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机器人教师参与教学必将成为未来教学的大趋势之一。机器人教师的加入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活动中主体因素的构成,使原本只有人类教师和学生两类主体之间的双边活动突变成为人类教师、机器人教师和学生三类主体之间的多边活动。这将使教学样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两个主体的教学活动走向三个主体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也在大力呼唤教学手段的进一步升级,为机器人教师参与教学提供了新的应用契机。为了使三主体教学能够全面顺利地推进,充分发挥其在未来教学中的作用,当前亟待在完善机器人教师参与教学的立法、制定机器人教师的技术规格、探讨机器人教师参与教学的理论等关键方面进行审慎思考。  相似文献   

2.
李慧 《文教资料》2010,(3):186-187
随着教学改革的施行,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被广泛地接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可。这种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弱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掌控地位和权威,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角色。为了使广大教师对新角色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本文作者对传统的教师角色进行总结,对新角色进行了较全面的探析,以期对教师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教师角色的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拥有者和“真理”。而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活动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掌控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目标和教师角色的定位;为了确保这一理念的实施,教学中就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建立这种关系的实践中,我尝试最多的是进行师生角色的互换,让学生在与老师交换身份的过程中得到更多启迪和教育。  相似文献   

4.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演员”的角色,独自占领45分钟的课堂时间。在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犹如“导演”,指挥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表演”。即使是在教育技术发生了重大改变——多种媒体被引进课堂的时代.教师的“导演”角色也依然没有改变,学生是完全根据教师设计好的程序来进行学习的。  相似文献   

5.
张桂清 《青年教师》2005,(10):44-45
教师的传统角色期待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传授学生知识,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由传统的“教”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相应地教师的作用也有所转变,由传统的“主体”地位转向了“主导”地位。随着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作为新型学习方式之一的自主学习备受教育研究和广大教师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教学活动中的两个环节教与学,其主体对象分为教师和学生。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往往都是以教为主,教师成为双边活动中的主导者,学生大多是被动地学习和接受,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如何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双边活动中的主体,这是当前教学活动中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为使这种转变过程成为可能,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教师成为领导者”命题的提出符合教学活动与教师角色特征。教学活动是一项领导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领导者。教学领导力具有不同的主体与层次,教师教学领导力的开发需要教师不断进行自我修炼、研究熟悉自己的学生、构建领追型师生关系、构建共同的学习愿景、科学有效地施展教学。  相似文献   

8.
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向传统的教学提出新的挑战。新课程呼唤教师转变角色,由“教”转向“导”.由传授者、指导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从备教材走向备学生、备主体,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也就是说,主体教学取向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尤其是中考思想政治实施开卷考试后,更应积极进行主体教学的教育教学探讨。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主体教学取向。所谓“主体教学”也叫“参与教学”,要求教师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发和鼓励学生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助学活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再是信息的给予者,应当成为助学者。“助学型”课堂除了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基本功以外,还要有优秀的助学技能,如听说技能、指导技能、观察与监控技能、鼓励技能等。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中更新教师角色,“助学型”物理课堂的基本特征,构建“助学型”课堂的相关问题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成人学生的学习和心里特点,结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角色的转变;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越强,主体智力参与的程度越高,活动的自主性就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摈弃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知识的传递、传授和传播过程的陈旧观念,改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的“导航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在综合性学习“—千个读者就有—千个哈姆雷特”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是真正的主体,教师在其中只能是“场外教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就无所作为了,问题是教师不可以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把学生当观众。相反,应该使传统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位置颠倒一下,让学生来唱主角,教师当然也可以参与,但更多的应是欣赏学生的表现。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这种角色位置部是—种新体验。可能最不习惯的是教师,因为教师要“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曾经习惯的“裁决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随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赋予了教师教学工作崭新的内涵和要求.教师必须迅速做出正确的调整,对自身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重新定位,努力成为“课程能动的主体”.存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实现如下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浅议网络教育模式下的教师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教育模式下,师生处于一种分离状态,教学活动的中心也从教师转向学生,但教师的作用并未削弱,而是变“教学”为“导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和组织者。由于采用了全新的教学媒介,教师角色本身也趋向于组织机构化。  相似文献   

14.
一、切实转换角色,落实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一改以往的角色,成为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下学习,同时也能发现数学的文化价值。首先,过去对于教师的“主导”地位问题,是课堂评价的一个论据,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对“主导”的理解会有不同侧面和深刻程度上的差异,所以,当教师把自己变为课堂活动的一名合作者、参与者时,也将自己和学生放在了同一水平上,才能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背景,每个学生的现实基础、认识水平等进行教学,从而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构建主义学者认为,教学活动是多方联动的教学艺术,学生、教师和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三要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课堂是教学活动的重要阵地。当前,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更是教学活动效能高低的衡量标准”,“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利用有效教学手段,创设积极教学环境,让积极学习情感成为学生有效学习活动深入推进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与学,顾名思义,两者缺一不可。但传统的历史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得。现代教学论一再强调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历史教师也逐渐认识到教学必须摒弃教师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台下当观众的现象,高度重视学生这个接受主体,把传统的教师“教”的方法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使教育成为一种十分重视学生个性的活动。因此,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当今历史教学改革关注的一个热点。但在实践中老师们感到困惑的是:如何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是每个…  相似文献   

17.
形成、发挥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是近代教育的主题,也是教育技术的主题。学生的主体性在什么样的教学结构中形成、发挥和提升的问题不仅是建构、推演教育技术理论的“原点”,也是当代教育哲学关注的焦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虽然前者把学生当作客体,后者把学生当作主体,但是其教育哲学的思维范式是一致的——“主体—客体”思维范式。在这一思维范式的引领下,虽然把学生作为主体来形成,但是又把学生作为客体来认识,认识到的是学生客体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学生主体的发展规律。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在“主体间”思维范式的引领下,在“主体—主导”教学结构中形成、发挥和提升。因此,教育技术的理论建构必须以合适技术支持的“主体—主导”教学结构为基点进行拓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18.
教学活动既是“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活动。也是教师表达自己的教学能力、体现自己的教学理念的活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教师在角色意义上、实践意义上的重要技巧。教师个体对待教学过程中“事件”和“风波”的处理的态度和方法,往往折射出教师个体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19.
课程、教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三要素,课程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课程和学生之间是互为矛盾的依存关系,课程和教师没有直接关系,教师从属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教师的定位分三层:一是伦理关系中的师长,二是教学中的辅导员,三是非教学过程中的管理员。教学活动是学校活动的中心,因此教师的主要角色应是辅导员。在教学过程中,管理对服务的越位是许多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源,如学生学习的被动性、消极性等都是管理的结果,只有在服务前提下,学习活动变成了课堂的中心,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等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尊重。  相似文献   

20.
教育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有目的的“双主体”的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这种主客体关系是一种同构关系。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学双边矛盾运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辨证的否定过程。教学效果是“双主体”能动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素质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对教师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