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由于视角和理论来源的不同,学术界对于到底该如何理解教学制度伦理仍有一些争议。但是,大家总体上还是比较认可,制度伦理的应有之义在于制度本身的合伦理性。而从本质上讲,伦理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一个强调有所为,一个强调有所不为。由此,我们可以将教学制度伦理划分为教学制度的积极性伦理与消极性伦理,教学制度的积极性伦理强调制度的能为、有所为,彰显人类的崇高价值理想。与之相对,我们可将强调教学制度的不应为、不有所为的伦理诉求名之为教学制度的消极性伦理。譬如,时间制度旨在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
如何和陌生人交往交流,如何对待公共资源,这都需要遵循公德的伦理规范。公德含有积极性部分和消极性部分,积极性公德行为表现为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主动募捐、从事公益活动等,而消极性公德行为则体现为"不作为"的规范,遵守基本的公共秩序,不破坏公共财物,考虑他人的感受,具有底线层次的遵守。在公共领域或学校公共领域中,很多公德失范行为现象都违背了具有底线层次的公德伦理规范。因此,倡导消极性公德教育对一个人公德德性的提升、对社会正常秩序的运行,其作用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3.
大学教师关系伦理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师的关系伦理存在于教育与社会、教学与科研、师生交往以及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而当前社会责任感缺失、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师生关系异化及学术道德失范等大学教师关系伦理错位问题的存在,必然要求我们重建和谐的大学教师关系伦理。这就需要大学教师形成独立的人格,教学与科研并重,建立和谐的师生伦理关系,同时要完善伦理规范,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4.
教师专业化应是基于全面发展观的,然而,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着教师专业伦理标准建构相对滞后的不足。以道德理想主义、教师中心、集体本位和人情本位为价值取向,具有宏大叙述特征的中国传统“神圣伦理”和“红色伦理”已经不适合当代语境之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对中美教师专业伦理标准的对比分析,考量各自价值取向的差异,以资对中国教师专业伦理标准的当代转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教师专业化应是基于全面发展观的,然而,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着教师专业伦理标准建构相对滞后的不足.以道德理想主义、教师中心、集体本位和人情本位为价值取向,具有宏大叙述特征的中国传统"神圣伦理"和"红色伦理"已经不适合当代语境之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对中美教师专业伦理标准的对比分析,考量各自价值取向的差异,以资对中国教师专业伦理标准的当代转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葛长峰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2):24-26,30
人格从伦理到法律的发展脉络表明,一般人格权是消极性权利,不具有可分性;人格权是积极性权利,可以分割为具体人格权;而伦理学上的人格主义是两者共同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7.
教师专业化应是基于全面发展观的,然而,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着教师专业伦理标准建构相对滞后的不足。以道德理想主义、教师中心、集体本位和人情本位为价值取向.具有宏大叙述特征的中国传统“神圣伦理”和“红色伦理”已经不适合当代语境之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时中关教师专业伦理标准的对比分析,考量各自价值取向的差异,以资对中国教师专业伦理标准的当代转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所谓自我观,是指入对自己的能力、兴趣需欲的自我认识(评价或衡量)。积极性自我观表现为自信与自尊,消极性自我观表现为自卑与自疑。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自我观。防止其产生消极性自我观。  相似文献   

9.
教育伦理是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的道德关系为研究内容的伦理学科,教师德性是教师对职业意义、精神归属、教育伦理等体认后所形成的精神品质与道德境界。教育伦理是客观的,是外在的道德规范;教师德性是主观的,是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在师德建设中,应将教育伦理转化为教师德性,以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与敬业精神。从教育伦理与教师德性的内涵出发,分析教育伦理向教师德性的生成机制,探究教育伦理转化为教师德性的方法路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师流动伦理是指在教师流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道德理念、道德法则、价值规范。教师流动伦理历经了政治伦理主导与经济伦理主导两个时期。当前教师流动存在着政策伦理缺失、主体道德病态、流动程序伦理偏差等困境。为实现教师流动的伦理转向,需要从教师流动政策、主体、程序等维度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11.
教师同行评价的伦理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同行评价作为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影响着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心理健康水平和学校的发展。教师同行评价存在事不关己型和拉帮结派型两种不符合教育伦理规范的评价。教师同行评价伦理性失范的根源在于学校教师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和派别主义。从伦理视角审视教师同行评价,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要遵循公正原则,要以促进教师共同发展为目标。因此,教师应固守以科学、公正、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同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重要标准。针对现今师范生教育中专业伦理素养的严重缺失,本研究深度剖析了师范生专业伦理建设在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育和实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转变传统师范生培养理念、増强专业伦理课程设置、丰富专业伦理实践环节、创设专业伦理教育氛围等措施构建师范生专业伦理一体化建设体系,以提高专业伦理教育质量,提升教师专业伦理素养,深化师生幸福感和德性伦理。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施政理念。和谐社会是一种道德化的社会状态,内含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我国教师教育政策迫切需要凸显其伦理精神。以和谐社会的伦理意蕴审视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可以发现其存在工具化、精英化、城市化等伦理缺失。复归教师教育政策的教师专业发展权利本位、建立健全教师的利益表达机制与民主参与制度以及统筹城乡教师教育的均衡发展则成为和谐社会教师教育政策伦理建构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主题是教师专业伦理与专业发展。教师专业伦理即我们常说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处理专业事务中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那么,教师的专业伦理和专业发展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主要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交流。一、专业伦理是内置于教师专业的重要属性,而非附属大家知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乎是所有师范院校的校训。  相似文献   

15.
校园伦理内涵的缺失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吁请教师由知识技能型向伦理智慧型转向。教师的伦理智慧是教师智慧与道德品质的高度融合,是教师智慧在伦理领域的表现。对伦理功能以及当前伦理风貌的理性认知是伦理智慧的前提;伦理行为是伦理智慧的核心,伦理性的行为表现于以学生个体、核心价值及具体的道德情境为内在依据,并以教学为伦理的主要载体;向善的伦理精神是教师伦理智慧的结晶,同时,它对于教师的伦理智慧又具有来源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施政理念。和谐社会是一种道德化的社会状态,内含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我国教师教育政策迫切需要凸显其伦理精神。以和谐社会的伦理意蕴审视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可以发现其存在工具化、精英化、城市化等伦理缺失。复归教师教育政策的教师专业发展权利本位、建立健全教师的利益表达机制与民主参与制度以及统筹城乡教师教育的均衡发展则成为和谐社会教师教育政策伦理建构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7.
课程、教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三要素,课程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课程和学生之间是互为矛盾的依存关系,课程和教师没有直接关系,教师从属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教师的定位分三层:一是伦理关系中的师长,二是教学中的辅导员,三是非教学过程中的管理员。教学活动是学校活动的中心,因此教师的主要角色应是辅导员。在教学过程中,管理对服务的越位是许多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源,如学生学习的被动性、消极性等都是管理的结果,只有在服务前提下,学习活动变成了课堂的中心,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等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尊重。  相似文献   

18.
教师伦理决策意味着教师作为专业主体,在伦理情境中识别伦理问题,并在多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之间进行权衡,选择一个伦理上更可辩护的行动方案的过程。从结构上来看,这个过程以伦理情境为起点,以伦理规范或理论为参照,以道德敏感识别伦理问题,以道德想象寻求多重方案,运用道德判断选择某个行动方案,并借助道德勇气将这个方案付诸行动。由于教师身份或角色的多重性,教师伦理决策通常呈现出教育性、专业性和审慎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课程伦理是一种应用性的伦理,存在于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体现教育伦理的精神,也是专业伦理在课程领域的体现,旨在为课程价值的实现服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存在相应的伦理要求。然而,受文化价值、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影响,教师的课程权力、义务以及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并未得到广泛认同,课程伦理在事实上表现出一定的相对性,这也体现出课程伦理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继而体现出课程伦理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为建构合理的教师伦理内涵而努力设置一定的规范,以有形的法律制度,或者无形的道德约束为形式,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监控,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其目的。然而,近年来却发生了许多备受道德谴责的教师行为。这些问题行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伦理规范脱离了教师的个体需求:抽象性的伦理内涵没有关注到教师个体具体的实践性需要;强制性的伦理规范忽视了教师个体的教学伦理意识需要;强调利他性的伦理规范忽视了教师个体日常生活的需要。因此,建构以教师需要为中心的教师伦理内涵对于提高教师伦理水平,引导教师教学行为,遵守教师职业规范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