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辩证批判,提出了人类主体主义,并阐述了人类主体主义的基本内涵,以及人类主体主义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与主体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道主义的深入人心和主体主义的彰显代表着人从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自然主义为基础的人道主义是世俗化的西方社会的宗教替代品。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与主体主义在逻辑上密切相关,主体主义是人道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基础。人类中心主义激励了人类对自然的盘剥和榨取,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因此应该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说人类中心主义与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无涉,是因为未识破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为人类的存在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其内在的局限性又必然使之在新的发展时代陷入困境。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价值理念与人类中心主义既具有立场的相似性,又具有本质的差异性,它一方面消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虚妄性,另一方面又重视发展的实践性、层次性和适应性,是一种促进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人类中主义。这是中国人民为人类社会发展理论创新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哲学的主题历来是围绕着人与世界的关系展开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两大对立观点。只有马克思把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功利主义与超功利主义结合起来,才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然而由于人类长期囿于形而上学的极端化的思维方式 ,从而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上陷入人类中心主义、新自然中心主义 (或反人类中心主义 )以及不恰当地评价主体能动性的误区 ,进而在实践上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恶化 ,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只有借助于辩证的思维方式 ,坚持“以人类发展为主导 ,以自然协调为基础”,并合理地发挥主体能动性 ,才能真正走出误区  相似文献   

6.
当全球性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并已经开始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时,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流派。那么,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探讨的过程中,我们是应该走入人类中心主义还是应该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呢?通过对诺顿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两种形态及墨迪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分析,得出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条更好的可选择道路。  相似文献   

7.
自然的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体性可以表现为不同程度。大自然具有高于人类的主体性,从而具有更高的价 值和权利。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实质不在自然有没有内在价值,而在自然有没有高于人类的主体性。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作为最高的主体可无限接近于对自然奥秘的完全把握,非人类中心主义则认为作为最高主体的大自然永远内蕴无限未为人知的奥秘。  相似文献   

8.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在历史上做出过巨大贡献,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以反对人类中心主义面目出现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有其合理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通过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使理论自身得到了丰富和完善,显示了巨大的理论优势。  相似文献   

9.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解读,不可简单、泛化地诉诸“人类”,而应紧密结合二元论思维来把握人类中心主义的特定内涵,并立足于把握特定历史阶段社会文化的深层逻辑,立足于透视特定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制度的固有局限。人类中心主义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是解读的关键所在,紧紧抓住这个关键点,有助于准确把握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的根源和实质。非人类中心论把人类中心主义理解为“物种利己主义”,人类中心论把人类中心主义界定为“人类整体主义”,都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误读。  相似文献   

10.
学校环境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使亿万青少年成长为有环境意识的“世界公民”成为可能,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自然中心主义的反思,生态人主义的张扬,探讨了学校环境教育的人关怀。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对人之本质的思考是与他对近代主体主义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前期主要通过此在的生存论分析,进入存在之思。但这依然有追问"存在者之存在"的嫌疑,而且这样做的结果是更进一步地极端化了主体主义。后期海德格尔进行了更"源始"地追索,更多地从存在本身思及人,人成了存在的守护者,并且参与存在的运作。因此,直到后期,海德格尔才真正克服了主体主义。  相似文献   

12.
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是人类思想的两类普遍倾向,它们之间的分野和争论在中国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戴震立足于客观主义对主观主义展开了批判,他的批判主要指向宋明新儒家,但他又认为新儒家的主观主义是受佛教特别是道家思想影响的结果.戴震所代表的客观主义与庄子所代表的主观主义在自由问题上有明显的不同,二者代表了社会参与和追求超越的两种不同态度.事实上,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分野也体现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13.
论人的主体性与人类主体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事物(包括作为客体的人)处于对象性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关系属性。它的内涵包括:自主性与依附性的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创造性与制约性的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主体主义。  相似文献   

14.
论1958年前后主观主义盛行的原因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8年我国出现了建设社会主义高潮,但是结果却是经济建设遭到破坏,主观主义的盛行是一大原因,它表现为夸大人的精神力量,张扬意志决定一切。1958年前后流行的一些观念,口号充分表现出主观主义的猖獗,从历史层面,社会根源和思想层面剖析主观主义盛行的原因,吸取历史的教训,防止指导思想中的主观主义倾向,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笛卡尔开创了近代西方哲学,同时也是以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理性主义为特征的二元论的创始人,贝克莱 休谟从彻底的经验主义立场出发,发展了笛卡尔的主体性思想,宣告了客观知识的破产,颠覆了理性,最终以怀疑论告终,康德则综合了二者的思想,开辟了超越论的主体性哲学。但是,他们的主体性思想都是不够彻底的,始终夹带着心理主义的痕迹,从而贬低了自身的价值。胡塞尔认为,真正的哲学是纯粹超越论的主体性哲学,这就是他自己的超越论现象学哲学。超越论现象学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主体性思想,同时不仅解决了认识的超越问题,而且在认识论上大大超越了它们。  相似文献   

16.
知识论问题是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文章在简要地介绍了西方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形成及其主要观点并稍作评析之后,进而分析了其赖以建构的知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在对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和认识论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不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而应“主导—主体相结合”;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不应是主观主义的,而应主客观相统一。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人学思想的本质含义就是尊重人、重视人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突出特点:一是对社会底层命运的特别关注和对社会公平的执著追求;二是对主体观念的改造与重建的极度重视;三是对集体利益的极端强调和推崇。当前,从人权和人道、人的价值、人的利益及人的自由和解放等方面探索毛泽东的人学思想,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认识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激进建构主义和温和建构主义维度分析建构主义在认识论上的特征,接着分析了几种主要学习理论的认识论特点,指出从认识论角度看,建构主义是一种既不同于主观主义也不同于客观主义的第三种认识论,是一种介于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之间的认识论。最后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格拉塞斯菲尔德激进建构主义理论关于知识和学习的基本观点出发,对其认识论特征进行研究。指出格氏激进建构主义理论虽然具有强烈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但其认识论不是预成论而是一种渐成论,是一种既不同于客观主义,也不同于主观主义的第三种认识论。格氏激进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影响在于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和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