让人不要成为爱因斯坦所谴责的只有知识没有人文精神的“技术狗”。70年后第一部新公民教育读本在今秋进入小学。江苏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以为,公民意识首先是权利意识、法治意识与民主意识,而不是学习意识。“我们渴望从中国古代经典所蕴含的道德资源中寻找到塑造心灵的内容,塑造一个合乎中华传统美德的大写的人。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究竟“合”到哪里去呢?是人“合”天,还是天“合”人呢?道家主张“合”到“天”即大自然那里去.据此形成“以人为本”或“自然中心论”的理念.有的往往把“人”理解为“自然人”;儒家主张“合”到“人”那里去,据此形成“以人为本”或“人类中心论”的理念,有的把“自然”理解为与人合一的“自然”,有的则理解为与人对立的“自然”。儒家对处于本位和中心地位的“人”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孔子所说的人指抽象的泛爱的“仁人”,而他的一些传人们又多半把这种“仁人”加以改制,蜕变为“官人”,“天人合一”即要“合”到“天子”、“君主”或“皇帝”那里去,所谓“朕即国家”。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解和处理天人关系问题上,强调“以人为本”,同时又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8.
近代西方人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感性的人到抽象的人,再到自然的人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理性主义人学和自然主义人学表现出来的。但二者都只是执着于人的本质的不同侧面,并没有真正揭示出人的全面本质。只有马克思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超越了近代西方人学,确立了人之存在的现实基础——实践,并以此为出发建构了“总体的人”的人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探析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实用性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以能力为中心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但目前的职业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人文精神缺失,职业教育成了半人教育.职业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拟循人性反思的路径,对职业教育的目的做进一步的探讨。职业教育应该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倡导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在“五四”对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兼容并蓄中 ,个人主义是当时统帅形形色色新思潮的总观念 ,也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 ,个性论者的人生圭臬。它唤醒了人们沉睡的个性意识 ,使人们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人”的发现犹如石破天惊 ,震撼着“五四”知识分子们的心灵 ,他们尽情地表现自我形象 ,抒发自我情愫 ,表达自我要求。这种无拘无束地“表现自我”使五四文学显示出独具一格 ,与众不同的特质与异彩 ,也使得“五四”成为人的自觉的时代。然而 ,像昙花一现般短暂 ,个人主义如流星一般 ,眩目而壮美的划过长空后便立即黯淡下去 ,甚至成为了人们批判的对象。个人主义的倡导 ,自我表现这个五四文学思潮中最有分量 ,最值得骄傲的成果恰恰成为了众矢之的。为何个人主义在中国会如此迅速地从兴盛走向淡化 ,这无疑是由中国诸多社会、人文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