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皮恒明 《今日教育》2007,(12S):48-49
在新课程实施后,不少教师在学习方式的采用上存在着走极端的现象,他们要么“穿新鞋走老路”,基本上还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要么“穿新鞋走弯路”,认为现在提倡探究式学习,就不管什么内容都戴上“探究”的帽子,以显示其先进性,结果不但探究能力得不到提高,连双基的掌握也大打折扣。其实,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被动接受式的。但也不是单纯发现式的,而是通过外界有意义的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方式建立联系并相互作用,最后内化到知识结构中去。因此,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探”,也不需要时时去“发现”。探究式学习只是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它需要和其他几种学习方式相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下称“新教材”)中设有“探究与发现”栏目.教师在处理这些内容时,很多人只是把教材中的探究内容和作业作为应用题讲一下,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实质上,“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教学理念,是对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理念的一种挑战方式,它是强调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中心的开放式学习,在此过程中可以显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等.  相似文献   

3.
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问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取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与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教师是主动“灌输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接受学习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的实施使初中数学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特点之一就是教学方式由接受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转变为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探索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获得概念与规律,又能掌握研究的方法,形成研究事物所必需的探究能力.与平常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更加注重方法的传授、情感的体验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下面以初中几何“认识三角形”一节为例进行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学习要以探究、合作、自主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往往觉得小学生的探究学习是一个难题,普遍的理由是: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阶段,探究并不是其心理的接受模式,似乎探究是中学以上学生、成人的事。而我认为,探究并非神秘。也非高不可攀,只要我们教师具有现代的学生观、教学观,平时教学中注意探究意识的渗透与培养,探究性学习也是会被小学生接受的。  相似文献   

6.
言教学,长期以来的教学只重视对字的疏通,而忽视对本深入的探究;学生学习言的重点似乎也只是停留在字词的疏通和记忆上,于是,课堂教学就成了“呈现——接受”模式,学生学习缺乏主体参与与投入的热情,使本应充满诗意与活力的言教学变成了一潭死水。其实,选入教材的言,皆辞典雅精美,内容意蕴深刻隽永。  相似文献   

7.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是学生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但从现行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还是处于比较被动的接受状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习惯等方面有待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论化学学习中接受与探究的融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都强调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实验以来,“探究教学”、“探究学习”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在化学教学中关于探究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也呈方兴未艾之势,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我们发现尚有不少教师出现了一些认识的迷惘和实践的困惑,最为典型的误区就是将探究与接受截然对立起来。探究学习的追随认为探究学习符合科学探究的理念,应该取代接受学习而成为化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对接受学习则口诛笔伐、无情鞭挞;而接受学习的拥戴则坚信唯有接受学习才是学生高效学习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已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但不尽如人意的是,有许多“合作学习”看似热闹,全员参与,其实貌似神离,流于形式。怎样才能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呢?笔者就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求教于同仁。一、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学习内容不适宜合作学习。其内容要么结论本身不需讨论交流,属于“接受型”知识;要么结论简明,一目了然,学生易达成共识,不具备合作学习应具有的开放性、挑战性。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教…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接受型向探究型转变,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这也就要求我们的课程实施模式要从以往的“灌输型”转为“启发探究型”,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注重运用探究学习。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实施模式和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1.
刘硕 《教育学报》2007,3(1):3-9,23
学生的学习不同于其他人的学习。它是学生个体作为教学认识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以言语意义接受学习为其主要学习方式,物质实践探究学习不可少但只能为辅。“重建学习概念”的论者对教学认识论的批判是站不住脚的,而“重建”的学习概念既在学理上难以成立,也在实践中行不通。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必须坚持教学认识论的学习观。  相似文献   

12.
刘大华 《物理教师》2007,28(7):20-21
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是指让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途径;探究学习作为教学目标,是指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并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学生的经验世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教学目标得以达成.在现实教学中,探究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和实践,但在实践中,  相似文献   

13.
一、以“研”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体验 在人的发展中,“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都是必要的,但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注重了“接受性学习”,而忽略了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的“研究性学习”。因此,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在教学中学生要“探究”、“合作”,而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在研读过程中,要使小组各层学生都参与到“交流型”、“开放型”的课堂中来,消除了差异性对课堂教学的不利影响,形成了互动关系,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语文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冲击,每个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实践、总结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人提出:“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也有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群体活动形式,它要求师生交融、教学合一,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交流、研讨,从而致力于学生课堂上的合作学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由学生从自己身边和社会生活中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收集材料,处理信息,在动态中探索求知,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传统教学所奉行的“接受性学习”而提出来的。“接受性学习”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结论性知识,提出既定的问题,学生用既定方法解决重复出现的问题的一种学习。可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他与“接受性学习”有着巨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狄步昊 《考试周刊》2013,(69):144-144
构建“自主互助型”学习模式.有利于改变传统意义上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而将其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从而真正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乐于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受课时所限,教师难以真正“让出”课堂时间。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一课为例。谈几点作者以“自主互助学习”模式进行教学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下.学界对课堂教学已经有了新的共识.那就是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管理者和协调者: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单一、被动的接受,而应是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的多样化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过程,重点是“学”的过程,而不是“教”的过程,更不是“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朱义 《现代语文》2011,(9):28-28
“自主、合作、探究”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其中“探究”学习是三种学习方式的核心,缺失了探究,自主不过是闭门造车,合作也只是表面繁荣。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运用最多的还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建构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阅读教学的自身特点主要是举三反一,  相似文献   

19.
“弹性教学与管理”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与以往我们所知“因材施教”有一定的相通性。但不同的是“因材施教”是一种学生被动接受,主体是教师,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教师在教学上不同手段。学生自己目的性不强,而弹性教育强调学生主动接受,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引导、压力与影响,使学生从自身到学生个体间产生一种学习的原动力与竞争力,变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竞争式学习。  相似文献   

20.
蒋和芳 《考试周刊》2012,(60):56-56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互形成的关系。但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迎合发现学习中的“探究学习”,我们淡化甚至忘却了数学中“接受学习”的存在。使人有种谈“接受学习”色变的感觉。如果我们只要探究性学习,不要接受性学习,就会忽视对知识的系统讲授,忽视学生对全面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人类学习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自身价值。前者对于获取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后者对于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注意重视和运用新的学习方法,无疑对于新课程改革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起到了推动作用。而由于理解上的误区.一种观点甚至认为传统的学习方式应该完全废除。这显然有失偏颇,违背了“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为了避免这种极左极右现象的发生,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